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偉大戰爭

2020-12-14 紅小巖談古論今

小巖在寫上篇文章歷史上最著名的蝴蝶效應:一顆子彈造成的世界大戰的時候查了不少一戰的資料,這些資料都很有意思,今天與大家一起分享。

上篇提要:從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到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共打了四年。戰場橫跨歐亞非三大陸,參戰人員約6500萬人,約2000萬人負傷,死亡人數超過1600萬人,曾經繁盛的歐洲打得殘破不堪,各國忙於收拾社會紊亂、經濟蕭條的殘局。

被遺忘的戰爭

一個世紀過去,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今日的世界仍影響深遠,無法盡數。然而其所受關注卻遠不如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據網上的信息,一戰的關注度顯著低於二戰。

紅色為二戰關注度,藍色為一戰

談到影視作品,差距則更是巨大,從2000年至今,與一戰相關的電影僅三十多部,而有關二戰的電影卻高達三百多部,差距整整十倍。許多經典電影如《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敦刻爾克》、《至暗時刻》皆以二戰為背景。相對來說,有關一戰的知名電影就稀少許多,小巖唯一能想起來的就只有《戰馬》。

二戰的高曝光度使大眾對其知名戰場如「諾曼第登陸」耳熟能詳,但一戰就遠遠不如了。就算有在課本上看過「馬恩河會戰」或是「加裡波利之戰」,但缺乏繪聲繪影的描寫,一戰在我們的心中的印象就只留下既無聊又骯髒的「壕溝戰」了。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一戰的「劇情」不如二戰精彩。一戰的交戰雙方中確實沒有二戰那麼強烈的正邪對抗。

與屠殺猶太人的納粹德國、在東北做人體實驗的軍國日本、跟沒什麼存在感的義大利組成的邪惡軸心相比,由德意志帝國跟奧匈帝國為主幹的同盟國光是名字就弱上許多。一戰通常被描述成英德之間的世界霸權爭奪,這與有著近乎「聖戰」情懷的二戰比起,就不那麼容易轉化成大銀幕上的動人故事。

再來,跟刺激、驚險、慘烈的「諾曼第登陸」相比,在壕溝裡對射炮彈當然沒那麼動人心魄。一戰的主流印象「壕溝戰」確實使我們以為一戰相當沉悶。

在戰術層面,一戰時的軍事科技本身就使戰爭偏向防守戰。在1914年,防守性質的機關槍、迫擊炮已經被發明應用,但進攻性質的坦克則還在研發階段,尚未被大幅投入到戰事之中。使得戰線較短,足以讓陣地橫跨整個戰線的西線戰事以靜態的壕溝戰為主。因此以歐陸(精確來說是西歐)為主的主流視角,進一步讓西線的壕溝戰成為主流的一戰印象。

精彩的一戰

直到最近,我對一戰的印象也只有課本上的參戰國跟無聊的壕溝戰而已。但在一個星期前,為了參加某條的活動,我去書店買下了史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看完此書,我才了解到一戰是如何改變歐洲,進而改變世界的。

在茨威格眼中,歐洲是個靜止而美麗的世界,但這樣的保守社會在一戰中受到摧殘而不復存在,被戰後暴力而極端的世界取代。

一戰象徵著由1814年「維也納會議」維持秩序的「美好年代」的結束。相信科技創造力的歐洲人,見識了科技帶來的毀滅力量。一戰使得人們無法相信理性能升華人性。不論是保守主義或自由主義都在一戰中褪色,為戰間期的政治極端主義打開了一扇門。

一戰造成了四大帝國的崩解,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沙皇俄國,並在四大帝國的殘骸中創造出數不盡的新興民族國家。東歐、中東、高加索地區的地緣政治至今仍受一戰後的巴黎和會影響。更有人說二戰其實只是把一戰的未竟之事解決。

