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他成為紫禁城的主人時才3歲,自然不知道皇帝是幹什麼的。他在皇帝寶座上剛坐了3年,就稀裡糊塗地被袁世凱趕下了臺。不過,國民政府對清皇室的條件還是蠻優惠的:清帝尊號仍存不廢,待以君主之禮;清帝歲用400萬兩(白銀)由國民政府撥發;清帝暫居宮禁,侍衛人員等照常留用;宮內各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清帝私產由國民政府特別保護等等。
溥儀雖然已是遜帝,但在前清遺老的眼裡,朝廷並沒有徹底滅亡,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夢寐以求復闢帝制,讓遜帝溥儀再度「君臨天下」。
1916年6月袁世凱壽終正寢。大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間發生了「府院之爭」,雙方對中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了尖銳對立,段表示一定要對德宣戰,黎元洪則堅決不同意。段讓黎在和德國斷交書上蓋章,黎斷然拒絕。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以段私自向日本借款為由罷免了段的總理職務。段祺瑞離京赴津,以天津為基地,通電反對黎元洪。
是時,徐州軍閥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由,率5000「辮子軍」開進北京城。黎元洪、段祺瑞都是樂見張勳進京的,因二人都想利用一下這個「辮帥」:黎認為德國人是張勳的後台老板,張勳肯定是反對段祺瑞的;段則認為張勳向來贊成帝制反對共和,張勳進京黎元洪這個總統是斷然當不成了。
1917年6月30日晚上,張勳帶領辮子軍進北京城後,實行全城戒嚴。7月1日清晨,張勳穿清廷朝服,帶康有為、王士珍等一干人等進了紫禁城,擁戴溥儀升殿坐上「龍座」,張勳等趴在地上,向溥儀三拜九叩,山呼萬歲,上了一份《籲請復闢折》。
溥儀此時12歲,連續頒發一道道康有為擬好的「諭旨」,宣布改「中華民國」為「大清帝國」,當年為宣統九年,五色旗改為黃龍旗。封張勳為忠勇親王、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內閣政務總長兼議政大臣。
「張勳復闢」的倒行逆施,立即激起全國上下一致反對。坐鎮天津的段祺瑞看到通過張勳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經達到,便打起「反對復闢」「保衛共和」的旗號,組織「討逆軍」。7月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接著在馬廠誓師,發布「討逆檄文」,帶領討逆軍分兵兩路進軍北京。
7月5日,段祺瑞收到南苑航空學校校長秦國鏞發來的電報,電文中聲言「飛行人員與討逆軍各部一致行動」,這使他大喜過望。有「高大上」的飛機空中助陣,擊敗「辮子軍」的勝算更大了。他當即下令在南苑航空學校設立臨時航空司令部,配合討逆軍的行動,準備對紫禁城皇宮、辮子軍陣地、南河沿張勳宅邸等重點目標實施空襲。
秦國鏞,留法飛行員,1911年春,攜帶一架法國產50馬力「高德隆」單座教練機回到北京。同年4月6日,他駕駛這架飛機在南苑校閱場試飛成功,成為第一個駕機飛上祖國藍天的中國人,後被北洋政府任命為陸軍部少校參事。他通過法國駐北京公使館武官白裡索向袁世凱建議購置飛機,開辦航空學校,訓練飛行員,建立空軍。袁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在南苑開辦,隸屬於參謀本部。當局撥款27萬銀元從法國購進40馬力、50馬力、80馬力的三種「高德隆」教練機12架,同時把南苑校閱場擴建為南苑飛機場,是為中國第一個機場。
7月7日,秦國鏞、姚錫九、鮑丙辰各駕駛一架高德隆雙座教練機從南苑機場起飛,向北飛行。飛機上各配備了一名學員作為投彈手,打算分別對紫禁城等3個重點目標實施空襲。
秦國鏞飛機抵天安門上空,散發「打倒張勳,反對復闢」的傳單。緊接著空襲紫禁城,機上載有3枚12磅重的炸彈,既無投彈儀器,又無瞄準儀,由學員目測投擲。飛機在紫禁城超低空盤旋。守衛在紫禁城城牆上的辮子軍步兵第二團的官兵被嚇得不知所措。飛機飛得很低,速度很慢,辮子兵如果用步槍朝飛機射擊,很容易將飛機擊落,但辮子兵從未見過這般陣勢,緊靠城牆垛口,抱槍仰臥,縮成一團,不敢動彈,飛機有如入無人之境,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投彈學員雙手抱著一尺多長的炸彈,用牙齒咬掉炸彈引線,從容地向紫禁城投擲下去。
這時,溥儀正在書房和師傅們說話。飛機上扔下的3枚炸彈,一枚落在隆宗門外,炸傷了「二人肩輿」的轎夫一名;一枚落在御花園的水池裡,炸壞水池子的一角;第三枚落在西長街隆福門的瓦簷上,沒有爆炸,把聚在那裡賭錢的太監們嚇了個半死。溥儀在《我的前半生》回憶:「宮中掉下了討逆軍飛機的炸彈,局面就完全變了。磕頭的不來了,上諭沒有了,大多數的議政大臣沒有了影子,紛紛東逃西散。」
另外兩架飛機分別對其他兩個目標進行了空襲。一個是城內南河沿張勳宅邸投下兩枚炸彈,其中一枚恰巧落到張勳的臥室;另一個在豐臺辮子軍陣地投擲兩枚炸彈。
其實,這三次空襲行動都比較簡單幼稚,對轟炸目標的實際破壞並不大,但對於那些剛裝備近代步槍不久的軍隊而言,飛機炸彈已經強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了。空襲客觀上有力地配合了地面討逆軍的進攻,迫使原被張勳控制的北洋軍臨陣倒戈,掉轉槍口對著辮子軍。
從7月1日溥儀登基,到7月12日辮子兵戰敗張勳逃入東交民巷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告退位,復闢僅12天就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