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貴州┃威寧-陽光 湖泊 高原的盛宴

2021-02-22 圖好農業

【新朋友】點標題下圖好農業關注我們

【老朋友】點擊本文右上角,轉發或分享

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一萬個吃貨有一萬個回答。

而在形形色色的答案中,小編最是贊同:「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是故鄉的味道」,所以小編決定以職權之便,把家鄉的美味倒騰出來與大家一起品味,當然為了顯示小編是在工作,小編「大公無私」地把家鄉弄成貴州哈,作為貴州人,圖好吃貨堅定地宣布: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是貴州的東西。

圖好「舌尖上的中國·貴州」旨在把貴州各地美好食材與大家一起分享,第一季,我們相約貴州海拔最高的地方——威寧,一起品味

陽光·湖泊·高原的恩賜

‍‍‍‍

地處烏蒙山區腹地的威寧平均海拔2200米,是貴州海拔最高的一個縣,同時也是我省日照最多的一個縣,極其獨特的低緯度、高海拔、高原臺地的地理特徵,使這裡的光能資源和風力資源為貴州之冠,威寧縣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數為1812小時,被氣象學界命名為「陽光城」。而鑲嵌其間的高原明珠——草海更把這裡的氣溫調節到年平均溫度10攝氏度左右,使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幹夏溼、夏秋多雨、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在這樣獨特的自然環境之下,這裡的動植物大受其益與貴州其他區域有了較大的差異,下面讓我們來認識其中最著名的——‍

NO1:洋芋、土豆、馬鈴薯。


在陽光·湖泊·高原的恩賜下,威寧日光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與洋芋原產地秘魯相似,自然氣候特點和土壤都非常適合洋芋(洋芋,學名馬鈴薯,別名洋芋、土豆、山藥蛋,但是在貴州洋芋才是它的名字)生長。威寧洋芋以個頭大、質優等特點聞名遐邇。威寧洋芋同一品種產量比其他地方高出1至3個百分點。而且保存時間長,每年加工周期可達8個月。由於威寧化工、冶金企業少,給洋芋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標準的綠色食品。威寧是貴州洋芋種植面積最大的縣,有著「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的美譽。


威寧洋芋好吃,是貴州人的共識,但是怎麼個好吃法真有點難表達,因為口感好是一個太個人化的問題(請腦補《舌尖上的中國》的畫面)……所以我們看看科學怎麼說: 威寧洋芋澱粉(含量高達17%一20%以上)及乾物質含量較其他地方高,並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和多種胺基酸,營養豐富,具有美容功效(怪不得女生都愛吃哦)。

食用:當然作為優質的食材,威寧洋芋食用範疇非常之廣:油炸薯條、油炸薯片、幹煸洋芋絲、青椒洋芋絲、洋芋雞等等,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讓人回味無窮(小編最愛烤洋芋)。

NO2:火腿


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威寧火腿,是貴州的傳統特產。在高原、高寒、高山、陽光、內陸湖泊的共同作用下,威寧漫山遍野生長著豐富的牧草,歷史上畜牧業就十分發達,當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趕山放牧的習俗豬牛羊同群為伍,運動量大,豬腿非常發達,肌肉結實飽滿,肥瘦肉交錯(運動使人健康,運動使豬肉好吃哈);本地的可樂豬和法地豬等優良品種又有耐粗養耐寒的特點,瘦肉率高。從明洪武年間起,這裡的彝族百姓就喜歡用火燻醃製臘肉,貯存食用,為製作威寧火腿創造了條件。威寧火腿,肉色棕紅,色澤鮮豔,骨小皮薄,肉食細嫩,清香味美,多食不膩。


威寧火腿完全用傳統方法製作,殺豬後不吹即刮毛,然後用刀把鮮腿修整成美觀好看的「琵琶腿」或「盤腿」,剔去雜骨,油皮,挑斷雪筋,擠掉血水,不著水即把炒熟的鹽用10:1的量,再加佐料醃泡,取出後再用石頭壓幹鹽血水,使之成扁形,再掛在通風處風乾即成。另一種不風乾,把腿掛在火坑上用溼松枝、溼柏枝、酥麻杆的煙燻烤,因為煙肉食有酸類、醛類和酚類物質,一則殺菌,二則味美,三則耐貯存。一般這種燻過的腿可存放五六年,不流油、不變味,而且腊味更加濃鬱香美。今天的威寧火腿被加工成罐頭後已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地區,真正的香飄海外。

