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我開放了一個漫畫強化班,讓孩子們接觸一下平時比較少接觸的畫種,同時也實際應用一下平時所學的技能。昨天有學員媽媽說,看到漫畫的效果太驚豔了,問我能否將漫畫課開放成常規課程,讓孩子們平時專門學習漫畫技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些漫畫的知識。
何為「漫畫」
早期的漫畫,指的是幽默簡筆畫,用極其簡單的形象,用單格或者多格畫面,闡述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者寓言,例如著名的《父與子》,當然我們偉大的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也可以定義為漫畫。
這些作品通過提煉過的線條表達情感,畫風簡練、妙趣橫生。但我們現在大部分孩子們喜歡的「漫畫」,並不是這一類,而多指日本動漫,通過長篇幅的故事,塑造人物形象,闡述情節發展,相當於把小說畫了出來。
最早流入中國的日本漫畫要數鳥山明的《七龍珠》和車田正美的《女神的聖鬥士》,後來又逐漸有了高橋留美子的《亂碼1/2》和《福星小子》。再後來就如雨後春筍般了,多如牛毛。現在的孩子們看什麼,我已經不大了解了。聽參加漫畫強化班的孩子們說,好像是《海賊王》《火影忍者》什麼的。
本質上說,無論是早前的漫畫,還是後來流入的日漫,都沒有褒貶之分。它們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並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的確也是我們喜歡畫畫的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但這個學習,是有前提的!
太早學漫畫的弊端
其一,漫畫採用了較多簡筆的手法。如果拋開常規課程的學習,只學漫畫,會讓孩子懶於觀察客觀事物,純粹地用映像中的符號記憶作畫。這一點弊端類似於學習簡筆畫帶來的危害(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直指學習簡筆畫的弊端,點此閱讀)。
其二,也是更大的一個弊端。漫畫人物大部分是經過誇張加工的,尤其是在比例上,可以說完全是失調的!漫畫作者為了追求視覺衝擊或美感,在人物的比例上進行了極大的誇張。無論是頭身比例,還是臉部五官比例,甚至是手與臉的比例,完全是脫離實際的。孩子們的辨別能力很弱,如果脫離常規學習,而直接、長期地學習漫畫,會讓孩子們將比例完全搞混。長此以往,可能信手拈來就能畫個漫畫人物,但卻連最基本的真實人物比例都搞不清楚。
學漫畫,最忌本末倒置
孩子們喜歡日漫,心裡也有很多喜歡的日漫大師。但是你們知道嗎,這些大師在小時候,或是在年輕的時候,都不是專門學習漫畫技法的。他們學習的,跟你們現在學習的一樣,是素描、速寫、水粉、油畫……素描幫助他們準確把握事物的造型和明暗關係,速寫幫助他們積累繪畫素材,水粉和油畫幫助他們學習色彩知識,將畫面更好地還原。換句話說,你所熟知的那些漫畫大師,沒有一位不是精通那些常規畫種的。在他們基本技法和美術知識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用漫畫去表達內心編撰的那個故事,才被大眾熟知。
沒有之前長時間地學習常規美術課程,就不會有後面那麼多精美的漫畫。還記得周杰倫在《聽媽媽的話》裡唱的那句嗎:
「為什麼別人在那看漫畫,我卻在學畫畫、對著鋼琴說話;別人在玩遊戲,我卻靠在牆壁背我的ABC。
長大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我跑得比別人快,飛得比別人高。將來大家看的都是我畫的漫畫,大家唱的都是我寫的歌。」
道理是相通的。我想告訴孩子們:正是因為有了之前的刻苦學習和練習,才成就了後來的漫畫大師。而不是說這些大師一開始就學習了漫畫技法,所以後來成名了。這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給孩子們設計的學畫之路是:平日我們堅持學習素描、速寫、水粉、油畫……在假期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接觸漫畫,加強漫畫技法。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在孩子們辨別能力還比較弱的時候,不要讓非常規的技法、比例成為主導。給孩子們專業、正統的教學,同時又不失畫畫的興趣。
紮實的造型、色彩基礎(學習素描、速寫、水粉、油畫等),會在日後幫助你輕鬆學習任何你想學的非常規畫種或繪畫表現形式。無論你將來成長為漫畫家、插畫師,還是從事任何與藝術相關的工作,你都會感謝今天的堅持學習。
我其實是個超級漫迷
晨爸其實從小就深受日漫的「荼毒」,所以我自己就走過一段比例很混亂的時期。我們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好的學習條件,全靠自己摸索。我從小學開始看日漫,繼而臨摹,終於在高中的一個暑假,完成了一個短篇故事。那時候超級迷朝霧夕的畫風,有模仿的影子。現在回過頭去看那時候的作品,真的好青澀呀。
給大家分享一下。
祝孩子們學畫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