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蒸饅頭。饅頭是春節麵食的統稱。就北方來說,不外有以下品種:大餑餑(棗餑餑、小供養),米糕、豆包、菜包、發糕、米包等等。
先說餑餑。餑餑又稱饃、饅頭,據說源自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宋·高承《事物紀原》饅頭條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武侯 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由此可知,最初的饅頭是有餡的,作宴會祭享之用。晉之後或稱饅頭為餅。唐時形態漸小,並被用作點心,且不再是人頭的形狀。因有餡,又稱包子。也有無餡者,仍稱饅頭。清代的時候,北方有餡的稱包子,無餡的叫饅頭。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倒將無餡者稱為大包子。在膠東地區,一般稱呼節日所用的饅頭為餑餑,而平時食用的為饅頭。
餑餑是春節家常麵食,個大,內中包有慄子、棗、花生等,亦可用於喜事,則有早立子、兒女雙全之寓意。喜餑餑要貼餑餑花,而春節的餑餑,很少貼餑餑花,雪白的一個,麵皮上嵌個紅棗,引人遐想,就叫棗餑餑。做棗餑餑,需要很好的技藝。手藝好的農家婦女,做出的餑餑雪白渾圓,無裂紋,無燎泡,掰開來層層疊疊,是經過了千揉百戧的見證,觀感結實,口感柔嫩。年三十晚上,雪白無暇的棗餑餑擺在供桌上,不知引來多少人的讚嘆!
小供養是餑餑的一個衍生物。年三十上墳,請老爺老媽(先人)回家過年,要帶供品。大餑餑不方便帶,或是彼時生活拮据沒有足夠的麵粉,就做一些小的餑餑,有拳頭大小,雪白玲瓏可愛,專供上墳之用。膠東方言稱之供養。
米糕有多種,形式有多樣。先說內容,有黃米糕,白米糕,有紅米糕。黃米糕是黍子(較小米略大,黃色)米作成,白米糕又有兩種,糯米糕和粘玉米糕。先時生活拮据,買不到糯米,就地取材,用白色的粘玉米加工成米粉作成。紅米糕是粘高粱做成。做米糕要先粉米。將黃米或是糯米、高粱淘淨、潤透,再用石碓搗碎,細籮籮面,叫做粉米。將米粉加糖、水和成糕面,用發麵作劑子,包上米粉蒸熟。米糕有完全包裹的,有敞口的,叫咧嘴,是喜悅的意思。米糕敞口有捏折的,有無折的。
蒸熟的米糕冷卻後很硬,再熱不容易透,所以做米糕都是做成扁圓的餅狀。
豆包都做成圓圓的樣子,雪白小巧如饅頭,內裡卻包著豆沙餡。如今一般用紅豆、豌豆、綠豆或是其它沙餡如慄子、花生等,加糖,吃起來清香綿軟而甘甜。舊時作餡的原料少,只好用爬豆(音,一種豆類作物)和瓜幹。買不起糖的,用糖精(化學合成物,非碳水化合物,味極甜)。瓜幹爬豆放鍋裡煮爛,搗成沙餡,就可以包瓜幹豆包了。豆包又稱黃,瓜幹豆包又叫瓜幹黃。瓜幹黃較豌豆黃、紅豆黃份量重,故鄉人又戲稱手雷。瓜幹黃一般自食,很少用來待客。但彼時人們吃得也很甜,就有了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的俗語。
於今的豆包越做越精緻,豆沙種類愈多,又有一種冷凍的半成品,解凍後蒸熟可食。
菜包尋常都做,無甚可記。過年做菜包,取其發財之意。唯舊時豬肉價雖賤,口袋裡也空,餡裡豬肉極少,為彌補缺陷,加了豆腐。白菜餡居多,也有包蘿蔔餡的。與平常不同的是,過年的菜包都包成麥穗的樣式,大概又寄託了來年豐收的企盼吧。
米包是用糯米大蔥豬肉包成。糯米泡好,豬肉切小丁,最好肥瘦各半,蔥花切碎,把豬肉丁與泡好的糯米同炒,適量鹽調味,加適量水蒸熟,以此為餡,做成包子。也有用黃米包的,別有風味。
發糕是用細玉米面做成,早時候細糧少,只好粗糧細作。玉米面用酵母粉發好,加糖,在蒸籠裡攤成厚厚的一層,蒸熟,切成方。發糕暄軟酸甜,猶如蛋糕,金黃可愛,唯入口粗礪,現在條件好了,仍有人做發糕吃,則是為了換口味,吃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