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曼徹斯特城市轉型的主要做法及啟示
曼徹斯特位於英格蘭西北部,一般指大曼徹斯特都市區(Greater Manchester),由曼徹斯特市、索爾福德市和特拉福德市等市鎮共同構成。作為英國的傳統工業基地,曼徹斯特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再通過轉型重回繁榮的過程。這種轉型不僅是產業結構的轉型,也是城市治理思路的轉型。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期間將曼徹斯特作為重要一站,正是考慮到該市在城市規劃、經濟轉型、科技研發與應用等方面的經驗可資借鑑。
一、輝煌與衰敗
曼徹斯特是英國近代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化城市。18世紀末,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應用到紡織行業,促進了曼徹斯特的蓬勃發展。19世紀,曼徹斯特控制的棉紡交易達到世界交易量的80%,故該城有「棉都(Cottonpolis)」之稱。當時,曼徹斯特的煤炭消耗量以百萬噸計,產生的煙霧成為「新工業主義的象徵」。19世紀五六十年代,曼徹斯特的工業開始向棉產品深加工和棉紡織機械製造轉變,進而發展成多種工業相結合,其中紡織、工具機、通用機械、電機、食品加工、化工尤為突出。曼徹斯特進入發展極盛時期,成為英國的驕子,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名。那時有句話說:「曼城今天做的事,就是世界其他地方明天將要做的」。
所謂「盛極而衰」,曼徹斯特輝煌的背後孕育著衰敗的因素。從19世紀中期開始,世界各地的公司開始複製及改進曼徹斯特的製衣機器及生產模式。進入20世紀,從法國到美國都能看到巨型紡織工廠的身影。曼徹斯特的機械化優勢逐漸消失,其地位被更靠近棉花產地的新工業中心取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隨著汽車、飛機、橡膠等新工業的興起,曼徹斯特的紡織、鋼鐵、造船等舊有基礎工業開始衰退。二戰之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1966-1972年短短5年間,曼徹斯特製造業有三分之一的手工工人消失,有四分之一的工廠和車間關閉。
工業快速發展給曼徹斯特帶來不少「副產品」,工業衰敗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一是由於生產集中以及煤炭的大量使用,水和空氣受到嚴重汙染。市區常年累月籠罩在濃煙中,能見度低,以致消防車在市區行駛竟不得不裝上雷達。二是因各類建築密集交織、布局混亂,當地居住環境惡劣,公共設施不足。三是棉紡織、航運等傳統行業陷入嚴重衰退,失業人口逐年增加。1961-1983年間,曼徹斯特總人口不過三四十萬,製造業裁員就超過15萬人。四是城市中心「空心化」。隨著製造業的衰退,內城就業崗位銳減,人口不斷向郊區轉移,市區內出現大量棄置土地和空置建築物,中心工業帶呈現出一片凋敝景象。
二、成功轉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曼徹斯特已成為製造業衰退的象徵,被迫走上「鳳凰涅盤」般的轉型之路。曼徹斯特市政府對城市中心進行新的規劃和建設,與私企部門緊密合作,及時引導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創意產業」等引得世界矚目。
(一)規劃舊城改造,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
曼徹斯特的轉型直視工業化時代的問題和教訓,以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城市為首要工作。市議會與100多個非政府組織通力合作,在全市範圍內加大節能環保力度。具體措施包括鼓勵市民少開機動車,多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推進供暖系統建設,對公共建築和居民樓進行節能改造;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等。市政府等有關方面還大力開發工業革命時代的歷史遺產,許多棄之不用的老工廠、舊倉庫,經過修繕改造、整容翻建,變成了風格迥異的歷史博物館。比如,曼徹斯特城南的Quarry Bank紡紗廠內完好地保留了蒸汽機和鐵製水車,其主要目的已不是生產銷售布料,而是為了讓遊客了解水力驅動紡紗機的原理。
20世紀90年代,曼徹斯特政府先後提出申辦1996年及2000年奧運會,推動一系列旨在恢復中心區活力的體育、交通和藝術等大型建設項目。1996年,愛爾蘭共和軍在曼徹斯特市中心引爆裝滿爆炸物的卡車,約4.9萬平米的零售賣場和5.7萬平米的辦公區被毀,但曼徹斯特僅用6年時間就徹底完成了城市中心的復甦工程,到2002年舉辦大英國協運動會時,整個城市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風貌。
(二)敏銳把握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打造「創意之都」