在巴黎和會,戰勝的協約國將「戰爭責任」全部歸因於德奧兩國,凡爾賽合約不僅使德國背上了巨額賠款,更割去德國近十分之一的領土與人口。德國因此爆發經濟大恐慌,國內民不聊生,為希特勒的上臺創造了條件;

義大利雖名為戰勝國,但戰後經濟殘破,更沒從合約中得到絲毫好處,人民對參戰後所獲得的利益不滿,使得國內有「殘缺的勝利」一說。

歐陸的屈辱,加上逐漸嘗到軍國主義甜頭的日本右派勢力和軍閥乘機崛起,主張向外侵略解決經濟危機,與德國、義大利湊成了二戰的軸心國。

其實,一戰一點也不沉悶,比起被好萊塢的過度曝光的二戰,一戰反而更加多元而精彩。一戰中看不到好人與壞人,而是無數交織的思想與糾纏百年的恩仇以及稱霸世界的野心。一戰中的每一個參戰國,每一個衝突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反倒覺得,我們的二戰印象已經被電影的描述給單一化,一戰的每一個故事反而都能帶來新的敘事。這些故事,都靜靜地躺在歷史的塵埃中等著被人訴說。

參與世界大戰的動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只人類奔赴前線,很多動物也「投入」這場戰爭。除了戰馬,還有傳遞消息的狗狗、負責「航拍」的鴿子、被徵召當搬運工的大象、被用來照明的螢火蟲、運送補給的騾子。各式各樣動物在一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殘酷無情的烽火歲月中,更成為人類重要的心靈支柱。

軍銜超過主人的「斯達比中士」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也是最佳戰友。據統計,德國有3萬隻狗參戰,英國、法國超過2萬隻。狗狗在戰爭中負責的工作相當多,不僅要運送物資、搬運傷兵、跟著巡邏兵偵查敵情,更要冒著生命危險傳遞戰場第一線消息,軍犬斯達比是其中代表。

斯達比被美國士兵羅伯(Robert Conroy)收養後,跟著主人到法國參戰。有天晚上,敵人趁美國士兵熟睡時發動毒氣攻擊,曾經被毒氣攻擊過的斯達比認得這可怕的氣味,趕緊狂叫警告同袍,挽救了所有人的性命。它還曾抓到企圖繪製壕溝地形的德國間諜呢!

斯達比服役18個月、參與17場戰爭,它的英勇事跡家喻戶曉,美國軍方將它榮升為中士,而它的主人還只是下士而已呢!

忠心的狒狒對人類忠心耿耿的不只狗狗,在南非有隻叫傑克的狒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它跟隨主人馬爾(Albert Marr)一同奔赴前線。

傑克視力和聽力比人類敏銳,一旦發現可疑情況,立刻拉士兵衣服或發出叫聲警示。一次戰鬥中馬爾不慎受傷,傑克寸步不離守護馬爾,直到醫生趕到現場急救。

1918年,馬爾所在的陣營遭到敵人猛烈攻擊,傑克拼命在自己和馬爾的周圍堆石頭築堡壘。此時,一顆炮彈在附近爆炸,彈片擊中傑克腿部,隨即被送進英國醫院,因傷勢過重,醫生決定截肢。傑克復原後隨馬爾重返部隊,受到其他士兵熱烈歡迎。

狒狒傑克與主人馬爾

一戰中的革新:來自一戰的發明

科技來自於人性,戰爭帶來殺戮,卻也產生許多新需求。整形手術、捐血血庫,這些現代人習以為常的事物,都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個世紀前,一戰還催生了哪些發明與創造呢?

