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崩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享壽六十八歲另八個月(按中國傳統算法,可以稱六十九歲)。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正月初九,時年八歲(實際六歲)的皇三子玄燁於皇宮太和殿即位,改明年為康熙元年,玄燁即清聖祖康熙帝。
自順治元年(1661年)正月初九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駕崩,康熙帝共計在位六十一年另十個月,是中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如題假設:康熙帝如同他的孫子乾隆帝一樣,活到了八十八歲,那麼最終皇位會傳給誰?我們結合實際上的歷史,以及個人的猜測,為各位讀者仔細分析一下。
假如康熙帝多活二十年,那麼按照其誕生之日算起,就會活到實際歷史上的乾隆七年(1742年),再假設他的兒孫都是以實際歷史上的壽數終考命為前提,那麼到了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即實際上的乾隆七年、1742年),康熙帝的皇子中仍在世的還有:
一、皇子(僅統計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依舊在世的皇子):
皇長子直親王胤禔,卒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
皇次子廢太子、理親王胤礽,薨於雍正二年(1724年)
皇三子成親王胤祉,卒於雍正十年(1732年)
皇四子雍親王、雍正帝胤禛,崩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
皇五子恆親王胤祺,薨於雍正十年(1732年)
皇七子淳親王胤祐,薨於雍正八年(1730年)
皇八子廉親王胤祀,卒於雍正四年(1726年)
皇九子固山貝子胤禟,卒於雍正四年(1726年)
皇十子敦郡王、輔國公胤,薨於乾隆六年(1741年)
皇十二子履親王胤裪,薨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薨於雍正八年(1730年)
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薨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
皇十五子愉郡王胤禑,薨於雍正十年(1732年)
皇十六子莊親王胤祿,薨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皇十七子果親王胤禮,薨於乾隆三年(1738年)
皇二十子多羅貝勒胤禕,薨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
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薨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皇二十二子多羅貝勒胤祜,薨於乾隆九年(1744年)
皇二十三子郡王銜貝勒胤祁,薨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
皇二十四子諴親王胤袐,薨於乾隆三十八年(1763年)
綜上可以看出,按照實際歷史上的情況,能夠活到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的諸皇子,只有皇十二子履親王胤裪、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皇十六子莊親王胤祿、皇二十子貝勒胤禕、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皇二十三子郡王銜貝勒胤祁、皇二十四子諴親王胤袐,寥寥七人而已。
暫時將皇子放在一邊,再看一看皇孫的情況,因為康熙帝一生有皇孫九十七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沒有見過(或是關係疏遠、或是駕崩時尚未出生),而在其生前,史料中曾經明確記載、曾被皇帝接到身邊親自撫養的皇孫人數更是只有數人,這顯示了他們在同輩堂兄弟之間比較特殊地地位,所以這裡只統計被康熙帝親自撫育過的皇孫情況(其他皇孫,基本不會被考慮進儲君人選)。
二、皇孫(僅統計曾被康熙帝接到身邊撫養過的、至乾隆七年(1742年)依舊在世的):
康熙帝嫡次孫、廢太子胤礽次子、理親王弘皙,薨於乾隆七年(1742年)
康熙帝第三十一孫、恂郡王胤禵次子弘明,薨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康熙帝第四十一孫、恂郡王胤禵第三子弘映,薨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康熙帝第四十二孫、恂郡王胤禵第四子弘暟,薨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康熙帝第五十九孫、雍親王胤禛第四子、乾隆帝弘曆,崩於嘉慶四年(1799年)
實際歷史上,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時依舊在世的、被康熙帝親自撫養過的諸皇孫,一共五人。
接下來我們一一分析這些皇子皇孫們,究竟誰才更有可能在年邁的康熙帝駕崩後,成為新一代皇帝。
首先看皇子中,皇十二子胤裪當年已經五十七歲,年過半百。雖然年紀最長,但是一直不受康熙帝重視,當年九子奪嫡的時候,身為成年皇子而沒有卷進奪位風波中的,只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裪。胤祺是因為自幼由祖母孝惠皇太后撫育,為了討祖母歡心,沒有學習漢家文化及典籍,這造成他學識不夠,幾乎是個文盲,所以不能參與奪嫡。胤祐則是年輕時在出徵途中摔傷了大腿,造成輕微殘疾,身體有缺,所以被選為儲君的資格渺茫,因此主動退出奪嫡。只有胤裪,完全沒有其他外部因素可以影響到成為儲君資格,卻一直不參與進奪位爭鬥中,這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和心性。且胤裪本人沒有成年男性後嗣,雖然這個時候在皇子中年紀最長,也不宜承襲皇位。
