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等諸多領域,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易經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有認為夏商周分別有連山、歸藏、周易三種易經。可見《易經》歷史悠久,是我國先民哲學智慧的結晶。今說易經一般是指周易。連山、歸藏據說有殘本待考證。
一般文化源流,先有神話傳說,再有神仙神學,後有哲學科學。易經認為「天人合一」,天道、人事都是有規律的,這恰恰體現的是哲學科學思想。民間有傳說六十甲子一循環。所以《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就是對未來的發展進行預測,解讀天地萬物之間的規律。
《觀海隨筆:實證與邏輯的重要性》提到:易學萬象生於道,陰陽五行八卦轉。易經就是在哲學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結合先民經驗總結的。道就是規律,所以易經是可以用於預測的。
據說孔子晚年喜易,韋編三絕,就是說編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三次,三月不知肉味,作繫辭而注之。《周易·繫辭》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
陽爻叫九,陰爻叫六,這是源於筮法,筮法經過分二、掛一、揲四等步驟,最後得出「六、七、八、九」四組數。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九為老陽。老變少不變。卜筮佔變爻,不佔不變爻。九、六為變爻,故取九、六命名各爻做爻題。這是九、六的名稱起因。
為什麼用六跟九來代表陰跟陽,而不說七跟八呢?一種說法是八個經卦裡面有一個純陰卦,就是坤卦,它的卦象就是三條斷掉的直線,加起來一共就是六段,所以陰稱為六。而純陽卦乾卦的卦象是三條連續的直線,陽統陰,只有天沒有地,天是沒有作用的,所以陽不能離開陰。陽的三畫再加上看不見的陰的六畫,所以陽稱為九。
除了陰陽互轉,還有五行生剋。這是不同事物的特性本質。當然天道、人事的影響因素紛繁複雜,除了會影響本體的內卦,還會影響客體的外卦。就需要結合幹支循環來掛甲。易經本身就是總結變化的規律,尤其是本卦之外的綜卦,復卦和變爻所揭示的變化。
北宋邵雍著有《皇極經世書》《漁樵問對》。他的數字取卦——梅花易數,號稱多有奇驗,著名的有觀梅佔,牡丹佔,鄰夜扣門借物佔等。邵雍被譽為「內聖外王」,提倡不動不佔。也是深通「變」的要領。
南宋理學家朱熹主張正心,也喜易經預測,他編寫了《周易本義》。八卦卦象的歌謠,就是乾三連坤三斷那個就是他做的,並且還對蓍草取卦時各爻的變動和預測結果的關係做了重要說明,被稱為「半聖」。這些對易經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反映出易經在傳承過程中吸納了非常龐雜的知識。
但是歷史上號稱能掐會算的一般都出現在文學作品或者傳說演義中:比如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西遊記中的袁守誠,就是把涇河龍王算的犯了天條那位;其他的還有以燒餅歌稱奇的劉伯溫等等。
現實生活中如果能事無巨細都預測到位是最好的。但是這違反易經初衷。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具體到個人也是一樣。不是大事,隨意卜筮流於戲。大事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按照哲學邏輯詳細分析,再結合過去的經驗和當前事物的特點,自然能做出科學的預測。所謂心誠則靈,大概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