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多活二十年——那時候的大位誰來繼承?

2020-12-22 伯虎42

康熙帝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崩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享壽六十八歲另八個月(按中國傳統算法,可以稱六十九歲)。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正月初九,時年八歲(實際六歲)的皇三子玄燁於皇宮太和殿即位,改明年為康熙元年,玄燁即清聖祖康熙帝。

自順治元年(1661年)正月初九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駕崩,康熙帝共計在位六十一年另十個月,是中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如題假設:康熙帝如同他的孫子乾隆帝一樣,活到了八十八歲,那麼最終皇位會傳給誰?我們結合實際上的歷史,以及個人的猜測,為各位讀者仔細分析一下。

假如康熙帝多活二十年,那麼按照其誕生之日算起,就會活到實際歷史上的乾隆七年(1742年),再假設他的兒孫都是以實際歷史上的壽數終考命為前提,那麼到了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即實際上的乾隆七年、1742年),康熙帝的皇子中仍在世的還有:

一、皇子(僅統計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依舊在世的皇子):

皇長子直親王胤禔,卒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

皇次子廢太子、理親王胤礽,薨於雍正二年(1724年)

皇三子成親王胤祉,卒於雍正十年(1732年)

皇四子雍親王、雍正帝胤禛,崩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

皇五子恆親王胤祺,薨於雍正十年(1732年)

皇七子淳親王胤祐,薨於雍正八年(1730年)

皇八子廉親王胤祀,卒於雍正四年(1726年)

皇九子固山貝子胤禟,卒於雍正四年(1726年)

皇十子敦郡王、輔國公胤,薨於乾隆六年(1741年)

皇十二子履親王胤裪,薨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薨於雍正八年(1730年)

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薨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

皇十五子愉郡王胤禑,薨於雍正十年(1732年)

皇十六子莊親王胤祿,薨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皇十七子果親王胤禮,薨於乾隆三年(1738年)

皇二十子多羅貝勒胤禕,薨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

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薨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皇二十二子多羅貝勒胤祜,薨於乾隆九年(1744年)

皇二十三子郡王銜貝勒胤祁,薨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

皇二十四子諴親王胤袐,薨於乾隆三十八年(1763年)

綜上可以看出,按照實際歷史上的情況,能夠活到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的諸皇子,只有皇十二子履親王胤裪、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皇十六子莊親王胤祿、皇二十子貝勒胤禕、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皇二十三子郡王銜貝勒胤祁、皇二十四子諴親王胤袐,寥寥七人而已。

暫時將皇子放在一邊,再看一看皇孫的情況,因為康熙帝一生有皇孫九十七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沒有見過(或是關係疏遠、或是駕崩時尚未出生),而在其生前,史料中曾經明確記載、曾被皇帝接到身邊親自撫養的皇孫人數更是只有數人,這顯示了他們在同輩堂兄弟之間比較特殊地地位,所以這裡只統計被康熙帝親自撫育過的皇孫情況(其他皇孫,基本不會被考慮進儲君人選)。

二、皇孫(僅統計曾被康熙帝接到身邊撫養過的、至乾隆七年(1742年)依舊在世的):

康熙帝嫡次孫、廢太子胤礽次子、理親王弘皙,薨於乾隆七年(1742年)

康熙帝第三十一孫、恂郡王胤禵次子弘明,薨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康熙帝第四十一孫、恂郡王胤禵第三子弘映,薨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康熙帝第四十二孫、恂郡王胤禵第四子弘暟,薨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康熙帝第五十九孫、雍親王胤禛第四子、乾隆帝弘曆,崩於嘉慶四年(1799年)

實際歷史上,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時依舊在世的、被康熙帝親自撫養過的諸皇孫,一共五人。