食用:威寧火腿的食用方法更是非常簡單,可以直接洗淨蒸來吃,也可以入菜,用來炒折耳根、炒雞蛋什麼的都很好吃哈(小提示:用威寧火腿炒菜不要再放鹽了)。

NO3:苦蕎


「撒下苦蕎種,幼苗綠油油,嫩葉似鬥笠,花開如白雪,結子沉甸甸,蕎子堆成山;老人吃了還了童,少年吃了紅潤潤,姑娘吃了雙眼明如鏡;烏髮放光澤,十指嫩如筍,腰細如柳枝,容貌好似油菜花,迷醉多少男人心……」這是威寧彝族中流傳的一首《苦蕎歌》。

威寧素有「蕎鄉」之稱,自威寧蕎制精品——蕎酥成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貢品(當時蕎酥被明朝庭稱頌為「南方貴物」)以來,威寧苦蕎的加工至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威寧在烏蒙山高處,純天然無汙染的種植環境,半野生的種植方式,造就了精壯健康的優質苦蕎,高山地區霸道兇猛的紫外線,大大提高了苦蕎中蘆丁(維生素P)的含量。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為苦蕎提供了優越的生長環境。


由於苦蕎含有鈣、磷、鐵等三十多種有機營養成分和蛋白質,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療功效,近年來威寧苦蕎已走出貴州被各界人士廣泛食用。

食用:威寧苦蕎的食用範圍非常廣泛,在威寧當地人們將苦蕎與大米一道直接製作成主食,當然也有很多副產品:蕎茶、蕎酥、蕎酒、蕎面、蕎糊、蕎粥、蕎粉等。

NO4:紅豆


威寧紅豆,就是我們常說的四季豆,學名芸豆或菜豆。紅豆是貴州人最愛的食物之一,特別是畢節地區,基本上家家都離不開的酸菜豆湯的豆就是紅豆。事實上,對於普通人來說,威寧紅豆並不像我們前面介紹的洋芋、火腿、苦蕎那樣有名,但是經我們實地體驗之後,實在不能不對威寧紅豆豎起大拇指,實在是太好吃了,皮薄,沙多,肉質肥厚,入口細膩爽口。

小編條件反射的把威寧紅豆的味美,歸結為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因為常規下,紅豆多性喜溫暖,不耐霜凍;種子發芽適溫為20-25℃,8℃以下或35℃以上發芽受阻;幼苗生長適溫為18-20℃,8℃時受冷害;開花結莢適溫為20-25℃,高於27℃或低於15℃容易出現不完全花,而導致落花落莢。紅豆的這些生長條件與威寧年平均氣溫10℃的氣溫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威寧獨特的陽光、湖泊、高原的恩賜下,生長出來的威寧紅豆擁有出眾的口感,也就說得通了。這種威寧紅豆用來做湯,做紅豆酸湯飯,很美味,當然最簡單的吃法就是下紅豆酸菜湯吃(小編家吃的就是威寧紅豆,堂姐夫送的^!^)。

分享幾張威寧美圖,我們的威寧美味食材就到這裡了,在陽光、湖泊、高原的共同作用下,威寧美好的食材還有很多很多,大家有機會自己去威寧品嘗吧(看我們多好,說的都是能帶回家的……),同時小編也隆重推薦威寧的水果,陽光充足,溫差大種出來的水果,那是真的不一樣。

說明:我們重點推薦:洋芋、火腿、苦蕎、紅豆,是經多方求證的,但難免有偏好在裡面,大家多多包涵。圖好小編吃識有限,歡迎大家踴躍推薦!請在微信平臺回復,告訴我們貴州什麼地方,什麼食材最好吃!如果大家喜歡,請多多轉發,您的認可是我們前進的動力!謝謝大家!

