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臨 看廢棄電池如何變廢為寶?

2021-01-19 EV之家ev450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量和消費量逐年遞增,電池報廢率也隨之增加。2013年前後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廣的起點,按照動力電池設計使用年限普遍為5到8年,那麼2020年前後無疑是動力電池的報廢高峰期。據估算,2020年國內累計退役的動力電池規模或將達到20萬噸(約25GWh),2025年累計退役量約為78萬噸(約116GWh)。

在如此巨量的退役電池面前,電池報廢后該如何處理成為最大的難題。眾所周知,廢棄電池內含有的多種貴金屬和危險物質,如若處理不當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更有可能造成環境汙染,所以廢舊電池綜合回收及處理一直是新能源業內焦點。

● 再生利用回收

目前來看,國內對於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和利用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再生利用,另一種是梯次利用。

先來說說再生利用,它是是對廢舊電池進行拆解、破碎、分選、材料修復或冶煉等處理後進行資源化利用。以常見的三元鋰電池為例,內部含有大量的錳、鎳、鈷等有色金屬,就算長期使用,直到電池衰減到初始容量的30%以下,裡面的一些金屬元素仍可以被回收利用,從而被重複利用再加工,尤其是鈷和鎳更是較為稀缺的礦藏資源。不過電池回收工藝的過程極為複雜,成本也極高。

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操作的難度很大。首先是要對電池進行徹底放電,然後對電池內部各種材料如隔膜、電解液、正極、負極等材料等進行拆分,取出各部分材料,最後才能冶煉回收金屬元素。

目前國內動力電池的主流回收工藝有幾種,如物理拆解、幹法冶金、溼法冶金等幾種工藝,不同的工藝處理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而且針對不同類型的電池也有不同的回收工藝。比如溼法冶金適合磷酸亞鐵鋰電池的回收,優點是工藝穩定性好,不足在於成本高和工藝複雜。而幹法冶金回收鈷和鎳的效果更好,優點是工藝簡單,但汙染較大,這裡需要專業的防汙染措施。

由於電池回收難度之大,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無疑也是巨大的。有數據顯示,目前1噸磷酸鐵鋰電池回收成本在8500元左右,而經過一系列回收處理之後,市場價值僅9000元左右,基本沒什麼利潤可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電池回收業務除了小部分被掌握在有資質、有規模且正規的大型第三方回收企業旗下之外,很大一部分退役電池還是被一些作坊類企業分攤,這些非正規的小作坊通過分散的中介將4S店或者廢棄回收站裡的關係收集動力電池,使用原始、低成本的手工拆解方法將電池拆解後,再加工賣給相關企業賺取利潤,但由於非專業拆解以及廢液處理,因此環境汙染、甚至爆炸的風險較高。

● 梯級利用

梯級利用是對廢舊電池進行必要的檢測、分類、拆分、電池修復或重組後,當電池容量降至初始容量的70-80%以下,動力電池就難以滿足汽車續航要求,但這些動力電池卻可以重新用於低速電動車、電動工具、太陽能/風能儲能裝置等領域。

在正規的梯級回收利用中,符合安全標準的退役汽車動力電池會找到一個「新崗位」,儘量榨乾它們的剩餘價值。例如給動力/續航需求較弱的電動車輛使用、給通訊基站、路燈等裝置當儲能裝備。

整體來看,梯級利用的一大優勢是無需把電池完全拆解,更環保也更安全。但經濟效益較低,畢竟這些退役電池主要應用在儲能、照明等領域,未免有點大材小用。儘管梯級利用的產生的效益有限,但也是今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的重點方向,因為不可能所有的閒置退役電池都能被快速的再生利用,而梯級利用恰好是一種周期較長的電池回收方式。

● 動力電池回收的參與者

如今的電池回收市場,主要的參與者有第三方的電池回收企業(格林美、邦普等)、電池生產廠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材料生產廠商(贛鋒鋰業、華友鈷業等)以及小作坊等。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此前工信部文件提出誰產誰負責,誰汙染誰治理,明確了汽車生產企業將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主機廠也在陸續布局電池回收業務。特斯拉去年底也在官網上宣布上線電池回收服務。

不過,由於車企不可對電池進行直接拆解,因此大多數車企選擇與電池回收企業合作的方式,這其中既有梯級利用,也有通過再生利用。比如比亞迪利用e6車型回收的磷酸鐵鋰電池組建造了浙江省最大規模的梯次儲能電站、比亞迪、三星聯合格林美公司成立了福建格林美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博世聯合寶馬集團,用退役電池建造大型光伏電站儲能系統。而特斯拉在去年9月份也上線了電池回收服務,官網表示,報廢的鋰離子電池均不會做填埋處理,可100%回收利用。