接下來我們一一分析這些皇子皇孫們,究竟誰才更有可能在年邁的康熙帝駕崩後,成為新一代皇帝。

首先看皇子中,皇十二子胤裪當年已經五十七歲,年過半百。雖然年紀最長,但是一直不受康熙帝重視,當年九子奪嫡的時候,身為成年皇子而沒有卷進奪位風波中的,只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裪。胤祺是因為自幼由祖母孝惠皇太后撫育,為了討祖母歡心,沒有學習漢家文化及典籍,這造成他學識不夠,幾乎是個文盲,所以不能參與奪嫡。胤祐則是年輕時在出徵途中摔傷了大腿,造成輕微殘疾,身體有缺,所以被選為儲君的資格渺茫,因此主動退出奪嫡。只有胤裪,完全沒有其他外部因素可以影響到成為儲君資格,卻一直不參與進奪位爭鬥中,這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和心性。且胤裪本人沒有成年男性後嗣,雖然這個時候在皇子中年紀最長,也不宜承襲皇位。

皇十六子胤祿,身份、地位、品行都夠格了,但是尷尬的是他早在康熙五十九年就被康熙帝口諭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嗣子,雍正元年(1723)三月正式承襲莊親王,從法理上不算帝系皇子了,所以也沒有繼位資格。

皇二十子胤禕、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袐,都是庶子,而且是行輩在後的幾個皇子,上面還有三個年長許多的兄長,正常情況下,康熙帝基本不會考慮讓他們繼位。

這樣,和歷史上的情況幾乎一樣,如果康熙帝活到了假設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那麼在皇子內,最有希望繼位的,就是時年五十五歲的皇十四子胤禵。本身胤禵在原本的歷史上就很受康熙帝看重,經常讓他扈從自己出巡,並詔令可以憑藉符權支取官物。之後又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開始,統領大軍出徵青海、西藏,雷厲風行、戰功赫赫。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後,胤禵因為康熙帝的重視和本身的戰功,確實是新儲君的良選,如果康熙帝不是突然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暢春園駕崩,而胤禵又恰好出徵在外,距離遙遠,不能及時返京掌控京師局勢,那麼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立儲中,胤禵會以巨大的優勢擊敗他的同母兄胤禛,成為新太子,並最終繼位。

皇子之外,再看諸皇孫,原本的歷史上,康熙帝親自撫育過的皇孫中,最為關愛的,是廢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弘皙雖然是胤礽次子,但是因為胤礽的長子早夭,所以他實際上是太子的長子,也是康熙帝的嫡長孫,弘字輩堂兄弟中的老大哥。自幼年開始,身為太子之子、皇帝嫡長孫的弘皙就被祖父康熙帝撫育宮中,隨侍左右,如同當年教導乃父太子胤礽一下,親自教導他、栽培他。即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弘皙之父太子胤礽二度被廢後,身為長孫的弘皙也沒有被牽連,依舊得到祖父康熙帝的厚待。如果歷史能夠假設的話,在虛構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已經四十九歲的弘皙,很有可能得到祖父康熙帝的青睞,越過七位叔父,成為新一代天下之主。不過可惜的是,就在原本歷史上的這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弘皙因為莫須有的「謀逆案」,被堂弟乾隆帝奪爵圈禁,鬱鬱而終,再也不能和皇位產生什麼聯繫了。

而另外幾個康熙帝撫育過的皇孫,皇十四子胤禵次子弘明、三子弘映、四子弘暟,在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時,因為他們的父親胤禵仍在世,而且是承襲皇位最有優勢的皇子,所以身為皇孫的他們,就不必要參與到繼承大統之事中來了。

最後,是皇孫中赫赫有名的皇四子胤禛的第四子弘曆。由於在後世實際情況中的影響和傳言,諸多史料和傳記把少年弘曆當年被康熙帝看中、帶到宮中撫育這件事大書特書,甚至標榜為其父胤禛因此得以繼位的重要原因。其實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康熙帝遇見十二歲(實際十歲)的弘曆、並帶回暢春園撫育教導後,不過間隔了八個月,當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就駕崩了。少年弘曆僅僅被祖父撫育了半年多一點,不要說和排行最長的堂兄弘皙自幼被康熙帝撫育、歷時十餘年、直至成年後出宮另居相比,就是和叔父胤禵的幾個兒子,自己的堂兄弘明、弘映、弘暟相比,也遠遠不如(弘明、弘映、弘暟三人在父親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奉命出徵青海後,就被康熙帝下諭旨接到宮中撫育教導,以示恩遇胤禵一家之意,前後達三年之久)。

