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柴悅穎通訊員李一璠)3月11日,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我國中醫脾胃病學泰鬥俞尚德老先生在杭州家中仙逝,享年102歲。
俞尚德老先生醫德高尚,治學嚴謹,學貫中西,桃李滿天下。獻身杏林80餘載,俞老始終堅守「佛心仙技篤於行」的理念,窮盡一生潛心研究治病救人,一世精勤消減疑難病痛,一生無悔譜寫杏林春秋。
佛心仙技,辯證配伍控制藥方價格
1919年,俞尚德出生於浙江諸暨,早年師從上海名醫蔡濟平先生。1947年,學有所成的俞老返杭懸壺行醫,1960年起在杭州市腫瘤醫院工作,獻身杏林長達80多年。
「俞老畢生鑽研脾胃學說,對食管、胃、腸、肝、膽等病證進行了系統研究,治學法古融新,與時俱進,形成了在中西醫結合基礎上的『審病—辨證—治病』的診療思維,逐漸形成俞氏脾胃學術思維體系。」俞尚德的學術繼承人胡劍鳴說,老師的治學態度既不墨守成規,也不人云亦云。
俞老看病很仔細,平均每個小時最多看5人,看病最久的一位病人,僅是病史就詢問了30分鐘。他認為,來看病的都是病情較為複雜的患者,必須認真對待,診病的關鍵就是問。他還強調,作為一名醫生,醫術高明,才能為患者解除病痛。
20多年前,曾有個9歲孩子反覆腹痛,跟著家長慕名找到俞老看病。俞老仔細辯證,認為孩子屬於消化功能性疾病,開出了3帖藥,每帖只需9分錢,讓孩子回去服用。起先,家長對這麼便宜的藥半信半疑,回去後讓孩子服下一帖,病症果然好轉了。「給病人看病開方,父親尤其講究辯證配伍,以此控制方子的價格。」其子俞文武醫師說。
如何能治好難治的疾病呢?為此,俞老窮盡一生讀書、思考、實踐、寫作。俞文武醫師說,臨終時,給父親最大慰藉的還是他心心念念的書籍:「上午9點多,我問父親是不是要拿書看,他說是。我知道他已經拿不動書了,待我念起他所著的《俞氏中醫消化病學》時,他慢慢安靜下來,當晚6點40分在家中仙逝。」
筆耕不輟,精思敏悟中醫傳幫帶
俞老致力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學術,在他的提議和指導下,2011年,在杭州市腫瘤醫院成立了吳山國醫館,率先開創專科醫院發展中醫藥的新模式,俞老曾任名譽館長。如今,他的學術繼承人胡劍鳴、丁紀元等仍秉持著俞老「審病辯證,辯證治病」的診療思維,救人於病痛。吳山國醫館也發展成為集中醫診療、健康管理等服務於一體的人文中醫館,愈加為群眾所深信,求診者日眾。
在兒子心裡,俞老是個「無趣」的人,讀書、看病、寫作似乎就是他人生的全部。即便在耄耋之年,經歷了癌症、中風、骨折等疾病,也沒能讓他改變這些習慣。年逾百歲,雖已不再出診,但俞老仍每天看書,做摘記,答曰:「愛好。溫故而知新。」
「父親認為,醫師應兼具醫德與醫術。」俞文武醫師說,父親對待病人從來耐心溫和,「1978年,我下鄉回來後跟著父親抄方,有一回診室裡圍著不少病人,有些人大聲喧嚷,我便開口斥責,父親馬上制止我,讓我轉變態度,與病人好好說話,這影響我至今。」
對待行醫這件事,俞老始終兢兢業業。他對學生說,作為醫生,看病看得好是先決條件;其次文章要寫得好,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傳授他人;第三是字要寫得好,以免患者拿著方子配藥出現差錯。因此他在帶學生抄方時,還要求學生練字,馬虎不得。
「父親從醫生涯筆耕不輟,代表作有《內經知要選講》《俞氏中醫消化病學》《消化系病證治》《中藥不良反應防治》等,教學生也從不留一點『私貨』。」俞文武醫師說,父親在傳授經驗方時,甚至詳細講解每味藥的用量,為中醫傳承傾盡畢生所學。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