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獨自在書房窩了一個下午,今天是屬於她的自由放縱時間。她拿著手機出來,手機裡放著一首歌,我隨意地問她,這是你喜歡的歌?她點點頭,湊到我面前。我問:「你喜歡一首歌,究竟是喜歡它的旋律還是歌詞?」她說都有。我漫不經心地說把這首歌給媽媽看看,看到底你喜歡的是什麼歌。
我聽著這首歌,說實話,旋律不是我喜歡的,歌詞我也不知所云。我說媽媽對它沒什麼感覺。孩子瞪大眼睛,用很誇張地遺憾地腔調說:「唉,你已經老了,我聽這首歌聽一次哭一次,這是獻給抑鬱症患者的歌,華晨宇自己已經也曾經得過抑鬱症。我完全能理解這首歌,因為我也一度有過抑鬱症。」啊?我心裡一驚,突然開始重視這個話題了,孩子才11歲,一向是開朗活潑,學習優異,居然說她有抑鬱症?這是孩子開始慢慢進入青春叛逆期,把抑鬱當時髦隨便說說?還是學「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酷?或亦孩子真的已經長大,開始走理不清的愁了?
想到這,我故作饒有興致地說:「媽媽真的不太理解它的意思,沒覺得有什麼感人,要不你跟媽媽解釋一下?」比如說,這首歌哪裡體現是抑鬱症的?孩子似乎很渴望我和她感同身愛,急切地說:」你看看啊,『抱著沙發,睡眼昏花。凌亂頭髮』,人抑鬱了不就這樣嗎。「我心裡想著,我平時周末,人懶散時也這樣啊,但我沒吭聲,還是很認真地聽下去。」無論我 在這裡 在那裡仿佛失魂的蟲鳴,這句話什麼意思." "這就是說,孤獨的抑鬱症者渺小的就象一隻蟲子,沒人聽到我內心的申訴和哀鳴,這鳴就是一種小聲的抗訴。「
我不知道她這種理解,是從網上看來的,還是結合別人的觀點自己的理解,總之,我覺得這個解釋,我突然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開始對這首歌的意境有點明白了,也開始真正對首歌有點好奇了。」是因為 那些旁白 那些姿態 那些傷害,這句話什麼意思?完全不理解。」「就是抑鬱症患者,在外人看他們的姿態,對他們的不理解而帶來的傷害。」她越說越興奮,看著我疑慮的眼神,她急於跟我解釋清楚:「還有,媽媽,你注意到沒有,有一段是空白了一會兒,才唱下一句,這就是抑鬱症的重生,或者給自己一個獨白的時間。」
孩子津津樂道地還講了很多,關於這首歌。我看著孩子的小臉,盯著她喋喋不休的小嘴,陷入了思索。11歲的世界,我真的不懂了。我一直以為11還是個懵懵的年齡,突然發現孩子懂得了很多,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再是那個瞪大眼睛聽媽媽講童話故事頻頻點頭的小寶貝了。從今天開始,我會更關注孩子的心理動向,希望靠近她的心靈。我跟孩子說:「謝謝寶貝,今天要不你的指導,媽媽還真的不理解這首歌。以後你有喜歡的東西要推薦給媽媽,媽媽也希望跟你們年輕人學習。」孩子心滿意足的驕傲地笑了。其實我只是想孩子跟我更多的交流,我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我覺得健康的心理比優異的成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