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您好!外婆每次行走一段路之後就會感到異常的疲勞,需要休息一下,才能繼續行走。更重要的是,她腿上還會出現一塊一塊的潰瘍,以前做檢查的時候,醫生診斷說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請問這是什麼病呢?」
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發生在大、中動脈內膜和/或中層的增生過程中的複雜病理變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肢體的慢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導致慢性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而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
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退行性病變!
病變的動脈開始增厚、逐漸變硬伴有粥樣斑塊和鈣化,並可繼發血栓形成,最終導致動脈管腔狹窄、閉塞。
動脈硬化閉塞症好發於大、中動脈!
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股動脈、膕動脈等多見,上肢動脈少見。
動脈硬化閉塞症累及內膜和/或中層的增生過程中的複雜病理變化!
細胞纖維基質、脂質、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
一條曲曲折折的小溪,湍流不息,泥沙隨水流從高處往低處流動,在溪水拐彎的地方,由於受到溪水的強力衝擊下,我們會到看到水岸形態多有不規則的突出,這裡的溪水形成回流、湍流,還有大量的泥沙堆積在這裡。
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形成原理與此類似,但真正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考慮與這四大學說有關。
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
各種損傷因素(高血壓、糖尿病、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細菌、病毒、低氧血症、免疫複合物等)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內皮細胞一旦損傷就會分泌各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而刺激平滑肌細胞向內膜遷移、增殖、分泌細胞外基質並且吞噬脂質形成平滑肌細胞源性的泡沫細胞,最終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2.脂質浸潤學說
血脂是通過血管內膜的間隙滲入到內皮下,再經中層和外膜進入淋巴循環被清除。脂質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於血漿中,脂質蛋白是脂質和蛋白質結合的複合體。根據其密度可分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4種,其中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積聚在動脈內膜上而形成動脈硬化。因此,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3.血流動力學學說
血流動力學改變以及特殊的血管解剖結構是造成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前者包括切力、血流分離瘀滯、切力向量的擺動、湍流及高血壓。後者包括動脈血管分叉處、腎下腹主動脈及髂股動脈等。例如在髂股動脈分叉處血流速度變慢並發生血流分層,易於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4.遺傳學說
由於遺傳缺陷導致細胞合成膽固醇的反饋控制失常,導致膽固醇過多積聚。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患肢有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和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
第1期,輕微主訴期,僅有怕冷、活動後疲勞等症狀。
第2期,間歇跛行期,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即產生痙攣、疼痛而必須停止行走休息才可。
第3期,靜息痛期,靜止休息時也能感覺到疼痛、麻木。
第4期,組織壞死期,發生潰瘍、壞疽,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預防主要在於嚴格控制高危因素,如血壓、血糖、血脂、戒菸等,從而降低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