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發球常用戰術(轉與不轉)
通過近似的發球手法,發出轉與不轉的旋轉差異,導致對方回球失誤,或者為我方創造搶攻機會。
戰術一(不轉):
1.發球後搶攻。
戰術二:(不轉)
發不轉球或弱下旋至中路近網位反手擰拉反撕或側身反拉發不轉球時首先還是以對抗相持為主要思想,其次為對方旋轉判斷失誤接發球冒高后我方搶攻,如果在發球階段便假想對方會接發球失誤,如果此時對方上手進攻,我方可能來不及做下一板準備,本身發不轉球就有一些風險,如對自身上旋對抗不是太自信,可適當降低發不轉球的比重,僅作為輔助變化的一種手段。
戰術三(轉):
1.發下旋球至對方近網中路偏正手位
通過近似手法,動作發出的轉,不轉的旋轉變化,導致對手在接發球時對旋轉強弱程度的判斷不夠精確,進而造成對手接發球失誤。
轉,不轉的戰術奏效與否,關鍵還是在轉上,首先要讓對方感受到旋轉的威脅,對方忌憚我方的旋轉,在接發球時便會保守,其次則是變化,通過近似手法發出不轉的旋轉變化,如果我方發球本身旋轉不夠強烈,那麼對方接發球也就不再忌憚我方旋轉的威脅了,或者我方能夠發出旋轉強烈的球,也能對對手產生足夠威脅,但是缺少變化,或者不轉與轉的發球手法比較直觀,易於判斷,那麼對方即使第一時間不進攻,至少在接發球階段不會出現大的漏洞,因此,轉不轉的發球戰術主要是:旋轉要足夠強烈,同時輔以近似手法發出不同的旋轉變化,二者缺一不可。
戰術四:
發急長球至反手位
由於大量的發近網位短球,對方的注意力或者站位會習慣性靠前一點,此時結合急長球打亂對方的站位,對方再下一回合的站位便不會太靠前,這樣再發近網短球對方便不會第一時間上前擰拉,即使上前擰拉質量也不會太高,我方還有防守或反打的空間。
文章內動圖比賽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團體半決賽中國對德國馬龍VS斯泰格
三局比分為11:3 11:5 11:7 (馬龍比分在前)
本場比賽可以直觀地看到斯泰格的正手短球漏洞比較大,馬龍也一直在抓這個位置的漏洞,斯泰格很少和馬龍能打到相處段,基本在前三板就結束戰鬥了,到第三局的開局段馬龍改變了一些戰術,給了斯泰格的反手位不少機會,第三局斯泰格有不少高光表現,強勢的反手進攻給了馬龍不少威脅,相持階段還是有一定的實力,比分也比較膠著,到了中局階段,馬龍還是將正手短球轉不轉的戰術貫徹到底,此後,斯泰格基本沒有太多的辦法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