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相關報導,關於民意,向來都是政黨以及政治人物應該注意到的層面。從早年間臺灣地區內部的多次政黨輪替,足以可見民意就像流水一般,既能載舟,也能覆舟。但從客觀層面看來,這句話也算是半對半錯。民意並非一個簡單的結構,其實是可以分成兩個結構的,主要就是淺層和深層的結構。
民意重要性不可忽視
據相關專業人士分析,淺層的民意結構變化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近幾年的政治以及經濟方面的發展形勢在不斷變化,加上當前社會網絡媒體的發展。因此,淺層民意結構變化更為迅速,往往會導致深層民意被忽略,以及對政治發展狀況有制約作用,最終導致政治人物在進行判斷的時候會失去準確性。
從長期的發展趨勢能夠看出來,在過去的十多年裡,臺灣地區的民意變化幅度其實並不算很大,兩大黨派的政治層面相對比較穩定,維持兩岸發展狀態的目標也相對趨於穩定。如果單純從臺灣地區社會對兩岸之間的看法這個角度進行審視的話,追求和平的相關願景還是佔據了絕大部分。臺灣地區相關機構在之前曾發布過一個民意調查數據,在數據當中就充分顯示出這種趨勢,大多數民眾都認為兩岸之間和平發展和相處才是最能夠適合描述兩岸之間關係發展願景的,希望兩岸減少交流,增加對抗的意見只有極少數部分。
主流民意不會輕易改變
這個數據已經充分顯示出臺灣地區當前主流民意仍然是希望兩岸之間能夠往和平發展的方向轉變,而那些企圖搞分裂的方式有非常大的風險,民眾對此還是比較謹慎的。從種種數據及相關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相關機構的民意調查數據,或者是大數據發展的趨勢都在說明同一種情況,那就是就算民進黨當局想要通過各種手段去散播謠言或者誤導民眾、激發民眾仇視大陸的情緒,最終對臺灣地區整體民意的發展結構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即便是修訂相關「法案」或者是對民眾進行恐嚇都沒有什麼用處,還是會有大部分民眾希望兩岸之間能夠加強交流和往來。因此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是不會改變民意結構。如果蔡英文還是想打這種算盤,還是趁早放棄比較好,不然最後等到民意反彈,那麼對自己或者對臺灣地區來說都沒有什麼好處。
文丨阡陌 審丨萬裡
本文由《每天知守觀》原創創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部分消息參考:海峽新幹線、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