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中說到初為駙馬爺的王敦(小名阿黑),被晉武帝司馬炎選中,賜婚舞陽公主。
人有三急,新婚夜駙馬也要上廁所,駙馬爺松褲帶坐下如此如此。想必公主溷藩(hùn fān)裝飾布局不同於平日兵營,興致勃勃環顧四周,眼神瞥到一漆盒,放了幾顆紅棗,心道「真乃貼心」,以為是上廁所時的無聊解悶小食。出來就把空漆盒遞給婢女,「吃完了!」
婢女們一愣,抿嘴而笑,又上前遞給駙馬爺澡豆和一碗水。澡豆顧名思義,是用豆子做的,我國春秋時以豆子為主食之一,加上天然植物香草製作而成,混合著豆子的香味,阿黑十分愉悅地將一碟澡豆倒入水中仰脖入肚,這下婢女們噗嗤一聲笑出聲來。
原來,棗子是塞鼻孔用的——遮掩廁所異味;澡豆是洗手用的——相當於今天的肥皂。
具體用何物拭穢呢,這個過程用到了廁籌。
廁籌,也作廁簡,用竹或木製成。功用等同於今日廁紙,不過使用起來是刮的。傳說是隨 佛教一起從古印度傳入。當然只有官宦鐘鳴鼎食之家用得起,製作精美,還飾以花紋圖案。
《南唐書》載南唐後主李煜親手為高僧師徒削制廁簡,為了檢測質量,會在自己面頰上試用光潔與否。
我們知道古羅馬貴族會一邊上廁所,一邊聊天,完事後,用捆著棉團的棍子蘸水擦拭,擦完,又放進一旁的水槽中,有沒有洗乾淨不清楚。
清楚的是,我們古代的廁籌是用後清洗乾淨,循環使用。而後又傳入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