1984年,英國政府提出「創意經濟」的概念。曼徹斯特市政府敏銳洞察到這一新興經濟類型的巨大發展前景,對創意產業提供政策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同時大力促進研究機構、技術專家、行業協會之間建立密切的協作關係。進入21世紀,面對新一輪的全球競爭,曼徹斯特政府提出了打造「創意產業之都」的口號。索爾福德碼頭地區積極響應,以興建「英國媒體城」為未來發展定位。媒體城一期(Media City UK I)項目於2006年啟動,2011年完成,吸引了英國眾多知名的高等教育、文化和媒體製作機構入駐,成為歐洲第一個專門以媒體為核心的聚集區。2012年,BBC有關倫敦奧運會的報導和產品有60%出自曼徹斯特的「英國媒體城」。據大曼徹斯特地區議會統計,2011年,創意產業為該地區創造的總增加值(GVA)為27億英鎊,預計2012-2020年平均每年可創造37億英鎊的總增加值。
(三)通過科技創新增強競爭力
在轉型過程中,曼徹斯特沒有將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全部拋棄,而是利用高新技術對具有優勢的行業如化工、航空、機電等進行技術改造,使其重新煥發活力。2003年,曼徹斯特出臺了英格蘭第一部地區性科學發展中長期戰略規劃,提出到2020年重點發展生命科學、環境、化學、航空及核能五大技術產業群。曼城還與毗鄰城市利物浦聯合向歐盟申請地方發展項目和科學研究項目,其整體優勢超過了歐洲的一般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曼徹斯特擁有世界領先的石墨烯研究水平。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成功地從石墨中分離出了石墨烯,並因此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石墨烯的發現國,英國已將其確定為國家創新戰略中重要的新興技術之一,加大扶持力度,已投資6100萬英鎊在曼徹斯特大學設立「國家石墨烯研究所(NGI)」,投資6000萬英鎊成立「石墨烯工程創新中心(GEIC)」。歐盟也投巨資資助英國的石墨烯研發。2013年1月,曼徹斯特大學石墨烯研究項目獲歐盟委員會總額達10億歐元的「未來新興科技」項目撥款。
(四)吸引全球投資
1984年,曼徹斯特興建了英國第一個科技園區——「曼徹斯特科技園區」,吸引國際大公司前來投資。該園區發展至今已有184家企業入駐,實現了政府、學術機構與企業的協同發展。上世紀90年代,曼徹斯特聲勢浩大的申奧活動產生了巨大的投資吸引力,大量私人資本的投入推動了舊城老工業區的改造。曼徹斯特還抓住並利用英國人熱愛足球運動的特點,專門為曼聯隊建造了一座英國乃至全歐洲設備最為齊全的足球場——「老特拉福德」,通過足球運動匯集市政建設的資金。為幫助外來企業順利在曼城安家,曼徹斯特還設立「投資發展促進中心(MIDAS)」,其具體服務項目包括:協助辦理工作許可和籤證;協助辦理公司註冊登記;協助聯繫大曼徹斯特地區的大學;從法律法規、勞動力僱傭等方面提供諮詢和建議。
總體而言,曼徹斯特於20世紀80年代開啟了從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的痛苦轉型。經過30多年的努力,曼徹斯特從昔日的「棉都」逐步成為英國的「知識之都」。
三、幾點啟示
曼徹斯特的歷史發展在諸多方面與我國東北地區非常相近,但它已經突破瓶頸、實現轉型,較好地處理了重塑經濟競爭力與追求環境持續性之間的關係。相關經驗值得借鑑。
(一)城市規划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
城市轉型需要制定一個全面的處理框架,能夠平衡短期訴求和長期目標,綜合處理社會公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議題,避免一哄而上或過度投資。曼徹斯特市政府認為,與其耗費大量精力通過城市旗艦項目建設、地價成本競爭和企業稅收減免等常規的規劃手段吸引外來資本,不如通過廢棄地再利用、工業遺產開發、生態環境整治、經濟住房建設、勞動力技能培訓等創新的規劃措施來達到目的。1996年爆炸案後,曼徹斯特市正是按照這一理念從國際上徵集城市中心區重建的規劃方案。
(二)發掘傳統優勢
曼徹斯特的發展經驗表明,城市轉型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對歷史環境的延續和再創造,是一個持續改善的漸進過程,只有植根於自身特色的轉型才能獲得長期的發展動力。曼徹斯特的特色資源包括工業革命歷史、足球等。除前文所述將工業革命遺址改造成大大小小的歷史博物館外,曼徹斯特還將足球產業作為帶動地方經濟的支柱之一,用足球產業帶動服裝、餐飲、零售、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挖掘新的增長點
曼徹斯特在其經濟發展戰略中強調信息通信技術的重要性,但並沒有與美國去比拼計算機CPU的開發、作業系統開發、程控交換設備研製,也沒有走歐洲無線通訊設備開發的道路,而是獨闢蹊徑——大力發展與曼城文化產業密切結合的數位化媒體技術,在數字影視技術、數字傳媒技術等方面創造出自己的優勢品牌。曼徹斯特市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將文化創意產業融入體育、旅遊等部門,創造出可觀的附加值,同時還將文化部門直接轉型成產業部門。
(四)通過製造業的新生吸納就業人口
曼徹斯特在老工業基地改造過程中,並沒有將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全部拋棄,而是利用高新技術將具有優勢的行業轉型升級,發展綠色低碳的製造業。該市的經驗已經證明,「去工業化」所產生的失業人口不可能及時和完全被新增加的服務業吸納,而第二產業的新生是吸納就業人口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