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無數英雄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當時天下最風光的家族就是袁氏家族,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因此袁術、袁紹也是當時最有勢力的諸侯。
為什麼說袁氏家族是東漢末年的第一名門望族呢,」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這可不光是廣告標語。
」四世三公「
袁術和袁紹的高祖父袁安是袁家族第一個」三公「,早在章帝時代就擔任的司徒,高祖袁京為和帝時期司空,曾祖袁敞接著當安帝時期司空,父親袁逢為靈帝時期司空,家族四代都是」三公「,所以才有了」四世三公「這個百年老字號的稱號。
司徒官位有多大,漢朝時期取代了丞相,負責處理朝政。漢朝末期,司徒位於三公。說白了就是四代都是地位顯赫的人物。
」門生故吏遍天下「
因為家族長久處於地位顯赫,因此學生和舊部到處都是,不僅富甲一方,侵佔土地,隱匿人口,訓練死士,只要能想到的,都能幫上忙。《三國志》中,董卓權傾朝野時,袁紹就敢和他頂撞,就是因為董卓知道利害關係,怕袁紹收天下豪傑聚集一起爭奪天下。
袁紹的勢力
憑藉家族百年老字號的優勢,袁紹跑出洛陽,未動一兵一卒便獲得了富饒的益州,並且大量的文臣、武將奔著名號投奔,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幾年時間,袁紹就在青州大敗公孫瓚、孔融,在并州大敗黃巾軍,在幽州決戰公孫瓚並取得勝利,坐擁益並青幽四大神州,
袁術的勢力
同樣憑藉家族的名號,袁術也跟哥哥袁紹做出一樣的舉動,跑出洛陽,到了魯陽。長沙太守孫堅,參加十八路諸侯大會途中,殺了南陽太守張諮,又突襲荊州刺史王睿,一頓操作猛如虎,本也有爭奪天下的氣勢,卻投靠了袁術,就這樣袁術不費摧毀之力就獲了揚州、豫州、徐州十一個郡縣。
袁氏兄弟鼎盛時期的勢力可以說達到了天下的三分之一,兄弟倆開局大小王,錢糧不愁,兵多將廣,這麼好的牌為什麼都輸了呢?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影響。
兄弟倆不合
袁紹和袁術是袁逢的兒子,袁紹年長,但是庶子,袁術年幼,卻是嫡出,袁術看不上袁紹,袁紹也看不上袁術,就是政治繼承權的問題,導致兄弟倆離開洛陽,選擇打天下的時候,分成了兩股勢力。
師出有名,不得其時
其實自黃巾起義以來,氏族的勢力就已被打壓,古代都講究打仗得有個合適的藉口,這裡也是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敗袁紹的原因之一。袁術、袁紹打著名門望族的旗號佔領最好的領地,而且民多糧足,即使武將戰死,文官叛變,只要穩住,還會有人繼續投靠他們,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吃的,在戰亂時期,誰能讓人不餓肚子,誰身邊的人就多。
曹操之所以當時發展那麼快,就是抓住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商機,打著天子保鏢的旗號去打架,口號最響亮,士兵最興奮,之前就有過氏族挑戰皇權的事情,最終以失敗告終,沒有了底氣的士兵,人再多也是一盤散沙,戰爭勝利在於將士的勇猛,和排兵布陣的智謀,但關鍵還是在士兵的士氣,能群毆,誰跟你玩單挑!
袁術過於自信
袁術第一個稱帝,是他傻嗎?其實袁術是有這個實力的,才敢稱帝。
袁術是袁逢的嫡子,開始在朝堂也是順風順水,開始為郎中,後升校尉,封虎賁中郎將。當時佔據的地盤揚州、豫州、徐州十一個郡縣,看似地盤不是最大,但都是富庶之地,土地肥沃,氣候多雨,適合種田,人口數量多,據漢末統計,袁術當時的地盤人口數量達到500萬以上,其人數相當於後期的蜀國。一個領地的強弱,主要要看人口數量和糧食多少,你武將士兵再勇猛,吃不飽飯腿也軟。
袁術地盤西面劉表,雖然挺聰明,但畢竟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南面大多還未開發,並且前期有孫堅,後來有孫策,他們的加持,平定江東也是早晚的事,所以當時袁術無論從地位還有勢力上,完全有實力稱帝。
只不過他太過自信,沒有想過稱帝之後,會失去天下人心,搞得眾叛親離,士兵沒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去打仗,最終滅亡。
袁紹優柔寡斷
相比袁術,袁紹要聰明許多,但性格優柔寡斷,每一個環節做不到良好的判斷,並且文臣謀士給出建議後,他也不能很好地做出選擇,錯失先機不說,還讓手下感到心寒,最為代表的就是許攸,原是袁紹手下謀士,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因為家人貪財,被袁紹嚴懲,投奔了曹操,一套連環計策,讓曹操大敗袁紹。
兵敗官渡的袁紹不久病亡,處於家族優勢和當時的地位,他並沒有做好接班人的培養,他的兒子這時也為爭權奪位互相爭鬥,最終被曹操逐一擊破,袁紹家族滅亡殆盡,一手好牌全讓曹操收入囊中。
袁術和袁紹出身名門世家,是令人羨慕的官五代,依靠家族,沒有付出什麼努力就拿到一手好牌,算是起點最高的諸侯了,鼎盛時期的勢力之強,幾乎可以吞併天下,袁術因此稱帝,袁紹沒有明確表示,但不救天子足以證明野心之大,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慘敗,常被後人作為失敗的案例,如果他們當時聯手,可能歷史又將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