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在平常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卡點和障礙,所以我們才會開始想要去看看我們如何去克服這些障礙,如何能夠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有沒有方法更好的能夠去支持和陪伴孩子。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關於孩子在手機上上癮這件事情。其實在這個時代,無論是九零後還是零零後或者是一零後,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作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他們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有網際網路的時代。所以電子產品對於他們來講,就和吃飯、刷牙、喝水一樣日常。而我們作為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更好地去和電子產品和平相處,既不是讓孩子完全依賴於它,也不是讓孩子視它於洪水猛獸。
在很多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對於現在的孩子,很小的年齡就已經會把手機或者是ipad拿在手上,用很小的肉肉的小指頭在上面划來划去,有的父母們看到這樣的場景會覺得很好玩兒,而有的父母看到這樣的場景會覺得很憂心。到底一個兩三歲或者是更大一點的孩子就開始去使用電子產品,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合適的事情,或者它是不是一個對於孩子身心成長健康的事情呢?現在很多的一些早教中心,包括現在幼兒園很多的教學方式,都是用這種電子屏幕的方式來教學。所以其實你會發現,你想要讓孩子在三歲之前0接觸電子產品,這幾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除非你不把他送出家門,不讓他去參與外面的社交生活。只要你讓他參與外面的世界,那麼電子產品其實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的建議是:
父母在一歲之前,你不要讓孩子接觸到就OK了。
那麼在後面,如果還是零星地有接觸到,父母既不需要太過於緊張,也需要有些許警惕。有的時候作為父母來講,把孩子丟給手機或者iPad,你會發現他立刻就會安靜下來。養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大概孩子在家裡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去好好地做一點你自己的事情的。他們會不斷地需要你的注意力,他們會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狀況或者是意外。所以作為父母來講,當你想擁有自己的時間的時候,把電子保姆請出來,其實是一件很不錯的選擇。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可不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比方說,當你真的需要跟其他的朋友聊聊天,你也沒有時間陪孩子,這個時候你確實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讓孩子安靜下來,那可不可以把iPad或者是把手機交給孩子?在我認為是OK的,這是可以的。
但同時我們需要去問自己一個問題:當平常你有時間去陪孩子的時候,你陪伴孩子的品質和注意力,是不是足夠?這個是很多父母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特別是當孩子更大一點點,就是三歲到四歲以上,很多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這個過程中,他們陪伴的品質和投入度其實是不夠的。雖然人在陪孩子,比如孩子在畫畫給媽媽看,孩子會問:「媽媽你看這個怎麼樣?」我經常就會看到很多的父母在地鐵上,或者是在高鐵上,當一個孩子畫好了一幅畫,或者是做好一個小手工想給父母看,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或者是得到他們的注意力的時候,很多父母是自己在玩手機,然後很敷衍地應和一聲,就繼續回來玩自己的東西或者是在打電話或者在工作。在這個這個過程中,其實孩子會感覺到很孤獨和寂寞。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容易以為並沒有辦法去給出很高品質的陪伴和玩耍。其實這個時間不需要很長。但是當你陪伴的品質是足夠的時候,其實孩子依然是會有非常健康的身心狀態。所以時間的絕對值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陪伴的品質。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不是放鬆的、開心的,你會不會無意識把你自己的焦慮和煩躁帶入到陪伴孩子的這個過程當中,這個是重要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關於手機上癮這件事情。
那什麼是上癮呢?
很多時候孩子在看手機,玩iPad,然後當你在跟他說,「好了,不要玩啦」,孩子放不下來,是不是這種情況下就要上癮了啊?其實,如果一兩次我們要孩子把手上的手機放下來,孩子不願意,我們就認為是上癮的話,這個未免太過於武斷。上癮,其實還有一個意思是關於無法自我控制的部分。或者說的再詳細一點,就是無法控制自己,自己做出一些傷害別人或自己的事情,比如說吸毒、酗酒、性虐待、賭博和抽菸等等。但是還有一些上癮,比如我們生活中的追劇、購物,甚至是喝咖啡、工作,其實在有的時候它們都有可能會成為一種癮,只不過它們看起來更正向。
那癮到底是什麼?
