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睿智的靈魂
都置頂了毒雞湯
寫在前面:
各位小夥伴元旦快樂,新的一年,先祝大家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這篇文章發布的同時,也是毒雞湯元旦紅包的開獎時間哦,去看看是哪100個幸運星,去沾他們點喜氣。
1
大概是因為上一年的種種事情,令跨年的氣氛都變得略微沉重,往年常見的列願望清單之類的話題少了,反而出現很多對生命有著深刻思考的話題。
昨天,@丁香醫生 發起了一個話題,「該不該向癌症患者隱瞞病情」,瞬間引爆討論熱潮。
這個話題,大概是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似的感受,在我童年以及少年時代,「癌症」算是電視劇裡才會看到的疾病,給人感覺很可怕,但在日常生活裡不算常見,偶爾聽到別人說哪個親戚或熟人患了癌症,都覺得一陣難受。
但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癌症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現在我們再說「癌症」二字,已經沒人覺得它離自己太遠了。
尤其是在可以預想的未來中,我們的親人,以及我們自己,都有很大可能患上這種疾病。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過380萬例,因癌症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229萬。
一般而言,在患者確診癌症之後,家人都會竭盡全力配合治療,畢竟在生命和時間面前,錢倒已經變成輕飄飄的東西了。
然而,放在家屬面前的,還有一個更艱難的抉擇:這病,應不應該告訴患者本人?
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兩難問題,無論怎麼選,都能找到支持這個做法的理由。
話題的發起者丁香醫生,雖然沒有明確支持哪一邊,但從措辭來說,偏向告知患者實情。
這裡考慮到的是患者的知情權,引用了一個調查現象:「當我問起有多少人會告訴老人病情,只有不到 1/3 的人舉手;而當我問到,有多少人希望知道自己病情的時候,幾乎是百分之百的人舉手。」
三聯生活周刊也參與了這個話題,同樣支持告知實情,例證是中美對比:在美國,病人總是要獨立面對醫生,也願意多了解自己的情況,積極治療;而中國的病人家屬,會因為害怕病人知曉病情,就放棄到美國就醫,令美國醫生不解。
網友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支持告知實情的,一般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因為病人哪怕不知道是癌症,也會有所察覺,隱瞞會造成患者猜疑的心理,影響心情不說,還有可能耽誤治療。
還有知情權的問題,患者有權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在知曉並接受現實之後,才能更好地配合醫生治療以及安排接下來的時間,讓人生少點遺憾,當然了,家屬的引導方式也很重要。
但也有網友持完全相反的意見,他們通常從感情和實際情況出發,有家裡有患癌症的,說出了真實的經歷:老人還沒知道自己患癌的時候,一切如常,知道了之後,精神完全垮了。
在知乎上也有類似的觀點,家屬甚至做了假的會診報告,每次看病都提前和醫生打好招呼,就是為了不讓老人知道。
因為要是不知道是絕症,老人還願意積極配合治療,那最後哪怕還是回天乏術,能延長一些時間也是好的。但要是老人知道了,恐怕馬上就會崩潰,並且放棄治療。
這就相當於虛假的希望和殘忍的真相之間,應該選哪個的問題,從道理上說,說真話肯定對,但從感情來說,真相不一定令人開心,還不如一開始就不知道的好。
就像那些算命的,要不告訴別人今年一切順利;要不說會遇險,但能化險為夷。要是直接說會遇險,且毫無解決辦法,暴躁點的顧客還不得把招牌給砸了?
要不要告訴病人,並沒有一個通用的答案,而是要根據病人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病情嚴重程度等等而定。
最重要的,是作出預判,選一個對病人傷害程度最低的方案。
2
一般而言,癌症患者都是成年人,很多還是長輩,於情於理,都是有知情權的。
要是病人心態好,知道了之後,的確可以更配合治療,也更珍惜接下來的時間,讓人生不留遺憾。
比如不久前去世的鬆餅君,雖然身患癌症,但不僅沒有自暴自棄,還能勇敢分享出來,用積極的態度鼓勵病友,可以說,她對待生命的態度,是我們能預想到的最優秀、最淡定的了。
但現實不就是,很多人知道了之後,就無法淡定嗎?
