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歪把子」還蠢的機槍,只有日本人能設計出來丨局器

2020-12-12 局座召忠

提起日本設計的機槍,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抗日神劇」中的「歪把子」和「九二式」機槍。了解的稍微多一些的,還知道「歪把子」比不上中國軍隊裝備的「捷克式」。的確,在抗日戰爭中,機槍也是中國軍民少數在技術上優於日軍的武器裝備。

(紫電 攝)

「歪把子」十一年式輕機槍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雖然日本設計的三八式步槍及其改進型九九式步槍不失為一代經典之作,但在自動武器方面,日本人的腦子似乎一直不太靈光:大到飛機和戰艦上的機關炮,小到衝鋒鎗,直到戰敗,日本人就沒設計出來一種稱得上「好用」的自動武器。而俗稱「歪把子」的十一年式輕機槍無疑是典型的「失敗作品」。

不過貨比貨得扔,事實上一直到戰後,日本人也沒搞出什么正經的機槍來,反而是一代不如一代——和我們今天的主角比起來,「歪把子」機槍簡直稱得上是「好槍」了。

(圖源:reddit)

直到今天日本自衛隊的儀仗隊仍然使用M1加蘭德步槍

日本戰敗後,舊日軍被解散,重新組建了自衛隊。最初,陸上自衛隊裝備的是全套的美械——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和M1919重機槍。但這些武器是針對身材高大,體格壯碩的美軍士兵開發的,重量、後坐力都相當大,並不適合亞洲人使用。因此,日本決定自行研發下一代輕武器。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M1919機槍

而自衛隊下一代「中型機槍」,即通用機槍的研發,被交給了日本特殊金屬工業株式會社(NTK)的武器專家,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河村正彌博士。在二戰前,日特金屬的前身「日本特殊鋼」就曾經為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測繪仿製厄利孔機關炮,負責人正是這位河村博士。後來,河村正彌和他的團隊還為日本海軍開發了九九式二號機關炮和五式機關炮。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九九式輕機槍

1956年,NTK拿出了第一支樣槍。這支樣槍基本上就是把二戰時期日軍裝備的九九式輕機槍改成美國.30-06口徑,並且修改成彈鏈供彈。不過九九式輕機槍的性能勉強算得上中規中矩,以此為基礎設計下一代機槍也沒什麼問題。

不過沒多久,美軍就決定採用新型的7.62×51mm步槍彈,並要求美國的所有盟友都必須採用這一口徑作為步槍的標準口徑。這下子,日本人也只得改用新的口徑。與此同時,NTK被住友重工收購。在二戰時期,住友重工就是日本重要的軍工企業,主要涉及造船工業,戰後也沒有被拆分,而是靠著收購其他企業迅速壯大了起來。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62式機槍

1964年,住友的新型通用機槍獲得了陸上自衛隊的採用,被命名為62式機槍,取代美制M1919重機槍進入陸上自衛隊服役。62式機槍可以在重機槍和輕機槍的狀態之間轉換,也能夠與64式步槍和美軍裝備的輕武器通用彈藥,這樣的設計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不過等到部隊拿到這款「先進武器」的時候,就發現好像不太對勁:因為這支槍的故障實在是太多了!特別是卡殼、卡彈故障頻發,甚至常常會發生不受控制自動發射子彈的嚴重故障。這樣的機槍別說是上戰場,即使用來訓練都可能會要人命。

(圖源:World of Weapons)

重機槍狀態的62式機槍

事實上,62式機槍的故障頻發,完全是因為設計上存在重大缺陷導致的。由於M1919機槍的重量巨大,攜帶相當不方便,因此新型機槍的開發重點之一就是減重。為了最大幅度減輕重量,62式機槍採用了薄壁的槍管和彈膛,甚至比同時期的64式步槍還要薄。

薄槍管雖然減輕了重量,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是明顯的:在持續射擊的高溫下,發熱的槍膛和彈殼會粘連在一起,導致自動機難以抽殼,這也是「卡殼」故障的主要原因。在62式機槍的設計過程中,豐和工業負責開發新型自動步槍的銅金義一(舊陸軍少將)就曾經提醒過河村博士,並給出了相應建議。

(圖源:World of Weapons)

