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後,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12日下午,習近平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特推出《愛國企業家張謇的「教育救國」》一文,供讀者朋友了解張謇的「教育救國」事跡。
張謇是我國近代史上的愛國主義企業家,其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創辦和參與建設的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多達370所。在清王朝日漸衰微,帝國主義列強威脅壓迫之下,張謇作為一名企業家,憂國憂民,試圖通過「教育救國」,走出一條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在他創辦教育的二三十年中,涉及的教育領域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種教育等,其涉足範圍之廣泛、取得成就之大,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實屬罕見。
(一)
張謇所處的時代,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掠奪中國資源、爭奪中國市場、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的年代。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張謇十分憤懣,他在日記中寫道,「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張謇針對當時清政府倉促興辦高等學堂收效甚微,忽視普通教育的弊端,他在1902年利用創辦大生紗廠的盈餘,投資十多萬元,建立了全國第一所私立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開啟了我國現代教育之先河。在通州師範學校開學典禮上,張謇激動地說,我們作為強大文明的古國,經歷過輝煌,但現在,更應該積極吸取先進經驗,特別是亟待普及大眾教育,吸取先進思想,夯實國家根基,使中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此後,張謇又創辦了農業學校、紡織學校、商業學校、醫校、盲啞學校等。特別是南通紡織學校,負有「中國紡織界之搖籃」的盛名。他擔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導淮督辦期間,又創辦了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並投資參與了復旦大學、東南大學、揚州大學、蘇州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的創辦。
(二)
張謇作為清末狀元,從小接觸的就是傳統教育。4歲開始學習《千字文》,10歲讀《三字經》《孝經》《大學》《中庸》《論語》等,13歲讀完《尚書》《易經》《禮記》等。這些傳統典籍所蘊含的儒家道德思想,對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張謇雖然是清末狀元,但是他對封建主義教育的積弊看得比較真切。自古以來,中國有識之士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精忠報國」的思想,這些都促使張謇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他在封建王朝尚存時,就提出「廢科舉、興學堂」的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張謇深刻意識到,中國要改變現狀,中國要強盛,首先應使廣大人民群眾提高知識和文化素質,因此必須興辦教育。他認為,強國富民的根本大計是要普及國民教育,開啟民智、明曉公理,提高民眾的素質。他說,「開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舉事必先智,啟民智必由教育」。張謇所說的「民智」,是面向普通大眾的教育,而不是少數人的超群之智。
(三)
張謇在創辦師範學校後不久,就著手興辦面向大眾的普通教育。他認為只有廣設初等小學力行普通教育,凡事從根本做起,方為長久之計,否則教育救國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1911年,張謇設想在南通「每十六裡」設一初等小學。1912年,張謇共建設初級小學135所,高等小學2所,師範附屬小學2所,中學1所,師範學校2所。
辦教育必須要有經費,只有興辦實業,教育才有經費保障。張謇指出,「有實業而無教育,則業不昌」,「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所至則教育所至」。張謇認為教育與實業迭相為用,如果將實業比作樹根樹幹,教育則比作枝葉,只有根深葉茂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因此,他在創辦大生紗廠之外,還創辦了廣生榨油公司、資生鐵冶公司等。張謇所創企業迅速發展,資金實力日漸雄厚,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00年至1925年,張謇從實業中所得的收入,全部用於教育、慈善及社會公益事業。
為了抵禦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避免使中國成為輸出原材料和傾銷產品的場所,必須提高企業的產品競爭力,擴大產品銷路,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張謇認為,要提高產品競爭力、改進技術、改善企業管理的前提是擁有各種各樣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現實使張謇深刻認識到,「苟欲興工,必先興學」,即通過興辦教育培養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人才,從而實現教育與實業良性互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