首先當我們在說無法控制的時候,它不是一個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而且程度是相對比較深的。比方說,當你第一次叫孩子放下手機,孩子不願意,說「我把這個看完再給你」,如果他能夠把他手上的這個動畫片兒或者是小視頻最後的幾分鐘看完就能給你,這個其實是不能叫上癮的。如果說他看了一個又一個,而且你已經在旁邊嚴令地禁止,他還是停不下來,那當然這個可能就要上癮了。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想把手上這個事情做完而不願意停下來,和我們是因為上癮控制不住自己而不願意停下來,這裡面是有區別的。
那麼在上癮層面,我們可以再稍微展開多講兩句。首先,當我們在討論上癮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明白:不是只有依賴毒品和酒精這種情況才叫上癮,有的時候情緒上癮的傷害可能也會非常地大。
關於上癮模式,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就是物質類的上癮。
比方說使用不當的物質,破壞生活的管理能力。各種的毒品、藥品,或者是對某一些食物情有獨鍾,或者是暴飲暴食,還有我們常見的酒類、香菸等等。
第二種,是行為類的上癮。
使用不當的行為破壞生活的管理能力,比如我們這次課程的主題——手機、電腦。
還有賭博、購物,或者是看色情刊物,或者是還有電子遊戲、社交網絡等其它的吸引類。其實現在很多人都有輕微的社交網絡的上癮。比方說微信,很多成年人可以自己去審視一下自己,每天你停留在微信的時間有多長時間?如果說你每天停留在微信的時間都超過了三個小時,其實這個已經是屬於上癮的情況,基本上所有的手機的後臺都有這個查詢不同的IP使用時間的功能,大家可以自己上去查一下,說不定會把你自己嚇一跳的。然後還有就是相對比較正向一點的,運動或者是工作,包括旅行,這些其實都是看上去好像無傷大雅,但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可能是一種控制不當,或者是對於某些其他東西的逃避。
第三種,是情緒類的上癮。
它是透過不當的情緒反應或影響破壞人際關係的。比方說習慣用憤怒和暴力對待他人(尤其是親人),或者是逃避,用這種躲避的心態,不去面對問題。還有是習慣於負面的恐懼的思維,對人對事常常會有負面的想法,還有就是習慣性的擔心和焦慮等等。
當我們談到了上癮的時候,我們在課程裡面也會區分,什麼是假性上癮,什麼是真的上癮,就好像我們說近視,會有一個假性近視和真的近視。有些孩子在大概青春期的前期就是七八歲的時候,他的視力可能會有一個下滑,但是這個下滑並不是真的,它是一個假性的。如果在這個時候處理得當的話,它就會在後期慢慢地恢復成正常的視力。但是如果這個過程矯枉過正,或者是有著負面強化,那麼這個近視最後就會變成真正的近視。
那手機上癮也是這樣的。有可能前期只是一個假性的上癮,只是孩子因為好奇,或者因為第一次接觸,在最初的這段時間裡,有一個劑量比較大的濃烈的熱情,投入在手機或者是電子產品裡面。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真正地形成上癮。但是因為在後期很多父母的處理不得當,可能就會把這個假性上癮變成實質性的上癮。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孩子會上癮的深層的原因。我把它分為四個大的類型。
第一個類型:是孩子的成長環境。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上癮就是指真正的上癮,並不是指假性上癮。實質性的上癮有四個深層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成長環境很枯燥、壓抑,而且讓人感覺到沒有希望和意義感。
第二個類型:孩子本身在人際關係中受挫。比如長時間感覺到孤獨。
第三個類型:孩子在玩樂這方面的創造力很弱。
第四個類型:孩子的自律性比較弱。
他的主觀意願和他的實際行為是分裂的。
那接下來,我把這四個點展開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是成長環境很枯燥、壓抑和無望。
那什麼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成長環境有兩個大的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硬性的環境——他生活的城市、小區、房子、吃的食物、使用的物品,這些都是物質性的環境。
最核心的環境,並不是物質性的環境,而是軟性環境,也就是他的養育者。養育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孩子最大的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環境。每一個孩子都是環境的產物,這個環境的最核心就是養育者。我見過很多的成年人,當我們的孩子已經七八歲、上十歲的時候,很多的父母這時正好就是一個40歲左右的樣子,其實這個年齡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詞「中年危機」爆發的時期。