此外,諸如像豐田、大眾、通用這樣巨頭車企都建立了各自完整的電池回收體系,似乎為未來大量退役電池做好了準備。

雖然電池回收的參與者眾多,但國內電池回收體系的規範尚未形成。近期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再次強調了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鼓勵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動力電池運輸倉儲、維修保養、安全檢驗、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環節管理制度,這將引導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朝著更規範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來源:電車資源

相關焦點

  • 「變廢為寶」!上汽通用五菱建成廣西首個「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
    以上汽通用五菱為代表,其組織研發的寶駿基地兆瓦級大型光伏風能一體化梯次利用儲能電站正式投入使用,蓄電量高達1000kWh,具備250kW的額定功率,是廣西首個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儲能系統。電站採用寶駿E100、寶駿E200研發階段的退役動力電池搭建,這一創新探索,開啟汽車企業經濟轉型新賽道。
  • 動力電池競賽沒頭緒?快看這裡!
    2020年在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指導下,LG化學繼續攜手知行計劃,開展第三屆中國大學生動力電池創新競賽,賽事聚焦動力電池領域,設置「專業」與「非專業」兩大方向,組織15+高校40+專業大學生團隊參與提報創新方案,為大學生未來在專業領域的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 恆創睿能攜手中國普天,圓滿完成深圳首批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的工作
    隨著新能源公交政策的不斷推進,第一批投入市場的電動公交目前陸續迎來了規模化退役階段。據了解,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化公共運輸運營商,深圳巴士集團近日已啟動其首批新能源大巴的退役工作,與大巴一同退役的,還有車裡裝載的一批動力電池。
  • 電池回收「賭石人」的窩火與疑惑:該退役的廢舊電池都去哪了?
    與此同時,1月7日晚間,來自湖南寧鄉的一聲爆炸也將電池回收的安全性送上了風口浪尖。由於發生爆炸的企業是電池大王寧德時代的孫公司,從而引起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實際上,2021年一開年,就有多位汽車業大佬對動力電池提出預警。一向低調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更是在2021年第一周便開始「放炮」,他警示說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出現了泡沫,而「電池廢棄後如何處理」是最大的難題——曹德旺就此已有多次表態。
  • 科創為媒,「退役電池」變身「發電廠」
    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也帶來了新問題——2020年起,隨著首批新能源汽車電池進入更換期,「退役」電池的綠色化處理問題嚴峻。記者近日走訪時發現,江寧開發區新型研發機構江蘇慧智能源工程技術創新研究院借科技撬動綠色循環產業,將這些廢舊電池組裝成了「發電廠」。
  • Doo Prime:動力電池標準化何故「遲疑不前」?
    動力電池的標準化一直是動力電池行業期望實現的目標,其標準化的進程如何將多維度影響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發展。深圳吉陽科技董事長陽如坤說道,「(有了電池的標準化),未來整個電池的製造成本有30-50%的降本空間」。 無疑,「電池的標準化」將能從延長生產線使用周期、提高產品一致性、提升產品合格率等方面極大地減少電池生產成本。 此外,在對退役動力電池的處理上,「電池標準化」將同樣可以「大展拳腳」。
  • 動力電池迎來報廢高峰期:新能源汽車都該換電池了
    按照動力電池5到8年的使用壽命,2020年前後國內動力電池將進入報廢高峰期。據國內媒體報導,湖南省長沙市交通集團負責人表示,2013年長沙市採購了首批純電動公交車,這批公交車的報廢周期為八年,將在明年年底退役。大規模採購純電動公交車是在2015年開始的,預計在2023年會大規模的有退役電池。
  • 揭秘 ▏動力電池標準化為何「遲疑不前」?
    推動產業鏈持續發展 電池標準化將成必然動力電池的標準化一直是動力電池行業期望實現的目標,其標準化的進程如何將多維度影響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發展。首先,電池標準化將是換電模式得以推進的關鍵。此外,在對退役動力電池的處理上,「電池標準化」將同樣可以「大展拳腳」。一直以來,退役電池的梯次利用、回收是退役電池處理的重要環節。據悉,雖然我國電動汽車車載動力電池尚未出現大規模退役,但目前對小規模退役電池的處理探索,可以為未來更大規模退役電池的處理提供借鑑。
  • 揭秘▏動力電池標準化為何「遲疑不前」?
    推動產業鏈持續發展 電池標準化將成必然 動力電池的標準化一直是動力電池行業期望實現的目標,其標準化的進程如何將多維度影響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發展。 首先,電池標準化將是換電模式得以推進的關鍵。
  • 核燃料變廢為寶,金剛石電池測試成功,手機使用9年無需充電