掛載彈鏈袋的62式機槍

但豐和工業是舊陸軍派系的,和海軍派系的日特金屬本來就互相看不順眼,更何況河村博士是帝大高材生,根本聽不進這幫「陸軍土包子」的建議。而對於抽殼不良問題,河村博士的解決方法倒是簡單粗暴:既然抽不出來,那就使勁抽!因此62式機槍的導氣孔開得非常大,發射時會將大量的火藥燃氣導入導氣管,極大增加了自動機的抽殼力度。

但這樣的設計導致了另一個結果:62式機槍的後坐力也因為過量的火藥燃氣而非常大,不僅影響連發射擊精度,還導致機匣的強度不足,甚至會拉斷彈殼,造成嚴重故障。為此,設計團隊只能加厚機匣。這下子,槍管上減下來的重量全在機匣上加回來了,62式機槍的重量和同類武器相比反而更重。

關於住友重工機槍質量問題的報導

這還不算完,由於62式機槍的故障率實在是太高了,為了通過驗收,日特金屬和後來的住友重工選擇了在驗收標準上做手腳,把導氣孔開得比圖紙上的更大,保證有更多的火藥燃氣驅動槍機抽殼。這個問題也出現在住友重工仿製的M2HB重機槍和米尼米輕機槍上,直到2013年才被媒體曝光。

而62式機槍的另一個故障——自動擊發,其實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經提到過。62式機槍的阻鐵不僅沒有任何防止「滑機」的設計,甚至在自動機復進不到位的情況下也能夠完成自動循環。因此無論是阻鐵磨損還是復進不到位,都有可能導致62式機槍不受控制的自動擊發。

(圖源:Gun Wiki)

62式通用機槍結構圖,紅色為阻鐵,綠色為自動機組件,兩者的間距完全可以完成自動循環。

對此,住友重工給出的解決辦法倒很簡單:調節導氣閥或者更換阻鐵。結果機槍手調節了導氣閥之後,又遇到了卡殼故障。按照說明書再次調節導氣閥,自動擊發的故障又回來了。因此62式機槍也遭到了所有自衛隊員的極度痛恨,將其稱為「馬鹿(笨蛋)之王槍」。據說一些機槍手在射擊前還要求神拜佛,希望神靈保佑機槍不會出故障。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住友重工生產的米尼米機槍和74式車載機槍,74式車載機槍是62式的改進型,因為加厚了槍管,可靠性大幅提升,很少出現故障。

1993年,日本陸上自衛隊決定用米尼米輕機槍取代62式機槍。如今,62式機槍已經基本退出陸上自衛隊的現役,只剩下少數還在繼續服役,而62式機槍身上的根本問題始終沒有得到任何解決。而帝大高材生河村正彌博士也自此轉行——跑去開發特種車輛了。

