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聞網(實習記者 劉泰謙)10月9日報導 近日,成都外國語學校國際部高二一班學生畢荃墉設計的作品「太空城市」,亮相2018年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中國區決賽現場,並脫穎而出,一舉斬獲2018年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中國區決賽冠軍。
據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了解,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是一項極具含金量的國際高中生學術活動,也是最專業的航天產業模擬賽。今年大賽的設計任務是在近地軌道上設計城市用來處理太空垃圾和居民居住,這一設計任務也是現在各國都比較關注的熱點課題。同時,各支隊伍需要在24小時完成設計,並涵蓋結構材料、運營、基礎設施、人居環境、自動化和機器人等方面問題。
運用中國元素榫卯結構 弘揚中國傳統工藝
據畢荃墉介紹,該設計作品是由一個主體環、一個推進器和三個可以容納500位常住人口以及40位流動人口的居住場所支撐起來的。在主體環頂層設有一個港口,中間設有太空電梯,四周分別設置有食物儲存、水處理、垃圾處理、軌道車和可以保證居民通訊順暢的通訊設備這五個區域。
「在大賽中,作品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比較每支隊伍的亮眼設計和經費多少,所以我們在作品中增添了中國元素榫卯結構作為設計亮點。」畢荃墉告訴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榫卯結構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而我們在作品中使用這種結構可以既滿足設計要求經費少,還可以弘揚中國傳統工藝,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畢荃墉說。
「能源作為作品的核心部分必不可少。」畢荃墉告訴記者,在能源設計方面也是作品的亮點之一,並受到了評委們的青睞。記者了解到,為了減少能源汙染,他們採用了太陽能和核能相結合的方式,「因為太陽能和核能都是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而且它們不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排放巨量的汙染物質到大氣中,還可以降低燃料費用和經費。」
雖然只是一個設想 很考驗學生知識掌握水平
畢荃墉告訴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接觸太空方面的知識,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那時的他對天文物理方面很感興趣,會經常看一些關於平行宇宙方面的書籍,並從高一開始,他一直堅持每周二晚上在學校上「設計學」這門選修課,由太空設計學陳績老師指導。「現在這個發明只是我們的一個構想,而且在空間、內部管道和運輸方面仍有不足,如果有機會進一步實現這個想法,我們會把它完善得更好」。畢荃墉說。
「雖然這個大賽最後的投標競標,只是一個模擬環節,主要是進行評比答辯。但是,這個比賽非常考驗同學們的文化課知識掌握水平,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還有就是平面圖的設計、3D建模、手繪和如何用更好的東西控制成本等方面。」陳老師告訴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畢荃墉是第一次參加大賽,並且在學校期間擔任成外太空設計二隊隊長,在太空設計方面有很強的藝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