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昨天參觀的南通博物苑, 創辦人張謇曾這樣「教育救國」

2021-01-08 上觀

在上海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後,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12日下午,習近平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特推出《愛國企業家張謇的「教育救國」》一文,供讀者朋友了解張謇的「教育救國」事跡。

張謇是我國近代史上的愛國主義企業家,其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創辦和參與建設的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多達370所。在清王朝日漸衰微,帝國主義列強威脅壓迫之下,張謇作為一名企業家,憂國憂民,試圖通過「教育救國」,走出一條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在他創辦教育的二三十年中,涉及的教育領域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種教育等,其涉足範圍之廣泛、取得成就之大,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實屬罕見。

(一)

張謇所處的時代,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掠奪中國資源、爭奪中國市場、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的年代。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張謇十分憤懣,他在日記中寫道,「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張謇針對當時清政府倉促興辦高等學堂收效甚微,忽視普通教育的弊端,他在1902年利用創辦大生紗廠的盈餘,投資十多萬元,建立了全國第一所私立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開啟了我國現代教育之先河。在通州師範學校開學典禮上,張謇激動地說,我們作為強大文明的古國,經歷過輝煌,但現在,更應該積極吸取先進經驗,特別是亟待普及大眾教育,吸取先進思想,夯實國家根基,使中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此後,張謇又創辦了農業學校、紡織學校、商業學校、醫校、盲啞學校等。特別是南通紡織學校,負有「中國紡織界之搖籃」的盛名。他擔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導淮督辦期間,又創辦了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並投資參與了復旦大學、東南大學、揚州大學、蘇州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的創辦。

(二)

張謇作為清末狀元,從小接觸的就是傳統教育。4歲開始學習《千字文》,10歲讀《三字經》《孝經》《大學》《中庸》《論語》等,13歲讀完《尚書》《易經》《禮記》等。這些傳統典籍所蘊含的儒家道德思想,對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張謇雖然是清末狀元,但是他對封建主義教育的積弊看得比較真切。自古以來,中國有識之士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精忠報國」的思想,這些都促使張謇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他在封建王朝尚存時,就提出「廢科舉、興學堂」的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張謇深刻意識到,中國要改變現狀,中國要強盛,首先應使廣大人民群眾提高知識和文化素質,因此必須興辦教育。他認為,強國富民的根本大計是要普及國民教育,開啟民智、明曉公理,提高民眾的素質。他說,「開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舉事必先智,啟民智必由教育」。張謇所說的「民智」,是面向普通大眾的教育,而不是少數人的超群之智。

(三)

張謇在創辦師範學校後不久,就著手興辦面向大眾的普通教育。他認為只有廣設初等小學力行普通教育,凡事從根本做起,方為長久之計,否則教育救國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1911年,張謇設想在南通「每十六裡」設一初等小學。1912年,張謇共建設初級小學135所,高等小學2所,師範附屬小學2所,中學1所,師範學校2所。

辦教育必須要有經費,只有興辦實業,教育才有經費保障。張謇指出,「有實業而無教育,則業不昌」,「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所至則教育所至」。張謇認為教育與實業迭相為用,如果將實業比作樹根樹幹,教育則比作枝葉,只有根深葉茂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因此,他在創辦大生紗廠之外,還創辦了廣生榨油公司、資生鐵冶公司等。張謇所創企業迅速發展,資金實力日漸雄厚,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00年至1925年,張謇從實業中所得的收入,全部用於教育、慈善及社會公益事業。

為了抵禦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避免使中國成為輸出原材料和傾銷產品的場所,必須提高企業的產品競爭力,擴大產品銷路,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張謇認為,要提高產品競爭力、改進技術、改善企業管理的前提是擁有各種各樣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現實使張謇深刻認識到,「苟欲興工,必先興學」,即通過興辦教育培養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人才,從而實現教育與實業良性互動發展。

