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彩雲之南山青水碧,陽光明媚,惠風和暢,雲嶺大地充盈著濃濃的節日氣氛。1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南考察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向全國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近日,新華社記者循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足跡一路回訪,深深感受到當地幹部群眾備受鼓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跨越式發展路子意氣風發,踐行新發展理念、譜寫時代新篇章鬥志昂揚。
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一景(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讓「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保山市所轄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村,2017年全村實現脫貧。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
在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發順在介紹他家順利脫貧的故事(1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那天,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清水鄉和三家村脫貧攻堅情況匯報,並登上村口的觀景臺眺望,總書記還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共話幸福生活。」回憶當時的場景,清水鄉黨委書記孟繼早如數家珍。
近年來,這個有數百年歷史的佤族小寨探索發展鄉村旅遊扶貧新模式,成為國家AAA級景區,去年接待遊客達5萬人次,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71人已全部脫貧。孟繼早說,接下來 ,我們一定牢記囑託,不忘初心,苦幹實幹,給群眾辦好每一件好事、每一件實事。
在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李發順的母親李明玖在後院餵豬(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2017年,曾經因殘致貧的佤族村民李發順家通過政府幫扶和自身努力順利脫貧,2019年全家收入超過4萬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給我極大鼓舞,與其用淚水去贏得別人的關心,還不如用汗水贏得別人的掌聲。我雖然身體殘疾,但心靈不能殘疾。我將繼續靠雙手努力提高收入,讓兩個孩子上好學,走出大山深處,改變未來!」李發順說。
這兩天,來中寨的遊客絡繹不絕,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也專門來為遊客服務。趙家清說:「總書記的囑託和祝願,讓我們有信心、有力量。我們要把總書記的指示不折不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鄉村旅遊搞得紅紅火火,把致富產業鞏固好,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這是和順圖書館一景(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距離騰衝市區5公裡的著名僑鄉和順古鎮,既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又可以欣賞到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倩影,這裡百年宅院有百餘所,被譽為中國古建築的「活化石」。其中,建館90多年、藏書10萬多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順圖書館就坐落在古鎮入口。
習近平總書記19日下午來到和順古鎮考察調研。
和順圖書館原館長、艾思奇紀念館原館長寸茂鴻在和順圖書館介紹古鎮歷史文化傳承和振興文化教育情況(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和順圖書館,了解古鎮歷史文化傳承和振興文化教育情況。」當時陪同講解的和順圖書館原館長、艾思奇紀念館原館長寸茂鴻說,進一步傳承好崇文尚教的優良傳統,強化「人人都能讀到好書,人人都能共享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我們任重道遠。
和順是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故鄉。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古鎮深處的艾思奇紀念館,了解艾思奇畢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宣傳、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中國化的事跡。
這是艾思奇紀念館一景(1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記者在距離和順圖書館不遠的艾思奇紀念館看到,這裡松柏挺立,梅花吐豔,遊客如織。「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既是殷切期望,也是萬鈞重託。」寸茂鴻說,我們都有責任把向艾思奇學習的優良傳統繼續傳承下去,尤其是要進一步把艾思奇紀念館打造成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前沿陣地。
和順鎮鎮長普亞增說:「下一步我們要保護傳承和弘揚好和順文化,發揚和順在對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緬文化交流上的優勢,通過僑聯的作用推動與海外華僑華人進行更多的文化交流,為『一帶一路』建設添磚加瓦。」
這是在星海半島生態溼地拍攝的滇池景色(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決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昆明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溼地。
「總書記詳細詢問滇池保護治理和水質改善情況。」當天參加陪同考察的昆明市副市長趙學農說,作為一名滇池治理的參與者,習近平總書記這麼細緻地考察滇池保護治理情況,讓自己備受鼓舞,又深感責任重大。
趙學農說,習近平總書記沿著步道邊走邊問,問得很仔細,對滇池治理情況、水質情況更是認真詢問。「總書記對滇池治理的指示很明確,令我很振奮,也感受到極大的鼓勵。」
滇池湖面面積300餘平方公裡,是雲南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上世紀90年代,滇池水質逐漸惡化為劣V類,成為中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我們全力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把滇池治理作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試金石來推動。」趙學農說,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綜合治理,包括滇池在內的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水體整體改善,劣V類水體的湖泊從2015年的4個減少至目前的1個。現在,美麗雲南建設深入人心。
「這幾年,曾一度消失的滇池金線䰾等滇池特有物種又逐漸重現,這是滇池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標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維薇說,那個鳥飛魚躍、生機盎然的「母親湖」正逐步回歸。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漸恢復,滇池邊的溼地公園成了市民遊客們節假日休閒的好去處。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長付文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滇池治理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正逐漸顯現出來。
「我們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久久為功,把滇池治理好。」趙學農表示。
商戶在第十四屆昆明新春購物博覽會上售賣年貨(1月20日攝)。新華社發(趙普凡 攝)
喜慶的春聯、火紅的中國結……位於昆明市主城區的昆明國際會展中心展區內,人潮湧動,年貨琳琅滿目,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
昆明國際會展中心正在舉辦第十四屆昆明新春購物博覽會。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
「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詢問麵條、苦蕎、花生和洋芋的種植和銷售情況,他對農作物非常熟悉,如數家珍。」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與她們的交談過程,彝族女孩雲瓊和雲麗姐妹仍激動不已。雲瓊和雲麗來自昆明市東川區,在年貨市場銷售她們家鄉群眾種植的土特產。
雲麗說:「當知道我們銷售的是貧困群眾種植的農產品後,習近平總書記鼓勵我們繼續加油幹,這讓我們非常激動,更有信心和動力,今後我們將組織更多老百姓種植,帶領他們一起增收致富,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的西南聯大教室舊址(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愛國主義精神代代傳承
20日下午,離開會展中心,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考察調研。
在國家罹難、民族危亡之際,一大批聯大學子投筆從戎,志願應徵入伍奔赴抗日前線,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讚歌。
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接受記者採訪(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能夠把這麼一段光榮的歷史在總書記面前講述出來,這讓我感到無比激動。」為習近平總書記進行講解的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說,西南聯大的光輝歷史值得銘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代代傳承。
李紅英介紹,從西南聯大先後走出了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75位院士以及大批蜚聲中外的傑出人才。
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的西南聯大暨昆明師院革命烈士紀念碑(1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仔細地觀看了西南聯大舊址的老教室、紀念碑,詳細了解了西南聯大在抗日烽火中的輝煌歷史。」陪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雲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饒衛說,總書記的到來讓全校師生感到非常激動和振奮。「我們一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充分利用西南聯大精神這一寶貴資源,將西南聯大愛國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西南聯大的故事一代代講下去,把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雲南師範大學學生孟小龍2017年加入西南聯大博物館學生義務講解隊,至今已講解了五六百場。「抗戰期間,校舍多次被炸,但聯大師生們一次次把校舍重建起來,這讓我深受觸動。」孟小龍說,西南聯大師生對學術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都值得當代大學生認真學習。我們一定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和希望,好好讀書,練就過硬本領。(記者:李自良、王長山、吉哲鵬、龐明廣、林碧鋒、浦超、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