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題材靠什麼打動人心
廣播劇導演(左二)在給演員們說戲。 新疆人民廣播電臺供圖
農曆馬年春節期間,家住新疆烏魯木齊日月星光小區的吐爾遜·吾布力大爺的收音機今年就沒有閒著。一到晚上10點,他準時打開收音機,期待與一些人在電波中相遇。
在新疆,有很多吐爾遜·吾布力這樣的特殊「追劇族」。他們追的「熱劇」,就是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精心打造的「道德模範廣播劇」。今年春節期間,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收聽市場份額達到了69.46%,超過了歷年春節期間的最高收聽率,其中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5種語言各頻率播出廣播劇的時段,收聽率都創新高。日漸式微的廣播劇為何能在新疆大放異彩?道德模範題材靠什麼打動人心?
新疆大地上的「道德衝擊波」
「農民兄弟們,要想知道我們現在的日子好不好,社會變化得快不快,我舉個例子,你們就知道了。買買提在路邊沒事幹,脖子上爬了兩個蚊子,他剛把手抬起來打蚊子呢,三輛車停下了,問到哪兒去呢?五塊錢。」這是新疆電臺正在播出的廣播劇《大個子老師米吉提》的開場片段。
「這不是以前經常到村裡來宣講的大個子老師嗎?」熟悉的聲音從收音機中傳出,和田縣巴格其鎮的玉素普·塔依爾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對於米吉提,和田人並不陌生。他是和田地委宣傳部副部長,語言風趣幽默,總是通俗易懂地為農牧民宣講黨的方針政策。每當他來村裡宣講,圍牆上、樹杈上,村委會屋頂都爬滿了人。常年患病的他走遍了和田,在全地區84個鄉鎮1300多個村留下了足跡和聲音,被當地群眾尊稱為「當代阿凡提」「大個子老師」……
米吉提大家雖然很熟悉,但他的故事用廣播劇的形式播出來,還是讓大家覺得十分新鮮,那個已經因病逝世的米吉提仿佛又回來了。「廣播劇用情景還原、情感再現以及富有張力的故事展現道德模範人物的內心世界,較之於普通的新聞宣傳更形象、生動、深刻,易於被人接受。」長期研究廣播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哈豔秋說。「用廣播劇的形式集中反映道德模範的感人事跡,是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的一次創新嘗試,在全國也屬首例。」
2011年,新疆第二屆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結束後,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用廣播劇的形式把道德模範的事跡故事化,實現藝術化再現。這個構想很快得到了新疆文明辦的支持,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34部53集道德模範廣播劇的創作。
當道德模範的事跡以廣播劇的形式呈現出來,很快在新疆大地上形成了「道德衝擊波」,更多人在傾聽中深深記住了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閉上眼睛聽廣播劇,就像看了一場電影一樣,故事情節非常吸引人,很容易讓我們聽懂記住。」這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第四中學退休老師額爾德尼巴圖的感受。幅員廣袤的新疆,多民族聚居,農村人口多,聽廣播依然是人們獲取信息、愉悅身心的重要方式。道德模範廣播劇一經播出,立即在新疆廣大聽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家紛紛通過熱線、簡訊、書信等方式表達對節目的喜愛。
讓感動像天山融化的雪水一樣流淌到人們心裡
「新疆人民廣播電臺,聽眾朋友,現在是廣播劇節目時間……」2012年3月,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推出了他們製作的第一部道德模範廣播劇。
「剛開始聽到是道德模範廣播劇,就想換臺。」新疆發改委工作人員鄒玲坦誠地說,「但聽著聽著,他們感人的故事和聲音,就像天山上融化的雪水一樣流淌到我的心裡。」找到廣播劇這種表達形式,只是找到了一個好的「外殼」,要讓「道德聲音」入耳入腦入心,還必須發掘出「內核」——感動。
廣播劇《最美的聲音》講述的是周喜花救助聾啞兒童的故事。霍城縣二中教師周喜花的雙胞胎兒子先後被診斷為極重度和重度神經性耳聾。為了讓孩子能開口說話,周喜花在翻閱了大量資料後,走上了家庭語言康復訓練歷程,最終讓兩個孩子學會了說話。雙胞胎聾兒康復的消息傳開後,許多家長慕名前來求助。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周喜花毫無保留地用母愛去喚醒更多聾啞兒沉睡的聲音。這部廣播劇播出後,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的熱線一下子被打爆了,大家希望通過電臺轉達對周喜花的敬意。
「以真誠發現真誠,以感動尋找感動」,這是道德模範廣播劇創作者們的一個信念。為了能讓每一部道德模範廣播劇都寫得真實生動,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給文藝部的編劇們定了一條規矩,不管路程多遠,都必須親自到現場和主人公見面,深入交流,挖掘主人公最真實的內心世界。於是,從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邊境線,到最南邊的崑崙山腳下,都留下了廣播劇編劇們的足跡。
創作全國道德模範阿里木的廣播劇時,電臺派出的7人創作團隊在寒冬出發,趕到貴州畢節見阿里木。為了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大家決定和阿里木一起勞作,一起生活。他們和阿里木一起穿羊肉串,又一起出攤,在旁邊仔細觀察他如何叫賣。晚上收攤後,大家又到阿里木家裡,圍坐在一起聊家常。有了這樣的體驗和感動,創作出了3集漢語、24集維吾爾語廣播劇《羊肉串串阿里木》的劇本。
在錄製《大個子老師米吉提》時,為了找到米吉提說話的感覺,演職人員楊海潮搜集了大量關於他的報導,甚至在和家人說話的時候,都惟妙惟肖地模仿米吉提的聲音,並請家人提意見。經過近半個月的揣摩和準備,楊海潮的模仿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大家都誇他「這簡直就是米吉提·巴克在說話嘛」。
「道德聲音」也能成為受群眾歡迎的「好聲音」
道德模範廣播劇所傳遞的「道德聲音」,已經響遍天山南北,成為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品牌。在新疆,聽眾累計有300多萬人次。
新疆人民廣播電臺臺長姚蘭說:「道德模範廣播劇被群眾譽為『新疆好聲音』,不僅因為廣播劇好聽,更因為那種源自道德的真誠力量!作為廣播電臺,打造聽眾喜歡的『好聲音』是我們的職責。」
烏魯木齊市第七十二小學教師張榮說,聽一聽道德模範們的故事,就能感受到一種正能量,這才是社會的主流。
「不管什麼民族,不管什麼信仰,崇德向善是同樣的追求。這些道德模範來自新疆各個民族,他們的高尚品行堅定了各族群眾和諧共處,互幫互助的信心。」阿合其村村民劉彥玲如是說。
「面對社會上物慾膨脹、思想迷茫的現象,人們呼喚能夠激勵前行的道德力量,期待精神信仰的引領」,新疆社會科學院劉蘆梅教授說,道德模範廣播劇準確抓住了時代精神、文化需求變化的脈搏,適時順應了人們崇尚美好的心願。
「不拔高、不添光環、不添枝加葉,把主人公當作一個普通人去寫。」廣播劇編劇廖培林談起創作體會時深有感觸地指出,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苦也有樂,有哭也有笑,有優點也有缺點,只有真實地刻畫他們的形象、反映他們的生活,聽眾才不會覺得與這些道德模範離得遠。(記者 李蕾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