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條魚如果長期不吃東西,肯定是會被餓死的,無一例外。如果一條魚胡吃海喝,那麼它很快就會被撐死。食物對於魚類來說非常重要,當然,餵食頻率和食物的選擇一樣重要。如果不按時餵魚的話,能把魚類養好嗎?這個問題足夠尖銳。
食物為什麼引起魚類一系列問題?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導致食物使觀賞魚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呢?
1.投餵的飼料不潔,不潔的食物就會造成觀賞魚腸炎,並且非常嚴重。
2.投餵量沒有控制好,如果餵得太少,處在生長期的魚苗無法大量攝取營養物質,無法成長,最終會變成老頭魚。餵多了的話,那麼輕則腸炎,嚴重一些會直接撐死。
3.食物未完全解凍,直接吃下去容易造成腸炎。
總結一下,差不多就是食物不乾淨,或者餵食量沒有控制好,以及食物未解凍。
觀賞魚如果不按時投餵飼料,是否能養好?
答案並不一定。一般情況之下最好不要這麼做。魚類其實也是有腹飽感的,它們知道什麼時候還能繼續吃,什麼時候應該止口,自己心裡其實非常清楚的。不建議大家無規律投餵觀賞魚。這很容易造成一系列問題。
小苗階段的觀賞魚沒有按時投餵並且量不夠,之後很大概率變成老頭魚(老頭魚指養了很久,本該長到一定大小的魚,卻沒有長到那麼大,個子偏瘦小)。如果你很長時間沒有餵了,突然有一次報復性餵了很多飼料,很容易把魚撐著了。飼料吸水之後是會膨脹的,剛剛入水的飼料還未膨脹,魚吃了很多吃不飽就會一直攝食,直到幹飼料完全吃飽為止。但是後期飼料會出現一定吸水膨脹,體積會變大,容易造成觀賞魚消化不良,進一步誘發腸炎。
適當停食其實是好的。
適當的停食對觀賞魚來說是好的。不是說觀賞魚一定要365天一直每天不間斷投餵飼料,適當停食可以說是減輕一下觀賞魚消化系統的負擔,無異於給腸胃放了個假。也就是說,餵食並不一定要一直喂,可以適當的停食。這個操作是可以作出一些改變的,並非死板。
還有一些情況不需要投餵觀賞魚——
除了適當停食以外還有一些情況是不需要餵食的。比如輕微的腸炎,繼續停食幾天有的能夠自愈。而當魚缸水溫低於十五攝氏度的時候也不需要怎麼餵魚,這時候魚類的新陳代謝降低了一些,如果繼續保持原本頻率來進行投餵飼料,魚類會消化不良。這個時候的他們進食並沒有那麼積極。
餵食這個事情並不是死板的,我們一定要學會根據一些可尋的條件來決定,根據觀賞魚的狀態,水溫,成長階段來進行決定,這樣是能夠將觀賞魚養好的。水溫低一些就少餵點,某天觀賞魚食慾不好了,沒啥搶食慾望,就減少一下投餵量。小魚苗在長身體,就多餵一些,成魚可以不用餵那麼多,餵那麼多也沒啥意思。輕微腸炎了,適當進行一下停食。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