為什麼是中年危機呢?其實中年危機就是生活的無意義感。基本上很多的成年人到了這樣的階段,他們的生活基本上已經定型了,很多曾經想要的東西也基本得到了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很多人因為並沒有真正地把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或者是他們自己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壓力、迷茫或者是焦慮等東西沒有去解決,所以他們常常就會表現出來就是一個功能性的生活狀態。什麼叫功能性的生活狀態呢?就是為了供樓、供房,然後隔一段時間攢錢出去旅個行,為了供孩子上更好的大學等等,好像就是變成了一個能量包的提供者。這樣的父母,自己本身並沒有太多生命的熱情和快樂感可言,所以這樣的養育者,他們就很難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快樂感和對生活的熱情、意義。這樣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當然就會提出非常實質性的功能性的需求,就是:你是一個孩子,你是一個學生,我是一個成年人,我的功能就是賺錢養家,那你的功能就是好好學習,拿個好成績回來。所以你個人的意願和感受並不重要,就像我個人的意願和感受也不重要一樣,我們就要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把它做好。
那當父母傳遞給孩子這樣的東西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機器,他會想:
我也在學習,我也知道學習很重要,但是這個重要的意義是我的父母和身邊的成年人灌輸給我的。我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要每天早上起那麼早去學習?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時間那麼辛苦地去上培優班?好多好多的這種壓力和困惑都會累積在這個孩子的內心。那麼當他來到一個疲憊的臨界點的時候,他就會覺得這些好沒有意義。如果他所有的這些付出、這些努力,還沒有拿到一個很正向的成果的時候,那麼孩子就會感覺到現實生活是這麼的壓抑、枯燥,而且好像學習成績好又怎麼樣,會讓人覺得有一種沒有希望的感覺。所以這樣的孩子他也很容易就會覺得:因為現實的無意義感,找不到學習的動力、熱情和意義,甚至是找不到生活的動力、熱情和意義。所以呢,他就把自己投入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至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面,他可以暫時忘掉這一切,可以有很多正向的感受。
第二個就是孩子他可能是沒有朋友,他在人際關係中很受挫。
作為孩子來講,沒有朋友,在某個階段交不到朋友,會孤獨,會在人際關係中受挫,這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幾乎每個孩子在生命中的某些階段都會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即使是社交能力很強的孩子。如果說孩子在學校有社交的受挫,但是如果他在家裡面,他能夠感覺到父母的支持、理解和連接,一直穩穩地在那裡的話,那麼其實孩子內在的孤獨感並不會那麼強烈。因為他知道:無論何時,父母都是可以在這裡守護著我,陪伴我和理解我的,而且我們也可以是像朋友一樣玩耍。那麼孩子就可以通過和父母的關係中獲得這種連接感和互動,以及愛的感覺。但是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也比較受挫,然後在家裡中也沒有這種連接感,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也會進入到網路遊戲中。
其實很多的軟體,很多的遊戲,它裡面除了遊戲功能以外,還有很強的社交功能。比方說像王者榮耀為什麼這麼火,就是因為王者榮耀它是有組隊打遊戲的設置在裡面。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能夠感受到這種團隊的感覺,能夠體驗到這種彼此為了一個目標,大家很深地協作、連接的這種感覺。而深層的連接其實是所有人類都非常渴望的一個東西。所以當我們在現實世界中體驗不到這種連接感的時候,就可能會通過網絡來獲得。
第三個就是玩樂的創造力比較弱。
就是這個孩子他除了玩手機,他也不知道他要玩什麼。如果你把手機從他那裡拿走,他就只能發呆,他沒有設計遊戲和自己去打發無聊的這種能力。就像很多成年人也不會獨處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獨處,就會覺得很孤單。但有些成年人就可以把自己一個人的生活安排得非常豐富——上午做這個,接下來做這個,下午做這個,他能夠玩出很多花樣,很有創造力。他對他的生活,具有創意的這種能力。所以這樣的人,他其實就不會很害怕孤單。
但是有一些成年人就做不到這樣,所以他就會很依賴於某一段關係。那麼對於孩子來講也是這樣的,當他的創造力很弱,他除了手機又沒有什麼東西可玩的時候,那麼他只有兩種選擇:
一種就是開心地玩手機;或者是痛苦地無聊地發呆,去直面他的這種無聊感。當然,這個孩子能去選擇要手機的時候,他當然就會選擇去玩手機。
第四個,就是孩子他的自律性比較弱,他的意願和行為是分裂的,這種情況其實也是很多成年人會有的。