我身邊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患者是一名40多歲的門衛大叔,平時身體嗷嗷棒,身材壯實,工作生活也一切正常。
突然有一天,同事們見他沒出現在門衛室有段時間了,一打聽,才發現他因為癌症去世了,從確診到去世,才剛剛過了10天,我最後一次見他,是在他去世前的半個月,當時他還騎著自行車,表情輕鬆。
一時間我無法判斷,害死他的究竟是惡化的癌症,還是猝不及防垮掉的心態。
世事沒有如果,但我想,如果他當初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說不定不會去世得如此突然,生命如此寶貴,哪怕再多活幾個月,也可以彌補很多遺憾。
尤其是老人,不知道各位家中的老人情況如何,但就我身邊接觸到的老人而言,一般都對醫院比較牴觸,年紀一大也更容易悲觀,換季時關節痛,都會說「看來我快要死了」,得像哄孩子那樣哄半天才能好。
因此我很難想像,要是這樣的老人患了癌症,還得知真實情況,會做出怎樣的反應來,大概是一聽是癌症,又要花這麼多錢,就立馬鬧著回家吧。
這也是病人患癌,醫生一般先告訴家屬的原因,知情權固然重要,但不一定能對病情起到積極作用,更何況改變觀念也是需要時間的,老人普遍談癌色變,哪怕別人告訴他們癌症有可能治好,他們也不會相信,還不如一開始先瞞著,讓家屬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後續告不告訴他們。
3
現實情況就是,很多家屬一開始不告訴病人患的是癌症(或者把嚴重程度往低裡說),先勸病人住院配合治療,之後如果治好了,自然皆大歡喜;要是情況繼續惡化,實在瞞不住了,才告訴病人。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對家屬最大的考驗,並非告不告訴病人,而是家屬的行為,能不能讓病人感受到關懷和愛。
癌症治療,大家都知道的,除非是早期癌症,否則一般都是治療難度大、時間長、費用高,尤其到了後期,病人身體急劇惡化,有時無法自理,心態也變得悲觀暴躁,照顧起來特別困難,偏偏治療費用又特別巨大,對於病人來說是折磨,對於家屬來說,就更是考驗。
有人說,世界上最能看清世相的地方,一個是銀行,另一個是醫院。
在網上隨便一搜,映入眼帘的就是家屬堅持不住,打算讓病人放棄治療的消息,我們認為世上最緊密的親子關係、伴侶關係,脆弱得一戳就破。
有人為了防止母親賣房治病,在房子外面噴漆,好讓母親找不到買家;
有人上網求助,是要賣房救老公,還是留下房子給兒子;
甚至有人更直接,「傾家蕩產去治療患癌症的老人值得嗎?」「就算從病魔手裡救下來,時間也會帶走他吧。」
說實話,這種自詡「理性」的說法,看得我一陣惡寒。
因此,對於家屬來說,告不告訴病人實情只是表現,在現實的困難面前能否堅守初心,才是本質。
要是一心為病人好,自然會知道怎樣才能令他們更輕鬆。
比如對較為傳統、對死亡不太坦然的人,先瞞著才是最佳選擇,也才有可能令病人配合治療。
有的家屬借著「讓病人自己決定」的名義,直接把實情告訴病人,不是真的為他們好,而是明知病人心疼錢和家人,會甘願放棄治療。至於放棄治療後病人會怎樣,就聽天由命了。
只要家屬能堅守下來,面對經濟壓力和病人身心的變化,依然不離不棄,那麼,無論告不告訴他們實情,對最後結果影響都不大,因為病人已經得到最好的照顧,有時刻關注、陪伴自己的親人,也不會再有太多遺憾。
比如在知乎上,有網友曾發出求助:父親癌症晚期,考慮他的性格和狀態,家人決定先瞞住,但又擔心他有什麼必須要做的事沒有做完。
當中網友提出了什麼意見,作者吸取了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年多之後,作者重新發帖,那時父親已經去世了,但幸運的是,沒有遺憾。
家人一直陪在父親的身邊,後來,父親告訴大家,其實他早就猜到了,只是家人的呵護令他得到了安慰和寧靜,慢慢接受現實時,也多了一分坦然。
他向家人一一交代了心願,在最後時刻,家人和朋友全數到場,在斯人已逝的悲情當中,留下溫情的註腳。
可見,如實直說,不一定能令人更加坦然;瞞著不說,也不一定就會留下遺憾,癌症患者畢竟是脆弱且身不由己的,他們很難決定自己能去哪裡、做什麼、見到誰、治還是不治,到最後,決定這一切的,還是家人。
我們很難說,現在或未來的你或我,會不會成為這個兩難困局中的一員,只願每個人都能堅守愛和責任,在無法逆轉的命運面前,能夠做得更好一點吧。
最後,希望在留言區和大家討論一下:
你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當時你有沒有告訴病人,考慮的因素又是什麼?
萬一未來你成為病人或病人家屬,又會怎樣做,或希望別人怎樣做呢?
文 | 毒哥&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