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現如今,孩子超負荷學習是基本現象,但大家都這麼做,並不代表著絕對正確。
小魏是一名三年級的學生,但9歲的他,臉上卻沒有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天真和好奇,取而代之的是疲憊和滄桑。小魏的媽媽將他管得很嚴,每天都親自監督他做功課。
他每天除了在學校上課,做學校布置的任務,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為了完成這些超額的任務,小魏只能壓縮睡眠時間,小小年紀就已經有了黑眼圈。
有天晚上,小魏正在做作業,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太困了,我就睡一分鐘。」結果剛說完,他就昏厥了過去,直至心跳停止。
送至醫院已經無力回天,醫生給出的解釋是:長期疲勞以及睡眠不足,導致體內多個器官衰竭,外加過大的壓力,讓孩子喪失了生的意志,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聽到這樣的事,震驚之餘,我也在思考,教育究竟怎麼了,為什麼看似努力向上的背後,卻有這麼多的不幸,究竟是方法出了問題,還是理念出了問題?
深思後,我認為方法和理念都出現了問題。當然,理念是根源問題,決定了人們會運用怎樣的方法去達成目的。
什麼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
原本,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如今,已經變成家長們的角鬥場了,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也就是說,他們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攀比,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應該比別人差,甚至是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願望。
大部分父母的確是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不至於生活得太沒有尊嚴,但用錯了方法只會將孩子推向深淵。
就像小魏的媽媽,她其實對小魏抱著很深厚的希望,早早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給孩子最好的資源,就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實現自己沒有完成的願望。
可恰恰是這樣的厚望,導致了小魏失去了生的意志。他作為人的邊界一直在被侵蝕,早已經失去了自我。
他的存在只不過是父母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一切都在父母的操縱下,任何一個人以這樣的方式存活,都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
代償機制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代償機制」,即人們在追求某種東西又得不到時,就不再去追求,而是試圖「重新」設定一個目標,通常重新設定的替身是可以追求到的。
成年人自己能力有限,達不到想要實現的高度,就把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僅僅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父母給什麼,他們就只能接受什麼。
可隨著意識的成熟,他們總能察覺事態的真相,在本應該充滿歡聲笑語的歲月,悟出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所做的一切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創造,是因為他對生命有渴望,內心希望自己能夠掌控住遇到的每一件事,而這種希望就是他們前進的動力。
在中國,不少孩子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沒有欲望,甚至在青春年少時,就患上了「空心病」。
他們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讓他們做什麼事情,他們也能做得好,只是習慣性不敢讓對方失望,自己本身根本無所謂。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生命本身的悲哀。
紀伯倫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中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如果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很多家庭悲劇都能避免。孩子青春期叛逆,成年後不省心,中年後不孝順不愛父母。
歸根結底,是因為父母從來沒有尊重孩子,沒有發自內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沒有真正愛過自己的孩子。
一切果,都是自己種的因
那些把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家長,真應該好好研讀一下沈石溪的《狼王夢》,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最終只會以愛的名義斷送了孩子的性命。
沒有高的要求,就沒有高的效率,更不會有優質的結果。但方法很重要,不是大家怎麼做,你也怎麼做。相比較方法論,言傳身教才是最高級的教育。
如果你是一個生命力旺盛、對一切充滿激情的人,你的孩子必定也不會太差;如果你是一個普普通通、做事磨蹭、對未來沒有希望的人,就不要痴心妄想孩子會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
父母都在混日子,憑什麼要求孩子拼命呢?讓孩子按照生命成長的規律,內心的意願成長,說不定會創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你可以期望他,但不可以強行要求他,更加不能用愛威脅他。有一種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它告訴我們:只要發自內心相信孩子、認同孩子,孩子就會收到這份期望正向反饋,努力並真的做到。
這個世界能讓靈魂得到寧靜、激活生命能量的東西,只有一樣,那就是愛,發自內心真誠的愛,而不是父母自以為偉大但自私的愛。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