整形手術講到整形,你可能會想到割雙眼皮、隆鼻等醫療美容。不過,當代整形手術的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是為了幫面部傷殘的士兵恢復容貌而發展出來的。

其中哈羅德·吉裡斯(Harold Gillies)醫生對整形手術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吉裡斯原是在英國執業的耳鼻喉科醫師,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加入英國皇家醫療部隊,發現一名軍醫正在進行植皮手術的實驗。

吉裡斯為此深深著迷,於是前往巴黎拜見當時著名的外科醫生伊普立.莫雷斯汀(Hippolyte Morestin),觀摩他如何把病患下巴的皮膚,移植到剛割除腫瘤的臉上。

回到英國後,吉裡斯開設醫院,專門為毀容的士兵進行重建手術。他對整形外科的貢獻之大,使他被譽為「整形手術之父」。

手術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外科醫生赫內.雷爾斯(René Leriche)自願到前線當隨軍醫師,替傷重士兵開刀治療。戰場環境惡劣,塵土飛揚,而且那個年代尚未發現抗生素,手術最怕細菌感染,增加截肢風險。

雷爾斯將手術用的帽子、袍子、口罩、床單等全改成藍色,和其他衣物區分,避免細菌沾染平時穿的衣物。這個方式在法國廣為流傳,之後推廣到其他地區,沿用至今。

示意圖:手術用的袍子、帽子、口罩、床單等全改成藍色,源自一戰

血庫的建立「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捐完血後,醫護人員會將血液建檔保存至血庫,再送到需要的人手中。但你知道嗎?歷史上第一個血庫,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建立的。

早在一戰前,人類就有輸血、血型配對的知識。但因為血液會凝固,當時輸血的流程,是捐贈者抽血後,馬上將血輸給受贈者。然而在戰場上,根本無法這麼做,許多士兵因此失血過多喪命。

後來科學家發現,在血液中加入檸檬酸鈉可以防止凝血。美國軍醫奧斯瓦爾德·羅伯遜(Oswald Robertson)便利用這樣的知識,在捐贈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劑,放在冰中儲存,帶到戰場上,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血庫。

不鏽鋼餐飲用的便當盒、水槽、鍋子等等,從生活用品到工業用途,不鏽鋼製品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而正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催生這塊便利的合成鋼。

一次大戰時,英軍想要找更適合的金屬用來製造長槍。因為開槍時,子彈射出時會摩擦槍管產生高熱,導致槍管容易扭曲變形。於是英軍找上冶金專家亨利·布雷爾利(Harry Brearley)幫忙,希望延長槍的壽命。

其實不鏽鋼是布雷爾利研究過程中的失敗品,為了找出可做槍管的耐磨金屬,他曾嘗試把鉻加入鋼鐵,意外發現這種合金不易生鏽。後來經過不斷改良,他發現不鏽鋼的黃金比例:12.8%的鉻跟0.24%的碳,打造出第一塊不鏽鋼。

風衣除了戰場上的槍炮武器,一戰時軍人的穿著,也影響了流行服飾。必備時尚單品風衣,便是最經典的例子。

風衣最初是設計給英國和法國軍人穿的雨衣,所以採用防水布料,腰帶背後的D型扣環,可以懸掛一些小裝備。而右肩到右胸間的那塊方型布料叫做「槍墊」,在開槍時可減緩後座力。

從風衣陽剛的剪裁,不難窺出它與軍隊的關聯。不過風衣的原始設計完全是考量在戰場上的實用性,沒有顧慮外觀。發展到今天,卻成為時尚的代名詞,當年穿著它、躲在壕溝中奮戰的軍人,大概也無法想像吧!