這段少年時的經歷,被後來繼位乾隆帝弘曆本人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重複、誇耀、自我粉飾,最終超越了原本比較普通、平淡的面目,而被大力渲染為康熙帝慧眼識人、看重年幼聰穎的孫子弘曆,並接入宮中撫育,培養,期間隱隱含有大統傳承的意思。為日後雍正帝胤禛承襲皇位、及乾隆帝本人隔代承襲帝位,添注了合乎法理性的註腳。

當然,弘曆確實得到了康熙帝的喜愛,也確實是被接入宮中親自撫育,這些都是史實,抹殺不掉。在假設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時,弘曆已經三十三歲,正是年富力強、風華正茂的時候,同輩的競爭者幾乎都沒有他有實力,實力比他強的又恰好去世了,如果他參與到儲君之位的競爭中,確實有這個資本,再加上他在實際歷史中未登基前圓滑的為人處世方式和自我收斂風格,很容易以此打動老邁的祖父康熙帝,成為儲君的有力競爭者。

綜合來看,如果假設康熙帝多活二十年,那麼在虛構的康熙八十一年(乾隆七年、1742年)、八十八歲的康熙帝駕崩時,他將會在皇子中選擇最有資格和人望的第十四子、時年五十三歲的胤禵,以及在皇孫中選擇當年自己親自撫育教導過的第五十九孫弘曆,作為最後的比較。而胤禵以皇子身份的優勢,比侄子弘曆更具有優勢,康熙帝不大可能越過兒子將皇位傳給孫子,這樣也不符合他一直推崇並貫徹的儒家道德理念。所以,個人認為,假設康熙帝活到了八十八歲高齡,那麼承襲他皇位的,將會是他在原本歷史上所器重欣賞、委以重任的大將軍王——皇十四子胤禵。

