昨天晚上,在距離莫斯科800公裡的喀山,爆出了世界盃開賽以來最大的冷門:德國輸了。不僅被韓國踢了個2:0,還在小組中成了墊底。
昔日的衛冕冠軍爆冷出局,痛心疾首的除了猜球輸了的賭徒,還有德國隊的忠實球迷,譬如卡叔我。
喀山和莫斯科、聖彼得堡並稱為俄羅斯三座A級歷史文化城市。但這座位於伏爾加河畔、被青山環抱的城市並沒有給德國帶來好運。德國像一隻落魄的獅子,在古老的克裡姆林宮遺址地注視下,再度退出了這片曾經失敗過的大地。甚至有網友調侃道:德國的失敗是有歷史原因的。
七十多年前,德國納粹的戰車和軍隊也是在這裡翻了車。在紀錄片《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素以閃電戰聞名的德國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夷平了史達林格勒,四萬蘇聯人喪生。但是隨後德軍就陷入了膠著——他們遭到了蘇軍的拼死抵抗。德軍一次次進攻,一次次失敗,硬生生將這場戰鬥打成了持續兩百餘天的持久戰。
在德國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拍攝的以德軍為視角的電影《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的潰敗就像一場大災難,士兵們一個個死去,最後的兩個人在幻想著回鄉的溫暖中凍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回看昨天的比賽也是如此。在此屆世界盃之前,德國一直以疾風驟雨的攻勢聞名,被人們稱為「日耳曼戰車」。在對陣韓國隊的比賽中,德國共計697腳傳球,射門28次。對比韓國的246腳傳球,德國可以說心裡也是對這場比賽勢在必得的。
可當時間流入第90分鐘,德國以0-0的成績舉步維艱的時候,克羅斯的一顆烏龍球卻成了韓國的救星,德國的死亡宣告。
微博上還有人指責德國的門將諾伊爾不恪盡職守才導致德國丟了第二枚球,因為在比賽宣布補時到99分鐘的時候,32歲的門將諾伊爾單刀直入衝進了賽場。
但是那一刻門將諾伊爾的背影讓卡叔仿佛見到了羅拉(《羅拉快跑》中的主角)。這位相信「天大的事情有愛情頂著」的愛情至上主義者,在危機關頭不顧一切的奔跑,叔曾天真地以為這種充滿了美學的橋段只會發生在電影裡。
但諾伊爾在現實中卻為叔展現了浪漫的一幕:人們總是埋怨現實的冷硬卻從不自己奮起反抗,只有諾伊爾憑著一腔孤勇向現實發起了挑戰。雖然這個挑戰最後失敗了——諾伊爾並沒能挽救德國的頹勢。那個不大的圓滾滾的皮球像脫韁之馬一樣闖進了無人看守的球門時,諾伊爾孤寂的背影讓人莫名心疼。
比賽的哨聲宣告了德國無法逃脫的命運。穆勒淚灑球場,勒夫抱憾致辭。這一切似乎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帝國的毀滅」。
在電影《帝國的毀滅》中,日耳曼民族給觀眾留下了血性又自負的印象。布魯諾•甘茨飾演的元首希特勒正是這個形象的縮影。
元首最開始被大家熟知往往是因為一些鬼畜視頻,他作為「中文十級」的鬼畜明星粉絲極多。但拋去這些「再創作」給予他的光環,《帝國的毀滅》中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會完全不一樣。
不談希特勒的過錯,單從德意志納粹的領導人而言,希特勒是個極具個人魅力的典型日耳曼人。在他的哲學裡,世界是弱肉強食的,自己選擇做強者並不是錯的,因此布魯諾飾演的希特勒並沒有給人一種「畏罪」的感覺。反而,他明知道帝國即將毀滅,他還選擇了和這個帝國和他的夢想一同終結的結局。
開篇卡叔就調侃過德國的失敗是有歷史原因的,是不是玄學這點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七十多年前,自從德國在史達林格勒一役中銳氣盡失後,希特勒的帝國就在走向死亡。只是這個驕傲的、自大的、又傲慢的日耳曼人並不承認自己的失敗,也不允許自己部下承認這個失敗。
希特勒的侍從們,縱酒狂歡,因為地堡裡有喝不完的酒。憲兵和鏟奸隊在處決不肯當炮灰的老人。一對老夫婦在家裡,靜靜等待著命運的安排,死亡或是黎明。
最後,希特勒死了,帝國傾頹。
片子的結尾,一個名為皮特的小孩和希特勒的女秘書一起騎著一輛撿來的單車走了。對他們來說,新的世界開始了。
對德國戰車來說,戰車也到了該維修的時候了,自上屆奪冠後戰術就沒有改革,也沒有確認新的核心,沒有新的血液,後防老化。這樣的老式戰車怎麼能走遠?
卡叔衷心希望,兩年後的歐洲杯,四年後的世界盃,德國戰車能夠像2014年世界盃一樣再度君臨,強勢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