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千面修行者、千面略懂居士、阿彌陀佛704
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最初看待一個人,是聽他說什麼,我就相信他可以做到什麼;現在我看一個人,不但要聽他說了什麼,更要看他做了什麼。」
每一天,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要想在人際交往中看透一個人,是非常難的。
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很多人表裡不一,經常嘴上說一套,背地裡做得是另外一套,因此讓人難辨真假。到底是看「如何說」,還是看「如何做」?
這時候,「聽其言、觀其行、鑑其心」就是一個護身的法寶,謹記這三句口訣,「三管齊下」,十拿九穩。
01聽其言
俗話說:「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說話是一門藝術,想要了解一個人,大多是從對方的談吐中開始的。
口者,心之門戶,一個人內心的想法,或多或少會通過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想要看透一個人,了解對方的思維和格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聽他說話,從他的談吐中看人心。
真正內心踏實的人,往往不會說大話、虛假話;虛情假意故弄玄乎的人,往往很會說忽悠人的漂亮話,很會哄人。
在身居高位的時候,身邊難免會出現阿諛奉承的人,他們把黑說成白,哄人開心是一把好手。
一旦出現了困難,陷入了沒錢沒權勢的境地,這些人說的話可能才是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嘴巴甜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過於禮貌周到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友好之人。
正如《道德經》中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真實可信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狡辯,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學問的人,不喜歡賣弄;喜歡賣弄學識的人,往往沒有真才實學。
因而,當我們在聽人說話時,要學會聽真話,樸實無華的言語更加值得信賴。一個人的談吐中表現出有格局、能寬容、懂謙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厲害角色。
如何看透一個人,首先可以和他進行交談,從他講話時的神態動作可以初步了解這個人的品性,當然,也可以去問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看他的說法如何。
若對方思維敏捷,邏輯清晰,謙虛有禮,且有自己的見地,那麼說明對方是一個有修養、有想法、有主見的人,這樣的人,值得深交。
若對方回答問題時,前言不搭後語,含糊其辭,毫無邏輯可言,那麼說明這個人沒有自己的想法,做事不夠堅定,容易人云亦云,和這樣的人相處,就要多加注意,免得受其牽連。
因此,想要看透一個人,聽其言是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