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在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魯春叢表示,目前我國網際網路APP產業普遍採用前端免費、後端獲利的模式,免費的商業模式加劇了用戶權益侵害風險。隨著技術發展,盈利模式也從正在線廣告向基於大數據的定向推送、精準營銷轉變,用戶個人信息正成為企業攫利的核心價值源。
魯春叢表示,目前企業違規成本較低,個人信息保護能力良莠不齊,違規侵害用戶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APP個人信息保護治理工作艱巨複雜,涉及APP運營開發、移動應用、分發平臺等多個環節。工信部連續開展了9批次集中檢查,發現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違規使用個人信息、強制索權這三個問題非常突出,分別佔比是32、20%、21%。
魯春叢表示,截止到2020年第三季度末,我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數量超過350萬款,第三方應用商店在架應用分發總量達14723億次。工信部已對國內主流應用商店中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完成了技術檢測,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了整改,公開通報了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
魯春叢對工信部組織開展APP個人信息保護治理專項行動中發現的問題做了通報。
他表示,一些頭部企業的APP產品經過多次督促整改,仍然沒有充分吸取教訓,旗下同類產品依然存在問題。很多企業漠視整改,存在僥倖心理,甚至使用技術手段進行對抗。
「騰訊QQ、微信等核心應用產品,提供了很多SDK服務,在多個領域反覆出現了違規行為。新浪公司旗下的新浪體育出現了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問題,整改完後再次抽檢,仍然發現了同樣的問題。」魯春叢稱,有些頭部企業APP不給權限不讓用,有些以用戶數量巨大為由拖延整改,還有些企業在APP版本更新中將已經整改的問題又了改回去。
魯春叢表示,中小企業APP數量佔總數的90%,但存在管理、技術改造和用戶權益保護經驗等多重短板。很多中小企業自身技術團隊薄弱,使用存在問題的第三方工具包或將APP開發外包,導致其集成的APP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此外,很多中小企業在全面保護用戶權益、最小限度使用個人信息方面經驗不足,在APP隱私政策中,不明確自身和第三方收集個人信息的目的、類型、方式等內容。
魯春叢還表示,目前絕大部分企業都能夠按時完成整改,並積極參與各項標準的制定和系統平臺的建設,下一步,工信部對APP侵犯個人權益的專項整治行動還將延長半年,充分利用法律、行政、技術等監管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淨化網絡空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