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汽車用戶而言最暖心的話是什麼?毫無疑問應該是「開車慢點」哦,長輩的叮囑是親情的體現,愛人的叮囑是愛情還在,朋友來說則是友情的體現,其他人說也最起碼是善意的關懷。這是一句很有人情味的話,但如果是所謂的「老司機」對於新手的教導,那麼這就是「半瓶水」去忽悠新人了;低速開慢車不等於真的安全,新手司機要具備區分關懷與駕駛方式的能力。
01當快則快
大部分交通事故都是因超速引起,這句話沒有錯但是多多少少有些誇大其詞。因為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有多種多樣,比如車輛故障失控、概率性爆胎、制動系統高溫、疲勞駕駛以及違章駕駛等等。
在無處不在的監控攝像頭的注視下,以及12分制駕駛證的約束中,真正會超速駕駛的車輛並不多,因為超速失控導致的交通事故佔比也不是很高,但確實不應該超速駕駛。
知識點:車速超過120km/h,綜合駕駛員反應能力(2秒定律)、輪胎與路面磨損程度以及制動系統的磨損等因素,普通家用汽車的真實制動距離是可能達到百米的。比如鋪裝路面的摩擦係數標準為1.0左右,但有一定程度磨損的路面可以下降,同時從反應到開始有效制動需要的時間也挺長。而且在高速行駛中轉向規避往往會造成車輛失控,所以超速駕車確實很危險。
但是正常的按照限速駕駛是合理標準,因為速度、道路與車輛的匹配是經過精確計算的結果,只要專注駕駛則壓限速標準駕車仍然會安全。反而是「慢點開車」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參考下圖。
02成長周期
學習階段_低速駕車學會階段_提高車速成熟階段_激進駕駛遭遇事故_低速駕車自認成熟_低速駕車大部分司機的駕駛風格會有四個階段的變化,前三個階段的變化是普遍標準,隨著駕駛技術的逐漸成熟確實會猛。然而在第三階段中往往會因為遭遇交通事故,或者是目睹或被言傳身教而再次改變心態,至此回到開慢車的習慣中。
尤其是對於主要在城市道路短途通勤的汽車用戶而言,其沒有很高的概率看到因低速駕車造成的嚴重連環碰撞,對於高速公路的擁堵主要由什麼原因造成也普遍沒有概念,當然對於高速被追尾會有什麼後果也是沒有清晰認知的。所以這種駕駛風格也就逐漸被自己默認為正確了,這也是很多人存在「汽車性能無用論」的錯誤認知的原因,看一組圖片吧。
總結:如果車流整體的行進速度為80km/h,認為「開車慢點」正確的用戶以60km的時速駕駛,那麼其他車輛就都要做出避讓變道的動作,這就會大幅提升車輛失控概率而造成碰撞與道路擁堵,罪魁禍首就是「慢車」。其中如果有一些駕駛意識較差,不能有效制動避讓或如無法避讓的重型客貨車而言,這些低速車輛就會被追尾或碾壓。
所以「開車慢點」只是一種關懷而不是正確的「指導駕駛」,開車應當快則快、當慢則慢,不應過於死板。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責編:天和MCN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