比方說我們頭腦有一個目標,假如想去一個地方、想減肥,或者想要跑步,但是我們雖然定了這樣的一個目標,我們的行為卻沒有跟上。因為,一個人要完成自己的目標,其實是需要有足夠的內心的力量來支撐他的。如果他的內心的力量很虛弱,他就支撐不了完成這個目標。就好像我們很多時候說,我們下班回家以後,我要看書,要運動,但是當你下班回家整個人很頹,很疲憊,你是提不起那個氣兒的。那個氣是弱的,是散的,所以你沒有辦法去運動,你就只想癱在沙發上一動也不想動。所以當我們內心的力量很虛弱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支撐我們完成目標,即使我們的頭腦很想,我們也做不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律性弱。第二個呢,就是孩子他已經習慣了外部的環境給他做決策,給他壓力,他只有在外部給他壓力和選擇的時候,他才知道手往哪放,腿往哪兒邁,如果沒有給他方向和壓力,他就傻了。這樣的孩子也是因為在很小的時候,他的養育者就習慣性地幫他做決定,他根本就沒有形成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和意識。所以,當他真的需要去獨自面對一些情況的時候,有人盯著他還可以,一旦沒有人盯著他,他自己就什麼也做不了——這是第二種很常見的情況。第三個,就是他學習和練習自律的機會太少。我在我們的手機課裡面有講過這樣一句話——當你盯著他,當有外部壓力,要求他甚至是強迫他所完成的這個行為叫「他律」。而「自律」是一定要在沒有「他律」的情況下,學習和成長出來的一種能力,才能叫「自律」。但很多時候,很多家長是很不願意去冒這個險,所以就一直是在外部環境中給到他律,但是這樣的孩子可能就一直沒有辦法去把他的自律的這種能力給發展出來的。
可能我們自己作為養育者,因為自己的一些盲點造成孩子的這種狀況。而孩子都是父母的鏡子,把父母的這些模式,包括無知、盲目給反射出來。那通過孩子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自己。其實怎麼去把孩子從手機上拔出來,我們要做的不是在行為層面上幹預。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會在行為層面上去做幹預,比方說把手機沒收呀,或者是把網絡拔掉,或者是大聲地吼叫——這些都是只會有反作用的。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認知,就是如果當孩子不如我所願的時候,事情不如我所願的時候,一定是我使的勁兒還不夠大,所以我就要再大力一點,再用勁一點。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大力不出奇蹟。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父母在做事情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要是孩子不聽我的,我就再大力一點,再大力一點。先好好說,還是不聽就吼,吼完不聽就罵,罵完再不聽就打。當然,這是在過去的家庭關係中是這樣的,甚至是在打完還不行就趕出家門,斷絕關係。基本上在過去,到了這一步,孩子就會屈服了,這是傳統的「大力出奇蹟」。
現在的方法,當然就文明一些了,會改成講道理,道理講不聽就哭,哭了不行就打感情牌,就是動之以情,迫之以勢,讓你看到爸爸媽媽一片良苦用心——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還好意思拒絕呢?這樣當然是進步,不用暴力了,但其實它的內核不變,依然都還是「你應該聽我的」,而且這個也是相信「大力出奇蹟」的。但是其實這些都依然是在行為層面上去施加作用力,而我們整個課程中,我們其實更多探索的是行為背後的深層次的動力。
因為當你沒有把底層的深層次的動力問題解決掉的時候,你在行為層面上嚴防實堵,你會發現,這個最後就會變成一場和孩子鬥智鬥勇的一個博弈的遊戲、博弈的戰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在行為層面上去封鎖他,他總能發展出更厲害的方式來防護控制。所以在這樣的關係裡面就沒有陪伴和支持,也沒有真正的教育在裡面了。
一個人在上癮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最虛弱的時候,也是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這個時候去提要求、講道理真的是沒有什麼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提要求和講道理真的是太簡單了。如果提要求和講道理就能夠把教育做好的話,那所有的人都能夠輕輕鬆鬆地做好教育,但其實教育真的是一件系統工程,真的是需要系統地學習的。父母們能夠更深地去看到孩子在手機上癮的深層次原因,然後真正地在根源上去解決,而不是要麼就放棄、放縱、隨他吧,要麼就嚴防實堵,然後家裡面雞飛狗跳,一管就管得兩敗俱傷。我相信這些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除了這兩個極端的方式,也許我們還能找到第三種更有智慧,更有巧勁兒,然後同時也能夠更多地擁有自我成長和自我決策的方式,能夠成為有智慧的、有愛的、有力量的這樣一個高效的養育者。
部分參考來自著名幸福心理學專家周梵老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