不過這些推斷都是基於個人假設、虛構的前提,而且個中人物也只能以他們原本歷史上的在世壽限來推斷,邏輯性和合理性相對缺乏。歷史不能假設,也沒有如果,這篇文章僅僅作為諸位讀者茶餘飯後、消遣時光時所用,博大家閱後曬笑而已,不足為憑。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康熙帝廢立太子之紛爭
    一些滿漢大臣見太子胤礽繼承皇位的大勢已定,便紛紛依附到太子周圍。胤礽也結納臣僚門客,四處索取金錢和美女,驕縱日甚。1711年夏,康熙帝去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得密告,太子胤礽處有滿大臣多人聚飲,結為朋黨。康熙帝嚴查此事。
  • 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為什麼傳位給了老四胤禛?範冰冰給出了答案!
    不管是康熙帝還是雍正帝,總是有太多的無奈,總感覺這皇帝做的實在是憋屈,有力使不出的感覺。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分析,不難發現,康熙王朝更像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而雍正王朝卻像是一個久病不愈的老人,而且兩者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繫。康熙帝從即位開始,先是擒鰲拜、接著平三藩、隨後收臺灣、最後再滅葛爾丹,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
  • 康熙帝的心病:作為清朝盛世皇帝,為什麼要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
    一、康熙帝作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清朝也是在他的手中發揚光大。除三藩、戰沙俄、收臺灣、三徵噶爾丹,使得清朝的疆域達到了最大,周邊小國也紛紛納貢。康熙帝的廟號是聖祖,正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能用「祖」來稱呼的皇帝都是開國皇帝。而守成的皇帝,有德的可以稱「宗」,即使是英勇神武的李世民,也只能用唐太宗來稱呼。
  • 康熙帝的大智謀:為了讓老四胤禛順利即位,他是如何布局的?
    二、鄔思道後期服務老四胤禛的目的,就完全是奪位了,尤其是「死鷹事件」發生之後,老四胤禛自比李世民,以此來啟發鄔思道,而鄔思道同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十三爺一旦出了牢獄,就算是傳位給其他阿哥……」這就是鄔思道給老四胤禛定下的計謀,一旦大位沒有傳給老四胤禛,那麼就起兵,鹿死誰手還不知呢。
  • 康熙帝第三子——偃旗息鼓韜光養晦,最後卻因被奪爵圈禁抑鬱而死
    此後多位阿哥開始對王位垂涎。成年阿哥中,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阿哥黨」和以八阿哥胤祥為首的「八阿哥胤祥黨」是嫡位競爭最激烈的兩個政黨。正當朝臣勳貴們爭相推舉誰為皇太子之際,三阿哥胤祥揭發的一件事扭轉了康熙帝的態度,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同時八阿哥胤祥的奪嫡願望也被打消。
  • 秦始皇去世,秦朝才開始動蕩,如果他多活十年,秦朝會二世滅亡嗎
    這麼算下來,秦始皇死後不到十年的會見,就灰飛煙滅,改朝換代了。那麼,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十年,秦朝還能只是僅僅經歷二世就滅亡嗎?一、秦朝滅亡的外界因素1、農民不堪重負下的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掀開了農民起義的浪潮,將秦朝本就昏暗、明爭暗鬥的統治拿到了檯面上。根據我們所了解的歷史,都知道,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完全是被逼無奈之舉。
  • 這兩個皇帝如果能多活十年,歷史上就會多兩個周朝,不會有隋唐宋
    如果這兩個人能夠多活十年,就不會有隋唐宋了。相反,歷史上還會多兩個周朝。我們看一下這兩個人是誰?第一個是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是宇文泰的兒子。要知道宇文泰是西魏的實際掌權者,西魏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建立的。之後宇文家族之所以能夠取代西魏,都是因為宇文泰的原因。
  • 逍遙自在、置身事外——沒有參與皇位爭奪戰的康熙帝諸子及其結局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帝晚年因皇太子胤礽二立二廢、儲位空虛,從而使得九位皇子(包括皇太子胤礽)生出覬覦皇位中之心,各自結黨,相互爭鬥,展開對於儲君位置激烈爭奪的過程。胤祉在雍正元年(1735年)即被發往景陵為康熙帝守陵。此後多次遭到雍正帝打擊。雍正八年被廢黜爵位,軟禁在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病逝,年五十六。胤禛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最後獲得勝利,在康熙帝去世後登基為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年五十八。
  • 乾隆舉辦千叟宴,為何多位老壽星用過御膳後,回家就接連抱病離世
