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2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關注公眾號,與80萬蓬江人一起看
蓬江發布
權威報導 暖意用心 服務民生
點擊上方籃字關注並加入星標
小小宮燈
背後承載著的是
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
宮燈源於東漢,盛於隋唐,而蓬江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藝宮燈發軔於南宋年間,1279年,江門新會崖門海戰結束後,南宋宮廷藝人、御師流落在江門一帶。南宋宮燈匠人把美術工藝傳承到江門地區,隨著地方文化的融入,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南派宮燈,東藝宮燈作為南派宮燈的傑出代表流傳至今。
東藝宮燈包含紅木雕刻、玉雕、中國結、中國書畫等多種元素,其製作工藝複雜,包括備料、開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在絹、玻璃上作畫、上色,並固定、安裝、結穗、掛飾、裝燈。雕刻時先以鐵絲鋸穿,再用刀刻,之後用鐵絲磨其空隙,另外還需要經過多次打磨修整。
江門東藝宮燈工作坊成立於上個世紀80年代,產品主要用於庭院裝飾、宗教祈福、景區市容裝飾等方面。工坊以「工作室+農戶」為模式,利用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宮燈訂單派發。宮燈製作工藝並非一日之功,農戶完成工坊訂單也是分工合作,工作室製作完成一部分,農戶完成一部分,一件宮燈產品由多個環節共同完成,而東藝宮燈傳承人李仰東工坊裡的農戶多以製作中國結、流蘇等裝飾品為主。
東藝宮燈紮根民眾,是一種生活化的藝術,具有吐故納新的文化生命力。目前,東藝宮燈的主要市場除東南沿海、港澳臺外,還出口至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40多個國家,在海外華僑華人聚居地被廣泛使用。近100年多年來,東藝宮燈隨著貿易發展和華僑華人遷徙來到了世界各地,為了讓更多人喜歡東藝宮燈,也為了讓東藝宮燈被更多的海外華人華僑喜歡,李仰東還對東藝宮燈進行了改良,改良後的東藝宮燈變得更加美觀而又不失傳統。適應時代要求,滿足海外華僑市場需求的東藝宮燈去年生產超過2萬盞,2019年銷售量比2018年增長45%,2020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預計仍能與往年的銷售量持平。「2020年央視春節戲曲晚會上也用了我們的東藝宮燈做裝飾,將傳統節日氣氛烘託得淋漓盡致。」李仰東自豪地說。
除了向海外傳播傳統文化外,工坊還注重東藝宮燈技藝的傳承與傳播,目前,已形成民間傳承、學校傳承、資料傳承、文化館傳承等一套傳承體系。面對今年突發的疫情,多項民間節慶活動停辦,李仰東和他的工坊員工利用短視頻平臺來傳播宮燈的傳統美術工藝,致力於將非遺多元化融入社會。「我們不僅要加強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要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加強文化自信,讓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宮燈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
原標題:《小宮燈大文化!蓬江非遺項目享譽「海內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