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弱不是你的理由
管理故事
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數不勝數,最著名的四大戰役分別為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和巨鹿之戰。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四大戰役
四大戰役
官渡之戰
淝水之戰
赤壁之戰
巨鹿之戰
時間
公元200年
公元383年
公元208年
公元前207年
地點
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
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
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
巨鹿(今河北平鄉)
雙方實力
曹操2萬VS袁紹10萬
東晉8萬VS前秦軍80餘萬
孫劉聯軍5萬VS曹軍20餘萬
項羽2萬VS秦軍40餘萬
戰爭過程
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曹操採取其計策,奇襲烏巢,燒其輜重。袁軍將領聞得烏巢被破,投降了曹操,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晉軍西行,與前秦軍對峙淝水。秦軍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其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前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前秦軍
曹軍士兵來自北方,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東吳將領黃蓋假裝投降,火燒赤壁,周瑜、劉備聯軍大敗曹軍
項羽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巨鹿圍困解除
戰爭影響
曹軍勝利,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東晉大勝,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南方政治經濟得以休養
曹操失去了短時間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孫劉雙方則各自壯大,此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管理智慧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巨鹿之戰中,戰勝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實力明顯不如戰敗方,但卻能以少擊眾、以弱對強,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非常值得後人深思。
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闢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同時,他在文中列舉了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著名戰爭,儘管雙方強弱不同,但「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智慧,古今戰爭案例、商戰案例,不勝枚舉。當今商界,強者如林,企業在夾縫中生存下來已然不易;而對於剛走上創業之路的企業,就更需要發揮超人的智慧,方能以小搏大、以弱勝強、出奇制勝了。
1.自卑沒有出路,相信我們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鄧小平同志在《我們有信心把中國的事情做得更好》中講:「抗日戰爭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們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傳統。」自卑是沒有出路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古已有之,掌握剛柔並濟、以柔克剛之道,即使是弱者,也有一戰之力;而如果只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未戰就言敗,則必敗無疑。
2.剛柔並濟、以柔克剛
一個人既要有陽剛之氣,也要有陰柔之氣,這樣才調和,否則就會陰陽失調,就會出現大問題。毛主席對「戰略退卻」的論述中,也不是說一味的示弱、退卻,而是為了保存軍力,準備反攻,「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真訣就是弱軍對強軍的一個有效戰略。
3.不斷練兵、磨鍊團隊、磨鍊產品
沒有上過戰場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某個行業有前景、某個產品有價值,那麼就一定會面臨激烈的競爭。所以,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定階段,不僅不要逃避競爭,還要有意識地選擇對手,循序漸進地過招,先跟小型對手過招、再跟中型甚至大型對手過招,通過真實的演練,磨鍊團隊、磨鍊產品。只有經歷過不同戰爭的團隊,才能夠成為精英團隊,即使面對強敵,也有戰勝的勇氣、信心及實力,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強。
曾仕強教授智慧語錄
人要剛柔並濟才好,不能剛到底,有柔才會剛,沒有柔,根本就剛不了,況且沒有柔,也根本不存在剛。
陰陽是一體兩面,如影隨形,合一的意思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樣才有生命力。完全是陽也沒有用,一個人脾氣很硬,硬到底,只會被氣死。這樣大家才知道,中國人練身體很少像西方人那樣,練到滿身肌肉。中國人練都是練內臟,要讓它健康,外面無所謂,這叫做外柔內剛。
孔子也在講易經的道理,老子也在講易經的道理,只不過孔子比較偏重乾卦,叫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老子他是就坤卦來說的,以柔克剛,少思寡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