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一生留下的完整畫作不多,但卻留下了數以千計的素描、草稿和筆記中的插圖。這些內容非常豐富、水平十分高超的作品是他的藝術遺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少素描被認為是素描藝術的最高典範。他的素描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並濟,形象精確而富有氣韻,尤其是善用濃密程度不等的斜線表現光暗的微妙變化。
他的自然科學研究筆記中的插圖,更是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一種素描。例如他的筆記插圖《孕婦子宮解剖》,把子宮中的嬰兒胚胎畫得精確無比而又富有生命的律動感,它在科學史上如同在藝術史上一樣永遠是不可取代的精品。
在達·文西之後,我們要講述的第二個文藝復興藝術的偉大代表,當然就非雕刻、繪畫和建築都堪稱一絕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年)莫屬了。米開朗基羅的一生與佛羅倫斯的興衰巨變息息相關,他的藝術也為盛期文藝復興的另一個中心——羅馬的崛起和興盛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而且他的藝術生命非常漫長,在我們所說的作為文藝復興基本結束標誌的16世紀30年代之後,他還繼續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因此,他的後期創作對文藝復興以後的藝術風格——巴洛克風格也有重大的先驅意義,他對西方近代藝術的影響無人能比。
米開朗基羅在13歲時即入吉蘭達約的作坊學畫,進步很快,他的天賦在雕刻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當時,正好佛羅倫斯雕刻界自多那太羅去世後長期未見拔尖人才,美第奇統治者便把這位少年奇才納入其家庭花園中的雕刻學校,讓他專心學習古典雕刻。食宿於美第奇邸宅,常與人文主義學者和詩人接觸,這使米開朗基羅的技藝和文化修養大有提高。
他十幾歲時的作品,便以深得古典精髓的優異表現而超越同儕。例如,他雕刻的聖母浮雕塑造了當時雕刻界罕見的粗樸壯實的形象,尤其是體態的沉靜莊重反映了他對造型問題的真知灼見,一反15世紀末流行的華麗精巧之風。
1494年,法軍兵臨城下,美第奇家族被逐,米開朗基羅由此開始走上更有獨創精神的藝術道路。他繼續深入研究古典雕刻,所雕刻的一些古典題材雕像已可達到神似之境,以至於被人誤認為真正的古典遺物。但是,他最大的收穫還在於通過學習古典而領悟到藝術源自生活而又要超越生活的真理,始終以擺脫平庸俗套、塑造英雄巨人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
他從學習古典中樹立了另一個終身不渝的信念,即他認為在人體之外不存在美,自己的藝術要集中一切注意力於人體表現,其他自然景物、花草鳥獸一概從略。不僅雕刻如此,繪畫也是如此。他在這個問題上雖然不如達·文西全面深入、包羅萬象,但他在傾全力集中的這個焦點上卻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奇蹟,不僅藝術成就卓越,而且在人體研究的科學水平上完全可與達·文西相比。
他解剖人體之多,了解人體結構之深,素描基礎之紮實,都與達·文西不相上下。尤為可貴的是,在深入研究人體結構的同時,他更注意到人體的有機統一,把生理和物理機制與心理和精神特質辯證地結合在一起。
出自他的畫筆和雕刀之下的任何人物、任何部位都達到了精確與氣韻、體質與強力、功能與靈活的高度統一,人體的藝術表現力被發揮到了極致。
他在24歲完成的《哀悼基督》和29歲完成的《大衛像》都充分表現了這些特點。因此,他未滿30歲便被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雕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