河村正彌博士的著作:《拖拉機物語》

相關焦點

  • 二戰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會被拐把子踢下寶座?
    再看看歪把子,1922年定型,1936年被拐把子踢下主力輕機槍的寶座,明顯低於機槍的正常壽命(因為日本產能不足,歪把子依然裝備於軍隊,只不過主力的位置讓給了拐把子)。 那麼問題就來了,歪把子到底有哪些問題,才會被日軍如此快地淘汰呢?
  • 「歪把子」輕機槍設計理念落後,日軍為何不改進技術
    「歪把子」輕機槍設計理念落後,日軍為何不改進技術歪把子機槍當時日本首先考慮的是海外作戰彈藥的通用性,用的是38步槍彈和5發彈夾。客觀公正的講歪把子機槍加工工藝放在今天也是有難度,是一整塊鐵生生切削出來的,現在要cnc數控出來,當時是車床手工銼刀。不能更換槍管,整槍圍繞其左側供彈裝置設計的射手需要有個向右正槍的動作,腳架偏高這些是缺點。理論射速和實際射速是兩回事,理論射速不包括裝彈所用的時間,而實際射速要計算裝彈花費的時間。
  • 細看: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你所了解的「歪把子」其實並不全面
    近日,日本某古董槍店上架了一挺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瞬間被秒,成為很多槍迷的熱議話題。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主要由南武晃次郎設計,是舊日本陸軍第一款制式輕機槍,1922年正式列裝,當時為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因此被命名為大正十一式輕機槍。這種機槍也是中國軍民非常熟悉的武器,由於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向右彎曲,所以俗稱「歪把子」機槍。
  • 宏遠、新世紀的奠基人——歪把子機槍「張勇軍」
    張勇軍是一名技術全面的小快靈球員,投籃姿勢歪,但總能投中,也因此被稱為「歪把子機槍」。他曾經說過,自己投籃準,靠的就是天生的球感。但張勇軍透露,之所以叫他「歪把子」,「不是說投籃是歪的,主要是因為我是個左邊(進攻靠左)的前鋒,習慣飄著投籃,」張勇軍說,「這麼一個定義就成了『歪把子機槍』。為什麼叫機槍?因為我投籃一踩到點就能連續投進,就像一梭子,像機槍。」
  • 捷克式輕機槍:與日軍歪把子、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的淵源
    二戰時期,日軍裝備了三把輕機槍,也即大正十一年式(俗稱「歪把子」以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而得名)、九六式和九九式,這三把侵華日軍使用的輕機槍,與抗戰軍隊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正式名稱ZB-26輕機槍頗有淵源。
  • 這裡有侵華日軍的歪把子機槍,還有與之針鋒相對的捷克式輕機槍
    為了觀看比較典型的幾款二戰時的機槍展示,來到了圖中所示位於東莞大嶺山鎮,東江縱隊紀念館內。圖為館內展示的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口徑6.5毫米,與三八大蓋步槍子彈通用,有效射程600米。
  • 十八、關鍵時刻打不響的歪把子,和王家鋪突圍中立功的日本八路
    結果一摸之下,摸到睡在道溝裡的人,個個都戴著鋼盔,這才知道是敵人。我軍就趕緊匆忙地順著道溝轉移。可是日軍反應也很快,我們還沒走出多遠,被驚醒的敵人就開始組隊追來。敵人邊追擊邊開槍,眼看著越追越近。而我軍當時手裡只有步槍,根本壓制不住敵人。而天慢慢亮了,如果到白天還被日軍一直跟著,那麼這部分好不容易突圍的隊伍,就很危險了。
  • 日本版的捷克造——可以上刺刀的96式輕機槍
    上次寫了一篇關於捷克造的文章,今天就來說說日本版的捷克造——96式輕機槍,話不多說先上圖。由於大正十一年式機槍(也就是歪把子)在戰場上故障百出。獨特的漏鬥式彈倉使得在戰場上沙土等雜物極其容易進入槍內造成射擊時卡殼,為此日軍每個機槍手都配備了油壺在射擊前提前塗油。
  • 大正十一式(歪把子輕機槍)獨特的結構設計特點介紹
    機槍上配有油壺,子彈需要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否則容易退殼不暢。理論上只要不斷向彈鬥中裝填彈夾即可持續射擊,但是由於彈藥裝填繁瑣,實際射速不能達到理論射速,很難達到150發/分。在實戰中存在槍管過熱(不能換槍管)、結構複雜易出故障等問題。設計特點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結構設計有兩個特點:一是實現軍方對戰技性能的要求;二是運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槍械原理。
