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現,為我國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提供了足夠的研究資料。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河姆渡文明在發展一段時間後,居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此時一個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河姆渡文明為何會突然消失?考古專家們又會給出怎樣的解答?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3年夏天,浙江省寧波市餘姚河姆渡鎮河姆渡村北部的一片土地上,有村民在建設排澇工程時,偶然發現一座遺址,因其位於河姆渡地區,故此被稱為是「河姆渡遺址」。同年,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組成的聯合專家組,開始對河姆渡遺址進行首次大規模發掘。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到了4萬平方米,堆積層厚度為4米左右,上下共疊壓四個文化層,出土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以及木構建築遺蹟、陶器、石器、骨器等等,考古專家通過測定發現該遺址為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左右,進而證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就是長江流域。
1982年2月23日,我國國務院正式公布,將河姆渡遺址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18年6月,河姆渡遺址又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繁榮,在該遺址所發掘出來的文物,廣泛涉及到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構築了一個人類早期社會的整體脈絡。不過令人驚詫的是,通過考古專家們的斷代研究,發現河姆渡文化居然在6500年前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並且尚未發現其他文明與河姆渡文明相互影響的跡象。考古專家們頓時感到疑竇叢生,如此繁盛的河姆渡文明,如何會突然消失?生活在這裡的古人為何要放棄自己美好的家園而選擇離開呢?
一直以來,關於河姆渡文明消失的說法共有很多種,而其中最主流的說法便是「水患說」與「氣候說」。有一些研究河姆渡文化遺址的專家們認為,河姆渡文明的消失有很大可能性與洪澇災害有關。眾所周知,雖然世界上大多數文明都源自於大河流域,可是在享受充足的水資源與肥沃的土壤之餘,先民們也同樣需要面對偶爾發生的大洪水。這些專家指出,在6500年前,長江流域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漲水事件,迫使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必須背井離鄉,重新踏上尋找生活之地的不歸路。
與此同時,還有考古學家提出了「氣候說」,即氣候的改變令河姆渡文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河姆渡地區地理位置環境潮溼悶熱,並且其水脈系統相當繁雜,極容易滋生各種細菌,致使部落中的人們患上了致命的疾病,最終令河姆渡文明成為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的人類聚居部落。
關於河姆渡文明消失原因的兩種說法,一直在考古學界中未能得到統一。直至2004年時,浙江考古所發表了一篇名為《浙江餘姚田螺山新石器時代2004年發掘簡報》的論文,最終才揭曉了河姆渡文明消失的答案。田螺山遺址位於餘姚江河谷盆地的北側二六市村以北500米,遺址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海拔2.3米,深度2-3米,其西南部7公裡處便是河姆渡遺址。
值得一提的是,田螺山遺址出土了大量具有河姆渡早期文化特色的遺存文物,並且根據碳14測定法推算,該遺址年代與河姆渡文化早期年代不相上下,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聯繫。換句話說,對于田螺山遺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河姆渡文明消失的信息。
在田螺山遺址發掘場地,考古專家們在土壤中自上而下連續取樣,試圖揭示該文化層地層特徵。在實驗室內大量科學儀器的幫助之下,考古專家們驚訝地發現,田螺山遺址在6500年前的文化層土壤中,不僅存在少量的孢粉化石、蕨類植物殘骸等陸地生物遺蹟,同時還藏有大量海藻孢粉及海洋生物化石,甚至連地下的巖石也有鹽水侵蝕過的痕跡。
有鑑於此,考古專家們斷定,河姆渡文化遺址的中斷,有很大可能性源自於海洋洪流的入侵。正是大量鹹水的灌入,導致河姆渡地區的環境瞬間變得惡劣無比,從此再也不適合人類生活,讓河姆渡文明的發展一夜終止。
考古專家們稱,河姆渡文明被海水侵入導致中斷的事件並非個例,這一幕在近年來也同樣發生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海嘯,史稱「印度洋海嘯」。據世界地震局分析,此次海嘯的發生,源自於板塊之間碰撞而導致的海底大地震。
河姆渡的突然消失,是不是當時的一場大地震,引發了海嘯?這個猜想需要更多的科學觀察和實踐去證實,相信科學家一定會給我們儘早地解密。
科學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可見,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只有相信科學,才能令我們走得更快更遠。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