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心肝,或者是名字前面加一個小字,這是父母叫孩子的專門稱呼,代表著特別心疼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過度溺愛孩子到底是好還是壞?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飯,有什麼好處的,第一時間想到是小孩,生怕他吃不到。
第一:孩子其實很堅強。
沒有父母在旁邊的時候,孩子摔倒了,看看周圍沒有其他人,自己爬起來拍拍屁股就算了。
父母在旁邊的時候,他肯定要哭,甚至哭得一發不可收拾,要不就是一直躺在地上不起來了,要別人拉他。
過度的溺愛孩子,孩子不會變得勇敢,只會越來越懦弱。
孩子的堅強不是溺愛出來的,父母不可能天天陪在他身邊,長大了要離開父母的懷抱,過自己的生活。
第二:犯錯父母不能慣著。
亂拿東西,打其他小朋友,和老師父母頂嘴,這些都是小孩經常範的錯誤,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父母只會說:「小孩子不懂事,長大以後就懂事了,就不會頂嘴,不會打人了」。
犯錯就要受到懲罰,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教育孩子,讓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錯。
父母越是慣著他,第一次不說,第二次孩子就會變得越膽大,他會產生一種錯覺,他做的事情是對的,好的習慣很難形成,壞的習慣特別容易形成。
不能說是現在還小,長大了再教育,但是各位家長想過沒有,長大以後孩子已經形成一種習慣,有了自己的思想,還會聽你的嗎?
第三:打解決不了問題。
很多家長動不動就打罵孩子,打完以後孩子也不敢問為什麼打他,迷迷糊糊地著了一打。
棍棒下面出孝子,但是打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什麼情況該打什麼情況不該打,比起打,我覺得說更有效。
打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一定要給孩子講其中的道理,會有什麼樣的危害。
孩子犯錯了,單純的打一頓不和他講道理,下次他還會繼續,因為他認為範這樣的錯誤,打一頓就過去了。
情感寄言:
好的孩子是教育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
打罵孩子只會讓他性格越來越暴躁,長大以後個都比你高,請問你怎麼打。
要從小教育孩子,告訴他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益長大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