  • 「歪把子機槍」張勇軍,曾是世界前三級別的神投手
    殊不知,時間再往前,中國男籃其實也不乏優秀的球員,比如80年代中國隊的歪把子機槍——張勇軍。張勇軍,1962年岀生,湖北黃石人,他不僅籃子準,而且技術全面,快速靈活,典型的南派打法,被譽為「歪把子機槍」。是中國男籃歷史上有名的神投手。1986年的世錦賽上,張勇軍一共投進35個三分球,被評為當時世錦賽三大射手之一。另外兩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前南斯拉夫球員彼德羅維奇和韓國隊的許載。
  • 二戰日軍九九式輕機槍是仿造捷克式嗎?也對也不對,之間有九六式
    但是由於時間倉促,九六式學習的不夠徹底,還留了些尾巴和問題,直到後期的九九式補齊了這些短板,終於弄得跟捷克式差不多了。 從日軍機槍的型號是能夠大致分辨出裝備時間的,比如歪把子的正式稱謂是「大正十一年式」,那就是裕仁他爹還在世的1922年,屬於早期型產品。
  • 日本HO103機槍那些事
    大家對二戰期間日本海軍馬鹿和陸軍馬鹿的清奇腦洞都是有目共睹的,今天阿狗就來和大家講講一款又美國爹和意呆利媽生出來的日本機槍ホ-103(HO-103)(乍一看還挺像他爹白朗寧M2的)話說1939年五月到八月,本子膽兒肥的想試試北上戰略,於是在諾門罕和毛子幹了一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關東軍被怒火中燒的老毛子不計成本的按在地上一頓摩擦
  • 二戰日本陸軍武器一覽——衝鋒鎗、輕機槍
    在採用了對槍身設計的數個改變後,產生了一個較小較輕的衍生型;由於相當罕見,它被在戰場上遇到它的美軍稱做「鬥牛犬」。日軍使用的另一種百式衝鋒鎗的生產量大得多。除了海軍外,日本陸軍亦使用百式。3.百式衝鋒鎗百式衝鋒鎗為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鎗。
  • 抗戰期間,晉綏軍和東北軍這樣的雜牌軍都裝備了哪些輕機槍?
    晉綏軍的輕機槍仿捷克式居多,不知口徑是不是為了和晉造三八大蓋通用,改成了6.5mm?東北軍在丟失東北前,兵工廠裡仿製輕機槍的大頭是歪把子,而仿製的捷克式反倒很少。不過有些資料說這些大正十一年式不太受歡迎,所以部隊裝備的比較少。那麼東北軍在九一八之前裝備的主要輕機槍是什麼?麥迪遜機槍之類的?
  • 還是缺練:人稱歪把子機槍的球哥,什麼時候能邁過投籃這道坎?
    父親引進門球哥能有今天,可以說是球爹一手操辦下的。有這樣的父親,郎佐-鮑爾估計也有些哭笑不得。拉瓦爾是個營銷高手,他的營銷策略相當成功,通過將自己的兒子和庫裡,詹姆斯兒子的關聯,不但製造了話題,上了熱搜,還讓人牢牢地記住了自己的兒子——郎佐-鮑爾。
  • 捷克輕機槍,原來研發如此不易
    性能出眾的捷克式輕機槍我國先後外購及仿製了120000多挺,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主力輕機槍,甚至連日本軍隊也將繳獲的捷克式輕機槍重新裝備部隊。 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布拉格軍械廠設計了一款新式輕機槍,這就是後來著名的ZB-26型7.92毫米輕機槍。
  • 聲音正統,百搭全能,老李詳談AK SR15播放器
    其實SR15引以為傲的就是機身設計與艾利和高端播放器帶來的那種品質感。這在眾多播放器產品乃至艾利和自己的產品中都是很獨特存在,SR15的理念相比前作AK70系列更加激進,尤其是的設計讓人印象深刻。整臺機器為了讓用戶能夠更好的握持也是將機身的儲存縮小。
  • 輪胎比人還粗的摩託,白羅斯測試戰術「三蹦子」,歷史上還真不少
    從其播出的畫面中看,白羅斯的陸軍部隊作戰人員正駕駛著一輛新型的三輪車,其配備的3個大輪子相當吸引眼球,車上的幾名士兵均手持自動步槍武器,看起來十分霸氣,不過這款全地形車的主武器是車身前方安裝了一架7.62 毫米口徑機槍。俄羅斯專家表示自己的「盟友」白羅斯的這款戰車信息很少,很可能屬於自行研發的軍用三輪車。
  • NBA傳奇|歪把子機槍,曾單換麥迪哈登,碰瓷流創始人—凱文·馬丁
    NBA傳奇|歪把子機槍,曾單換麥迪哈登,碰瓷流創始人—凱文·馬丁 休斯頓紅隊歷史上從不乏超級得分後衛,從德雷克斯勒到弗老大,從麥克格雷迪到詹姆斯哈登
  • 還記得男籃傳奇歪脖子機槍嗎?曾用4記三分幫助中國逆轉韓國奪冠
    中國籃球在亞洲範圍,這些年來都是當之無愧的霸主,近些年來也就只有伊朗男籃能夠與中國隊一較高下,而在早些年,我們的鄰國韓國男籃水平也是相當不錯,儘管他們在世界範圍並沒有太出色的成績,但是在亞洲範圍的比賽,不論是亞錦賽、亞運會亦或是亞洲杯,男籃最終的決賽基本上都是在中國男籃和韓國男籃之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