相關焦點

  • 沿著總書記足跡 南通博物苑參觀熱持續 濠南別業一月接待觀眾近10...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期間,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一個月來,許多市民和遊客跟隨總書記的腳步,一探濠南別業,在張謇故居裡「穿越」歷史,致敬先賢,在溫故知新中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
  • 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高度評價張謇,幹部群眾和企業家表示見賢...
    11月12日下午4時許,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仔細察看博物苑歷史建築,並走進張謇故居陳列室,了解張謇創辦實業、發展教育、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聽取當地培育企業家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奮鬥精神等情況介紹。他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四個自信」。
  • 走進百年博物苑 認識張謇的世界
    濠河,是南通的一條護城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南濠河畔,濠南路19號,坐落著具有整整115年光榮歷史的南通博物苑。他是由清末狀元,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張謇先生創辦的。千年環城河,百年博物苑,見證的是南通古今的滄桑巨變。認識一座城市,當然從博物館開始;認識張謇,認識南通的城市歷史,可以從南通博物苑開始。
  • 市市場監管局領導班子成員參觀張謇故居陳列館 帶頭學習貫徹習總...
    市市場監管局領導班子成員參觀張謇故居陳列館 帶頭學習貫徹習總書記視察南通重要講話精神 來源: 南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發布時間:2020-12-09 字體:[ 大 中 小 ] 2020年12月9日上午,南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倪建明率領局領導班子成員
  • 時政現場說丨實業救國 實幹興邦——弘揚張謇精神
    2020年11月12日,南通。一個月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江蘇南通博物苑考察,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2020年12月12日,北京。2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企業界人士濟濟一堂,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說實業、話創新、談愛國、論社會責任,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 三個月內,總書記為何兩次提及張謇?
    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張謇嫡孫、92歲的張緒武這樣為他的祖父定義,「張謇不是社會主義者,但是在他創建各種事業當中含有社會主義的因素。
  • 楊嶽來通調研學習張謇精神 弘揚張謇精神 助力高質量發展
    昨天,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嶽一行來通,實地走訪工廠、紀念館等地,調研學習張謇精神。市委書記徐惠民,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沈雷陪同調研。張謇是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專門來到南通博物苑,了解他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稱讚他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楊嶽一行先後前往位於海門區的張謇紀念館和位於崇川區的南通博物苑,詳細了解張謇生平事跡,從其艱辛歷程和卓越貢獻中,感受張謇的愛國情懷、開放胸襟、創新精神、誠信品格和民本意識。
  • 薪火相傳,張謇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
    11月12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
  • 楊嶽來通調研學習張謇精神
    11月24日,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嶽一行來通,實地走訪工廠、紀念館等地,調研學習張謇精神。市委書記徐惠民,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沈雷陪同調研。張謇是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專門來到南通博物苑,了解他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稱讚他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南通市政協主席黃巍東告訴人民政協報記者,「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南通博物苑時我作為張謇研究者的身份補充講解,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心裡記著這個地方,今天專門來看看。』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張謇生平業績展』看得很認真,對張謇畫像上的題字、張謇任職的經歷、所辦的學校、產業、社會慈善、商會等一一詳細詢問。」
  • 央視新聞「時政現場說」 | 「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
    央視新聞「時政現場說」 | 「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 2020-12-14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萬古長流,張謇的實業救國之路
    此後,張謇和張之洞就有了他們自己的改良救國的辦法,他們兩個都不是空談家,而是雷厲風行的實幹家,說幹就幹,為了挽救這個國家,張謇開啟了他的實業救國之路。 張謇回家辦廠的計劃遭到了大家的反對。(狼山位於南通) 大清朝廷於1904年晉升張謇為三品頂戴。到1911年,任命他為中央教育會會長。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的南京政府對張謇也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說:「通州師範的開辦和整個南通教育事業的興起,開全國之先河。」
  • 追尋張謇在南通的足跡:狀元身手創實業,創立首個公共博物館
    張謇故居雕像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張謇不是停留在口頭的感喟,而是自此之後一頭扎進實業救國的具體事業之中,開創性地在其家鄉南通辦起了一連串的興邦大業。張謇一手打造的南通博物苑主樓在哪兒創業?就在大海邊上人煙稀少的通海墾區!
  • 去過南通這3個名人故居,你才知道南通有多牛,不愧是近代第一城
    沈壽在南通的故居,其實是紀念館,位於南通濠河邊,這裡曾是張謇創辦的中國第一座刺繡學校。沈壽作為校長,為南通女紅傳習所培養了許多蘇繡人才。張謇曾這樣評價沈壽:」授繡八年,勤誨無倦「。可見沈壽在刺繡教育事業上做出的巨大貢獻。參觀完沈壽故居,不得不感概她的高超藝術,以及作為教育家的大德!
  • 濟南市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隊組織民營企業赴蘇州、南通考察學習
    2020年12月16—19日,市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隊組織部分民營企業赴蘇州、南通考察學習。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時至今日,人們徜徉於江海大地,仍能看到張謇所開創的諸多全國之最:南通博物苑——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通州師範學校——中國第一所民立中等師範學校;伶工學社——中國第一所戲劇學校;南通紡織專門學校——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校;通海墾牧公司——全國第一個農墾股份制企業;南通盲啞學校——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所盲啞學校;大生紡織企業集團——中國最早的民營資本集團……南通民間至今流傳著 「一山一水一人」的說法
  • 時評:學習張謇精神 篤行實幹興邦
    時評:學習張謇精神 篤行實幹興邦 2020-12-04 15:27:15 來源: 南通網 南通日報-學習張謇精神 篤行實幹興邦□餘 示研究張謇,是為了更好地弘揚張謇精神,讓張謇精神能夠在當下被綿延、傳承
  • 江蘇文旅幹部職工踴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指示精神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並作出重要指示,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系統幹部職工中引起熱烈反響。南通:無邊波浪拍天來12日下午,習近平首先來到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當地推進長江岸線環境綜合治理、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江水遼闊,波光粼粼,水運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