皇十六子胤祿,身份、地位、品行都夠格了,但是尷尬的是他早在康熙五十九年就被康熙帝口諭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嗣子,雍正元年(1723)三月正式承襲莊親王,從法理上不算帝系皇子了,所以也沒有繼位資格。
皇二十子胤禕、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袐,都是庶子,而且是行輩在後的幾個皇子,上面還有三個年長許多的兄長,正常情況下,康熙帝基本不會考慮讓他們繼位。
這樣,和歷史上的情況幾乎一樣,如果康熙帝活到了假設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那麼在皇子內,最有希望繼位的,就是時年五十五歲的皇十四子胤禵。本身胤禵在原本的歷史上就很受康熙帝看重,經常讓他扈從自己出巡,並詔令可以憑藉符權支取官物。之後又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開始,統領大軍出徵青海、西藏,雷厲風行、戰功赫赫。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後,胤禵因為康熙帝的重視和本身的戰功,確實是新儲君的良選,如果康熙帝不是突然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暢春園駕崩,而胤禵又恰好出徵在外,距離遙遠,不能及時返京掌控京師局勢,那麼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立儲中,胤禵會以巨大的優勢擊敗他的同母兄胤禛,成為新太子,並最終繼位。
皇子之外,再看諸皇孫,原本的歷史上,康熙帝親自撫育過的皇孫中,最為關愛的,是廢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弘皙雖然是胤礽次子,但是因為胤礽的長子早夭,所以他實際上是太子的長子,也是康熙帝的嫡長孫,弘字輩堂兄弟中的老大哥。自幼年開始,身為太子之子、皇帝嫡長孫的弘皙就被祖父康熙帝撫育宮中,隨侍左右,如同當年教導乃父太子胤礽一下,親自教導他、栽培他。即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弘皙之父太子胤礽二度被廢後,身為長孫的弘皙也沒有被牽連,依舊得到祖父康熙帝的厚待。如果歷史能夠假設的話,在虛構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已經四十九歲的弘皙,很有可能得到祖父康熙帝的青睞,越過七位叔父,成為新一代天下之主。不過可惜的是,就在原本歷史上的這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弘皙因為莫須有的「謀逆案」,被堂弟乾隆帝奪爵圈禁,鬱鬱而終,再也不能和皇位產生什麼聯繫了。
而另外幾個康熙帝撫育過的皇孫,皇十四子胤禵次子弘明、三子弘映、四子弘暟,在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時,因為他們的父親胤禵仍在世,而且是承襲皇位最有優勢的皇子,所以身為皇孫的他們,就不必要參與到繼承大統之事中來了。
最後,是皇孫中赫赫有名的皇四子胤禛的第四子弘曆。由於在後世實際情況中的影響和傳言,諸多史料和傳記把少年弘曆當年被康熙帝看中、帶到宮中撫育這件事大書特書,甚至標榜為其父胤禛因此得以繼位的重要原因。其實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康熙帝遇見十二歲(實際十歲)的弘曆、並帶回暢春園撫育教導後,不過間隔了八個月,當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就駕崩了。少年弘曆僅僅被祖父撫育了半年多一點,不要說和排行最長的堂兄弘皙自幼被康熙帝撫育、歷時十餘年、直至成年後出宮另居相比,就是和叔父胤禵的幾個兒子,自己的堂兄弘明、弘映、弘暟相比,也遠遠不如(弘明、弘映、弘暟三人在父親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奉命出徵青海後,就被康熙帝下諭旨接到宮中撫育教導,以示恩遇胤禵一家之意,前後達三年之久)。
這段少年時的經歷,被後來繼位乾隆帝弘曆本人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重複、誇耀、自我粉飾,最終超越了原本比較普通、平淡的面目,而被大力渲染為康熙帝慧眼識人、看重年幼聰穎的孫子弘曆,並接入宮中撫育,培養,期間隱隱含有大統傳承的意思。為日後雍正帝胤禛承襲皇位、及乾隆帝本人隔代承襲帝位,添注了合乎法理性的註腳。
當然,弘曆確實得到了康熙帝的喜愛,也確實是被接入宮中親自撫育,這些都是史實,抹殺不掉。在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時,弘曆已經三十三歲,正是年富力強、風華正茂的時候,同輩的競爭者幾乎都沒有他有實力,實力比他強的又恰好去世了,如果他參與到儲君之位的競爭中,確實有這個資本,再加上他在實際歷史中未登基前圓滑的為人處世方式和自我收斂風格,很容易以此打動老邁的祖父康熙帝,成為儲君的有力競爭者。
綜合來看,如果假設康熙帝多活二十年,那麼在虛構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八十八歲的康熙帝駕崩時,他將會在皇子中選擇最有資格和人望的第十四子、時年五十三歲的胤禵,以及在皇孫中選擇當年自己親自撫育教導過的第五十九孫弘曆,作為最後的比較。而胤禵以皇子身份的優勢,比侄子弘曆更具有優勢,康熙帝不大可能越過兒子將皇位傳給孫子,這樣也不符合他一直推崇並貫徹的儒家道德理念。所以,個人認為,假設康熙帝活到了八十八歲高齡,那麼承襲他皇位的,將會是他在原本歷史上所器重欣賞、委以重任的大將軍王——皇十四子胤禵。
不過這些推斷都是基於個人假設、虛構的前提,而且個中人物也只能以他們原本歷史上的在世壽限來推斷,邏輯性和合理性相對缺乏。歷史不能假設,也沒有如果,這篇文章僅僅作為諸位讀者茶餘飯後、消遣時光時所用,博大家閱後曬笑而已,不足為憑。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