理論科學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改變傳統的時空觀念。

居裡夫婦:發現的放射性物質(鐳)對醫學很有貢獻。

遺傳學:肯定染色體與遺傳的關係。

應用科學除了不鏽鋼之外,人造絲、人造橡膠、 合金、等新產品也一戰中不斷出現。

美國首先以科學方法應用於企業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弄出了生產線。

社會科學佛洛伊德:潛意識理論,帶給心理學很大的震撼。

凱因斯:提出消費刺激經濟繁榮的理論,因為經濟大恐慌的影響,開始受各國重視。

藝術戰間期的文藝風格:注重原創性和個人靈感;故意製造出奇不意和震憾效果。

畢卡索的藝術作品為此時期的代表。

文學約翰·斯坦貝克 《憤怒的葡萄》 :替受經濟大恐慌摧殘的美國農民發出不平。

海明威《永別了,武器》、雷馬克《西線無戰事》:故事背景為一次大戰,內容反映出對戰爭厭惡。

止戰之殤:停戰紀念日

默哀2分鐘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終結,為紀念在這場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將士與他們傷痛的家人,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在1919年宣布這一天為「停戰紀念日」,也被稱為「國殤紀念日」或「虞美人花日」,美國則稱之為「退伍軍人日」。

喬治五世在宣告停戰紀念日時,同時要求英國人民默哀2分鐘,悼念陣亡者及戰爭帶來的傷害。第一分鐘是為了戰場上的千萬亡魂,第2分鐘獻給陣亡將士的妻子、家人,戰爭對他們的衝擊尚未結束,親人的死亡是難以抹滅的傷痛。

國殤罌粟花——虞美人花在荒蕪的西線戰場上,虞美人花遍開在飽受摧殘的戰場及新翻墓地間,展現驚人的生命力與繁殖力,堅韌的虞美人花成為當時募兵、募款的宣傳象徵。

著名戰爭詩作《在法蘭德斯戰場》描述犧牲慘烈的西線戰場,將豔紅的虞美人花喻為戰士鮮血,作者以此悼念壯志未酬的戰友,並在末段表示戰亡將士的遺志,將由存活下來的同胞繼承。