圖好是一個吃貨組織,我們關注食品的健康問題,分享關於吃的信息與樂趣,對於我們平臺的內容,希望大家——

自我鑑別、理性評論、切勿迷信

聯繫吃貨:電話-4006691717,微信號-toohoo2013

分享健康:點擊右上角按鈕,將此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貴州屋脊是威寧,這裡因「龍吟」再走紅,難道與那顆藍寶石有關?
    其實貴州大地上經常發生虎嘯龍吟的事情,傳說也罷,謠言更多,故事也有。貴州還有龍吟鎮,不過不是威寧片,而是屬於黔西南州普安縣,被命名為「中國苗族第一鎮」。今天,西魏遺少介紹的是這次的龍吟之地——威寧。威寧平均海拔2200米,烏蒙山從雲南蜿蜒入境,形成磅礴的氣勢,主峰皇帝坡海拔2879米,堪稱「貴州屋脊」。高原上山峰突起,雄奇壯麗,江河奔流,高岸深谷,貴州最大的河流烏江即發源於此。
  • 它被稱為「高原明珠」,和青海湖、滇池並稱中國高原三大高原湖泊
    在雲貴高原的烏蒙山上,有一個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湖泊,和青海湖、滇池並稱中國高原三大高原湖泊,以顏值聞名天下。碧波萬頃的高原明珠閃耀在每一位造訪者的眼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詩句配到這裡真是再合適不過。溫暖了高原,也溫暖了大地的眼睛。
  • 貴州面積最大的縣,同時也是貴州名字最長的縣
    今天介紹的這個縣,想必很多貴州的朋友看了標題就已經知道是哪裡了。這個縣位於貴州最西部,和雲南一個很著名的城市——昭通相鄰。這個縣就是威寧縣。威寧縣全稱叫做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一個縣居然都有三個民族自治,在全國來看都是很少的了。
  • 黔西北記憶(136)威寧中水遺址:填補貴州史前考古的多項空白
    一百餘平方公裡的中水小鎮,在陽光下平靜而又安詳。2006年5月上旬,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國家文物局內,中國文物報和中國考古協會的專家們炯炯有神的目光,越過長江黃河、穿越千山萬水,正熱切而又莊重地注視著貴州威寧最西端這個極不起眼的小鎮——中水鎮。此時,國內考古學界最權威的專家們,面對「中國2005年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一命題,不約而同地寫下了「中水遺址」。
  • 高原上的「鳥類貴族」它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並繁殖於高原的鶴類,棲息於海拔2000~5000米的高原地區,是我國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每年4~6月飛到青藏高原西南部和甘肅、四川北部等地繁殖,10月後又南遷至西藏南部及雲貴高原越冬。黑頸鶴的體形與丹頂鶴相比稍小一些,頭頂也有一片鮮紅色的裸露皮膚,但不如丹頂鶴鮮豔奪目。
  • 貴州被遺忘的一個湖泊,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與青海湖齊名
    湖泊是保護的重點,我國湖泊眾多,又是分散的國家,在全國許多省,湖泊的開發與管理也十分重視,因此,我簡單介紹一下貴州被遺忘的湖泊,它的面積很大,實際上起的作用很大,但它在我國的實際知名度卻顯得很低,許多遊客對它並不了解。
  • 為什麼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都是鹹水湖?
    一般的湖泊按鹽度高低分為淡水湖、鹹水湖和鹽湖,鹽湖是指含鹽量很高的鹹水湖;鹹水湖指含有鹽分的湖泊,而淡水湖就是含鹽分非常少的湖泊。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其湖泊面積佔到全國湖泊總面積的 45%以上,大家應該都有發現,為何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都是鹹水湖?
  • 聚焦大山深處的教育,唱響威寧的希望之聲!
    貴州西北部,黔、川、滇三省交界處有一個多民族縣城,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那裡重巒疊嶂,風景如畫,雖然美不勝收,卻成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掣肘。當地人稱那裡是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 比青海湖低調,比滇池人少,她是雲貴高原上一顆遺落的明珠!
    那一片水域,我未敢忘懷威 寧 草 海在雲貴高原的烏蒙山上,有一個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湖泊,和青海湖、滇池並稱中國高原三大高原湖泊,以顏值聞名天下攝影/paizhaodang 溫暖了高原,也溫暖了地球人的眼眸。位於貴州省威寧縣的草海,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在高原上,碧波蕩漾,溫暖著草海100多萬的父老鄉親。
  • 貴州威寧高寒山區凝凍仍未緩解 群眾生活困難
    靠著火爐取暖的孩子,火爐上的鐵鍋裡正融化著雪水貴州威寧高寒山區凝凍無緩解跡象 群眾生活困難中廣網北京1月23日消息(記者白宇、陳屹):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黔西北高原,與雲南昭通毗鄰,被稱為貴州小西藏。
  • 中國湖泊,有多美?