    目前,電池續航能力一直被視為阻礙科技進步的絆腳石,電池限制著手機的使用時間,限制著汽車的駕駛距離,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部分由電池提供動力的醫療設備,也在限制人們的壽命。不過,近日美國加州一家名為NDB的能源公司提出一種新想法,可以大幅提升電池使用時長。
  • 從欣旺達「不起火」電池 看動力電池安全風向
    01「與眾不同」的三元電池動力電池領域,目前國內應用的三元電池根據正極材料中鎳鈷錳配比的不同,可分為三元523、三元622和三元811電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些材料電池都是多晶體系。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這幾年動力電池技術,如能量密度、充電倍率、循環壽命指標都在快速提升,但如果電池一旦存在安全隱患,那麼其它的各項性能指標也不再有意義。事實上,整車廠對於電池的安全隱患也是零容忍。今年以來,寶馬、福特、現代、通用等國際車企陸續召回了約20萬輛電動汽車,皆因車輛動力電池存在起火安全隱患。
  • 特斯拉瞄準動力電池回收大市場
    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動力電池回收規模自然十分龐大。據國內諮詢機構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381萬輛。按照動力電池5-7年的的平均使用壽命來算,到2020年,國內累計退役的動力電池規模或將達到20萬噸(約25GWh);2025年累計退役量約為78萬噸(約116GWh)。
  • 圓柱形電池VS軟包電池,究竟哪種動力電池比較牛?
    文/顧家棟普通人對於電池的概念往往來源於圓柱形電池,比如小電器用的5號電池、遙控器用的7號電池等,但圓柱形電池僅僅是多種電池種類中的一種而已。目前汽車動力電池的電芯主要有三種,除了上述的圓柱形電池外,還有方形電池以及軟包電池。
  • Mater:MXene廢棄沉澱「變廢為寶」
    只有當基底的表面化學適當時,墨汁才能很好的潤溼基底,並緊密的附著在基材上,不產生脫落現象;其四,溶劑的揮發動力學。液滴的乾燥動力學控制著所列印器件的精度和解析度。為此,本文中的研究人員另闢蹊徑,從MXene剝離產率低這一基本事實出發,選擇利用MXene剝離後產生的大量廢棄沉澱(~80-90%)作為活性材料,通過添加極少部分的MXene剝離納米片,並優化墨汁製備工藝和流變學特性,從而將通常扔棄的MXene廢棄沉澱變廢為寶,得到了極高粘度的高導電水系墨汁,並藉助絲網印刷,實現了高精度、高性能的微型超級電容器件和其他微電子元器件的規模化列印智造
  • 電池研究院:如何處理半噸重的電動車電池?
    不過,在眾多回收物當中,有一種成分非常複雜的有害垃圾需要被特殊對待,這就是電池。如何減少處理廢舊電池過程中產生的汙染,是所有國家都必須面臨的大難題。  我國主要有四類電池回收參與者:  1、第三方回收企業:邦普、格林美、豪鵬科技、友鑽、光華等。
  • 刀片電池破除「短板效應」,徵服動力電池安全「珠峰」
    在近20年汽車工業動力電池發展的歷程中,行業經歷了鋰資源的爭奪、電池技術的較勁、電池安全的爭議等,而落到量產電動車上,電動汽車自燃起火事故則更多的與動力電池聯繫在一起,由此也引發了關於動力電池安全性的爭議。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國內新能源車自然起火事故不下40起。
  • 動力電池全球市場上演「三國殺」
    [億歐導讀] 後補貼時代,國內動力電池市場或許將上演一場「三國殺」。那麼現在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呈現什麼樣的發展態勢?競爭力如何?日韓企業又有著怎樣的「野心」?屆時,誰能在這場混戰中佔得先機?對此,有專家分析指出,這一調整說明,未來我國在電池進口方面提高了門檻,但另一方面,最惠國待遇意味著無歧視待遇,也就是說,外資動力電池企業在中國設廠會享有和本土企業同等的待遇,這也給外資企業在中國設廠開了方便之門。一定程度上,外資動力電池企業的進入將給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帶來不小壓力。壓力不止於此,財政補貼的逐步退坡也將給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帶來不少困擾。
  • 欲撼動中日韓三足鼎立,歐洲動力電池反攻
    本以為動力電池的天下已被韓系、日系、中國系所霸佔,沒想到歐洲系動力電池企業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歐洲本土市場火力全開,一場有關新一輪動力電池的」車輪戰」拉開序幕。在動力電池領域,日韓中三國常年盤踞排行榜前三,這樣三足鼎立的格局顯然不能輕易打破。
  • 關於徵集《退役動力電池行業八項團體標準起草、參編單位》的通知
    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是綠色製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介入萬億儲能產業和大能源市場的重要契機。為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提升產業標準技術水平,應對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標準和配套法規不健全等問題。
  • 動力電池「白名單」取消,電池企業加速進入全球混戰
    工信部宣布自6月21日起,正式廢止實施了四年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以下簡稱「規範條件」),這意味著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將失去「防護罩」,正式加入全球的競爭中去。 於是,動力電池企業也在加緊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