在停戰紀念日這天,人們或佩戴虞美人花,或到紀念碑、將士墓區獻上虞美人花圈,表達悼念、追思。後來有人倡議戴白色罌粟花,代表和平

相關焦點

  • 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前所未有的戰爭!
    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前所未有的戰爭!從部隊的娛樂節目到聖誕節菜單,安瑪麗福斯特探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通的豐富的ep ..蜉蝣隱藏在全球許多檔案館中。但這種難以捉摸的材料是什麼?本質上,「ephemera」描述(主要是印刷的)紙製品,其設計僅在短時間內使用,丟棄,甚至銷毀。
  •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
  • 戰爭藝術:鮮為人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油畫,英國畫家約瑟夫·格雷
    油畫《納烏夫查佩爾戰役》約瑟夫當初是一名插畫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入伍了。他和一群記者朋友一起做戰地報導。他們稱自己為「戰士作家」,他們的想法是,在戰鬥中報導這場戰爭。約瑟夫後來承認,在他的第一次參戰,納烏夫查佩爾戰役期間,他對任何人都沒有什麼用處,但他那天晚上,他把戰場上每一個細節都觀察得一清二楚。他把看到的全都畫了下來。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
    1914年7月28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大戰歷時四年,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蔓延,最終以死亡1000萬人,傷殘2000萬人的慘痛代價宣告結束!縱觀當時的世界形勢,這場戰爭已然不可避免,而塞爾維亞的「薩那熱窩」事件只是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而已!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按理說,社會程度發展越高,武器越先進發動戰爭的慘烈程度也會高,可實際上一戰要比二戰更加慘烈,這是為何?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前者帶有主動的意思,是為自己的利益爭奪而發生的戰爭,而後者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維護自己國家安全而被迫捲入世界大戰的。
  • 歷史上被人遺忘5場美國戰爭
    您聽說過越南戰爭,但是寮國的「秘密戰爭」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超過1600萬的最偉大一代成員在戰鬥,但是在「被遺忘的戰爭」中服役的580萬美國人呢?歷史充滿了衝突,這些衝突已成為美國歷史書籍的註腳(如果有的話)。這裡有五個通常被忽視的秘密或被遺忘的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流感終結 災難程度超過戰爭本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人類陷入到自相殘殺當中,到1918年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戰場上已經呈現膠著態勢。在東線俄國由於國內爆發革命退出了戰爭,使西線協約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時美國的參戰似乎又帶來了希望,但沒有想到的是一場比戰爭更大的災難也隨之而來。
  •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名    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間
  •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歷史的開端(上)
    如果要在我們通常所說的近代和現代之間劃出一條時間標誌的話,理應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然現在的歷史學家更喜歡使用20世紀這樣的時間坐標。國外歷史學家也說,事實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了20世紀的大門,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第一次世界大戰,你知道多少?
    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籤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這場戰爭致使整個歐洲都倒退了至少8年以上,也間接導致了另一場更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戰爭之後,美國和日本開始崛起,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 普奧和普法兩場戰爭為何沒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已經埋下伏筆
    關於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為何沒有引發反普聯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普法戰爭已經為一戰埋下伏筆),這個更多的要得益於俾斯麥高超的外交能力和奧地利與法國自身的外交。 對於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這都是普魯士在統一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衝突,更早一點的普丹戰爭也不例外。
  •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歷史的開端(下)
    費迪南大公的遇刺是一戰的導火線,而在此背後的民族意識的形成、民族觀念的勃發可以視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不論是奧匈帝國境內的這些國家的民族意識,還是英、法這些國家,當一戰爆發時,原先還在高唱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各國工人階級的領袖也將口號改成「為保衛國家而戰鬥」,法國的反戰領袖饒勒斯被刺殺,可見民族主義的觀念是多麼強烈。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對於全世界而言,其實這一天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日。百年前的今日,德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結束了令整個歐洲滿目瘡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從當時大使往來的電報、信件,各國領導人的傳記、回憶錄、文章,各國報紙,重新審視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責任相關的種種觀點,試圖還原這場浩劫的「遠因」與「近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人類經過半個世紀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擁有了飛速膨脹的生產力。也正因為工業革命,在不足百年的時間內,人類就創造出了超過此前數千年文明總和的物質財富。
  • 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大傑出將軍
    莫裡斯·薩拉利(Maurice Sarrail)莫裡斯·薩拉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法國陸軍軍官。生於1856年,當時戰爭爆發,他已經是法國最高級的軍官之一。當他的部隊在1914年8月入侵阿登時,表現出色時,他被提升為第三軍指揮官。
  • 人類災難丨無情的戰爭與種族屠殺 之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戰爭,從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共持續了四年之久。這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人類在這次戰爭中經歷了一場靈與血的考驗。
  • 《忠勇之心:偉大戰爭》遊俠LMAO漢化補丁發布_遊俠網 Ali213.net
    點擊進入《忠勇之心:偉大戰爭》漢化補丁下載地址【漢化說明】   1.0版本信息  完整漢化補丁。 【遊戲簡介】  《忠勇之心:偉大戰爭(Valiant Hearts: The Great War)》由《雷曼:傳奇》開發商育碧蒙彼利埃工作室開發。  育碧對於把款新作描述為「感人至深但又有點滑稽的冒險之旅」,劇情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講述的是5位主角和他們的狗狗在西部戰線所發生的故事。
  • 歷史上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105年前的今天,1914年8月2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把這兩個國家,還包括後來的英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拖入到德俄衝突中,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 齊德學: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偉大戰爭
    確實,抗美援朝戰爭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驕傲、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場偉大戰爭。抗美援朝出兵決策是英明的抗美援朝戰爭不是中國人民要打的,而是美國當局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場戰爭。
  • 七年戰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戰爭史之一)
    很難想像,在如今我們所熟知的一戰、二戰百多年之前,就曾有過這麼一場全球範圍內的慘烈戰爭——七年戰爭,其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名稱的由來)。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歐陸諸國大片國域被打成焦土,國力大減,不得不蟄伏下來舔舐傷口。
  • 乘坐長春306公交車 讓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殺。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併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