    常用「明珠」比喻 湖泊 而在中國大地上 這樣的"明珠"多達 24880個 它們大小不一(上文數據據王洪道等《我國的湖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中國湖泊調查報告》,因統計時間、方法差異,湖泊數量、面積等信息不同資料存在差異;中國天然湖泊數量及面積統計,第50個湖泊後由圓點代替,並非湖泊本身形狀;製圖@趙榜&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
  • 貴陽出發,到貴州這些美景多得很的地方只要100塊車費!
    在龍裡大草原,既有貴州高原的山巒疊峰,更有內蒙古草原的悠遠寬廣。建議遊玩時間:3——6小時推薦指數:★★★★★黃果樹大瀑布:貴州第一勝景,中國第一大瀑布,分布著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大小18個瀑布,形成一 個龐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
  • 威寧,貴州面積最大、經濟最落後的縣
    貴州80多個縣市當中,仁懷市、龍裡縣、玉屏縣是最富裕的。而像威寧縣、赫章縣、織金縣是最落後的。在威寧縣、赫章縣、織金縣三縣當中,威寧縣是最窮的,排名全省倒數第一。威寧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威寧,全稱是「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威寧縣是貴州省轄縣,位於貴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三面與雲南省毗連,是貴州的西大門。威寧縣總面積6298平方公裡,是貴州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縣。威寧縣總人口157萬,少數民族約有37.5萬,佔總人口的23.85%。
  •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繪製」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對外發布消息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領銜的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系統總結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
  • 舌尖烏蒙:威寧火腿 六百多年的歷史,號稱「中國三腿」之一
    與金華火腿、宣威火腿齊名的威寧火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生產歷史,號稱「中國三腿」之一,是貴州的傳統名優特產,早就聞名於海內外。其實,內行人都知道,宣威火腿的絕大多數成品和原料都來自威寧。多年來,在威寧本地甚至是在宣威民間總能聽到「宣威火腿威寧豬」的說法,說的就是這回事。威寧火腿已被列入農業部全國特色農產品區域規劃,所以說威寧火腿是貴州省最知名的火腿一點也不為過。
  • 貴州威寧大山裡的「龍叫」聲,原來是這個鳥幹的!
    近日網傳貴州威寧秀水的某座大山裡驚現龍叫聲剛剛,最新消息來了!貴州威寧不明聲源產生原因初步認定:系黃腳三趾鶉發出!7月3日,經鳥類專家初步認定,威寧自治縣秀水鎮不明聲源系一種名為黃腳三趾鶉的鳥類發出。為儘快查明秀水鎮不明聲源產生原因,威寧自治縣邀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專家委員、貴州省野生動植物管理站站長冉景丞赴現場進行調查核實,根據多日來當地群眾現場錄製的聲音以及目擊者描述,並現場對不明聲源進行採樣、分析和比對,可初步認定不明聲源系黃腳三趾鶉發出。
  • 威寧火腿歷史悠久,有人說宣威火腿就是來源於威寧火腿,你覺得呢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是貴州省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縣,畢節市轄縣,是鑲在烏蒙高原上的神奇寶地,各民族在遙遠的古代,便以其矯健而沉重的步履,悠悠然憤憤然地走來,近幾年,考古推斷,距今15萬年以前,就有遠古人類用採集魚獵等求生方式在這裡棲息繁衍了。
  • 科特派在行動 | 科技破局,他們把貴州高原變成種菜「新高地」
    在土地破碎的貴州高原,曾是蔬菜生產的「窪地」,如何科學種菜是一個大問題,從蔬菜生產的「窪地」到「新高地」,這背後離不開貴州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一批科技特派員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創新模式帶來脫貧奇蹟孟平紅是貴州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所長、省蔬菜專班副班長。在幫助農民脫貧增收、科技扶貧的道路上,她一幹就是32年。
  • 科技破局,他們把貴州高原變成種菜「新高地」
    蔬菜產業現已被列入貴州12個重點特色產業之一。僅2019年,貴州蔬菜產業就帶動農戶1449萬人,其中帶動貧困人口62萬人人均增收4830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土地破碎的貴州高原,曾是蔬菜生產的「窪地」,如何科學種菜是一個大問題,從蔬菜生產的「窪地」到「新高地」,這背後離不開貴州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一批科技特派員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  創新模式帶來脫貧奇蹟  孟平紅是貴州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所長、省蔬菜專班副班長。在幫助農民脫貧增收、科技扶貧的道路上,她一幹就是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