    「千叟宴」,顧名思義,超過千人的大宴席,並且來赴宴的都得是老人家,所以叫做千叟宴,當年康熙帝第一次舉辦千叟宴,來的人都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官民不論,那麼康熙的目的是什麼呢?康熙帝,出生於1654年,是清朝第4位皇帝,他與兒子、孫子共同締造了名垂青史的「康雍乾盛世」。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活到了69歲,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康熙帝太神了,看了一眼兒媳婦說了幾個字,卻真的實現了
    本文章由萌神說歷史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說起清朝,大家不僅要侃侃而談,因為在清朝中,要說的或者是要議論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那麼要數清朝史上的皇帝誰最有名,估計在清朝最興盛的時候,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這三位都榜上有名吧,但是在小編的心中,覺得是康熙帝他的功績是非常多的
  • 康熙帝之精妙?
    順治皇帝退位後,為接班人康熙帝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此時,年青的康熙皇帝尚未親政,國家的實權就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的手裡。鰲拜這個戰將出身的粗豪漢子,妄想搞定三位同僚,獨攬大權。索尼年歲已高,明哲保身,看上去已經構不成威脅;遏必隆缺乏膽識和氣量;只有蘇克薩哈,是橫在鰲拜奪權之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索尼病亡,再也無人可以抗衡鰲拜,鰲拜網織罪名,把蘇克薩哈滅族。康熙八年(1669),鰲拜因專擅弄權,影響政局,康熙帝與韋小寶、索額圖聯合將其拿下入獄,後命韋小寶與索額圖查抄鰲拜。
  •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 通天教主被鴻鈞禁閉之後,誰來繼承截教教主之位?這個人咱們很熟
    通天教主被鴻鈞禁閉之後,誰來繼承截教教主之位?而鴻鈞老祖在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誨之後,也將通天教主徹底禁閉,正所謂瘦死駱駝比馬大,截教那麼龐大的派系,會由誰來繼承教主之位呢?很多人人都說應該是太上老君,因為老君雖然執掌人教,但是教中門人極少,自己平常也沒多少事情處理。而且老君的實力擺在那裡。
  • 康熙帝:戴上皇冠就要為天下人負責,摘下皇冠更替兒子而難過!
    此時賦予這頂帽子的意義,就代表掌控整座江山的權力,而這項權力由誰主導,恰恰是這頂帽子的主人——康熙帝!再比如第一次廢掉太子胤礽時,太子老師王掞在朝堂之上大罵康熙帝是「不教而誅」,是「無道昏君」,當時康熙帝就氣得摘掉帽子又戴上。這頂帽子蘊含的意思則是身份,王掞可以不顧形象狂噴康熙帝,康熙帝卻不能反擊,本想摘掉帽子噴回去。
  • 順治帝明明有8個兒子,為何臨死前卻想傳位給堂兄?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入關定都北京以後的第一位皇帝,在位期間使清朝由關外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於順治十八年因染天花而駕崩,年僅24歲。根據「湯若望傳」來看,順治帝臨駕崩之前並不想傳位給兒子,而是想傳位給一位從兄弟,那麼順治明明有八子,為何不想傳位兒子呢?
  • 九子奪嫡中被收拾的七位阿哥,都活到乾隆年間誰最不可能被釋放?
    而是在於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除卻勝利者雍正帝胤禛,還有雍正帝派系的老十三胤祥,其他七位阿哥的下場都很是悽涼,或是圈禁或是拘禁或是幽禁。 大阿哥和二阿哥(廢太子胤礽)在康熙年間,因為奪嫡,前者是被削爵囚禁至死,後者被兩廢太子以後,被幽禁於紫禁城鹹安宮至死。
  • 康熙帝有97個孫子,為何初次見面,就相中了10餘歲的乾隆?
    當時,見到兩個孫子向自己走來時,康熙帝一眼就看中了行動敏捷、容貌俊偉的弘曆,而對與他同來膽小唯諾、謹小慎微的弘時不管不顧。 清內閣大庫檔案記載,乾隆皇帝生辰八字為「辛卯、丁酉、庚午、丙子」,批語:格局清奇,生成富貴福祿天然。 到此時,康熙帝已經對弘曆滿意至極。在宮中,閒暇時,康熙帝親自授課,言傳身教,即便到避暑山莊遊玩,祖孫二人幾乎天天形影不離。 夏天,一起泛舟湖上;秋天,一起騎馬圍獵。
  • 南北朝最被忽視的皇帝,文治武功比肩宋武帝,多活十年能收復中原
    事實上,南北朝時期的有為之君又何止宋武帝和周武帝兩位,有位皇帝他被嚴重低估和忽視,因為他的文治武功能比肩宋武帝,但是知名度卻遠遠不及,相同的是他跟宋武帝一樣短命,倘若他多活十年,很大可能北上收復中原而統一中國。這位皇帝就是南齊王朝的齊武帝蕭賾(「賾」讀「zé」)。
  • 盤點510位飾演過康熙的演員,誰才是你心中最適合的人選
    雖然因為「閉關鎖國」備受吐槽,但不得不承認康熙在位國家的經濟也變好,他開創了康熙盛世的美好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帝王,因此也不可避免的被搬上大熒幕,很多演員都演過康熙,哪個才是你心目中的政治家康熙帝呢?為什麼單另出來講,這個電視劇主要講的是康熙少年時的故事,在孝莊太皇太后的幫助下,扳倒了本應登上皇位的康親王,繼承皇位,改元康熙,從根基不穩成長成為合格君主。挺有意義的,少年康熙一開始多有莽撞,後蛻變成英明睿智的君主,這個養成過程挺有「吾家有兒初長成」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