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除孩子的手機癮

2020-12-23 娜不一樣娜樣美

大家可能在平常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卡點和障礙,所以我們才會開始想要去看看我們如何去克服這些障礙,如何能夠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有沒有方法更好的能夠去支持和陪伴孩子。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關於孩子在手機上上癮這件事情。其實在這個時代,無論是九零後還是零零後或者是一零後,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作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他們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有網際網路的時代。所以電子產品對於他們來講,就和吃飯、刷牙、喝水一樣日常。而我們作為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更好地去和電子產品和平相處,既不是讓孩子完全依賴於它,也不是讓孩子視它於洪水猛獸。

在很多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對於現在的孩子,很小的年齡就已經會把手機或者是ipad拿在手上,用很小的肉肉的小指頭在上面划來划去,有的父母們看到這樣的場景會覺得很好玩兒,而有的父母看到這樣的場景會覺得很憂心。到底一個兩三歲或者是更大一點的孩子就開始去使用電子產品,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合適的事情,或者它是不是一個對於孩子身心成長健康的事情呢?現在很多的一些早教中心,包括現在幼兒園很多的教學方式,都是用這種電子屏幕的方式來教學。所以其實你會發現,你想要讓孩子在三歲之前0接觸電子產品,這幾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除非你不把他送出家門,不讓他去參與外面的社交生活。只要你讓他參與外面的世界,那麼電子產品其實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的建議是:

父母在一歲之前,你不要讓孩子接觸到就OK了。

那麼在後面,如果還是零星地有接觸到,父母既不需要太過於緊張,也需要有些許警惕。有的時候作為父母來講,把孩子丟給手機或者iPad,你會發現他立刻就會安靜下來。養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大概孩子在家裡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去好好地做一點你自己的事情的。他們會不斷地需要你的注意力,他們會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狀況或者是意外。所以作為父母來講,當你想擁有自己的時間的時候,把電子保姆請出來,其實是一件很不錯的選擇。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可不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比方說,當你真的需要跟其他的朋友聊聊天,你也沒有時間陪孩子,這個時候你確實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讓孩子安靜下來,那可不可以把iPad或者是把手機交給孩子?在我認為是OK的,這是可以的。

但同時我們需要去問自己一個問題:當平常你有時間去陪孩子的時候,你陪伴孩子的品質和注意力,是不是足夠?這個是很多父母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特別是當孩子更大一點點,就是三歲到四歲以上,很多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這個過程中,他們陪伴的品質和投入度其實是不夠的。雖然人在陪孩子,比如孩子在畫畫給媽媽看,孩子會問:「媽媽你看這個怎麼樣?」我經常就會看到很多的父母在地鐵上,或者是在高鐵上,當一個孩子畫好了一幅畫,或者是做好一個小手工想給父母看,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或者是得到他們的注意力的時候,很多父母是自己在玩手機,然後很敷衍地應和一聲,就繼續回來玩自己的東西或者是在打電話或者在工作。在這個這個過程中,其實孩子會感覺到很孤獨和寂寞。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容易以為並沒有辦法去給出很高品質的陪伴和玩耍。其實這個時間不需要很長。但是當你陪伴的品質是足夠的時候,其實孩子依然是會有非常健康的身心狀態。所以時間的絕對值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陪伴的品質。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不是放鬆的、開心的,你會不會無意識把你自己的焦慮和煩躁帶入到陪伴孩子的這個過程當中,這個是重要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關於手機上癮這件事情。

那什麼是上癮呢?

很多時候孩子在看手機,玩iPad,然後當你在跟他說,「好了,不要玩啦」,孩子放不下來,是不是這種情況下就要上癮了啊?其實,如果一兩次我們要孩子把手上的手機放下來,孩子不願意,我們就認為是上癮的話,這個未免太過於武斷。上癮,其實還有一個意思是關於無法自我控制的部分。或者說的再詳細一點,就是無法控制自己,自己做出一些傷害別人或自己的事情,比如說吸毒、酗酒、性虐待、賭博和抽菸等等。但是還有一些上癮,比如我們生活中的追劇、購物,甚至是喝咖啡、工作,其實在有的時候它們都有可能會成為一種癮,只不過它們看起來更正向。

那癮到底是什麼?

首先當我們在說無法控制的時候,它不是一個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而且程度是相對比較深的。比方說,當你第一次叫孩子放下手機,孩子不願意,說「我把這個看完再給你」,如果他能夠把他手上的這個動畫片兒或者是小視頻最後的幾分鐘看完就能給你,這個其實是不能叫上癮的。如果說他看了一個又一個,而且你已經在旁邊嚴令地禁止,他還是停不下來,那當然這個可能就要上癮了。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想把手上這個事情做完而不願意停下來,和我們是因為上癮控制不住自己而不願意停下來,這裡面是有區別的。

那麼在上癮層面,我們可以再稍微展開多講兩句。首先,當我們在討論上癮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明白:不是只有依賴毒品和酒精這種情況才叫上癮,有的時候情緒上癮的傷害可能也會非常地大。

關於上癮模式,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就是物質類的上癮。

比方說使用不當的物質,破壞生活的管理能力。各種的毒品、藥品,或者是對某一些食物情有獨鍾,或者是暴飲暴食,還有我們常見的酒類、香菸等等。

第二種,是行為類的上癮。

使用不當的行為破壞生活的管理能力,比如我們這次課程的主題——手機、電腦。

還有賭博、購物,或者是看色情刊物,或者是還有電子遊戲、社交網絡等其它的吸引類。其實現在很多人都有輕微的社交網絡的上癮。比方說微信,很多成年人可以自己去審視一下自己,每天你停留在微信的時間有多長時間?如果說你每天停留在微信的時間都超過了三個小時,其實這個已經是屬於上癮的情況,基本上所有的手機的後臺都有這個查詢不同的IP使用時間的功能,大家可以自己上去查一下,說不定會把你自己嚇一跳的。然後還有就是相對比較正向一點的,運動或者是工作,包括旅行,這些其實都是看上去好像無傷大雅,但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可能是一種控制不當,或者是對於某些其他東西的逃避。

第三種,是情緒類的上癮。

它是透過不當的情緒反應或影響破壞人際關係的。比方說習慣用憤怒和暴力對待他人(尤其是親人),或者是逃避,用這種躲避的心態,不去面對問題。還有是習慣於負面的恐懼的思維,對人對事常常會有負面的想法,還有就是習慣性的擔心和焦慮等等。

當我們談到了上癮的時候,我們在課程裡面也會區分,什麼是假性上癮,什麼是真的上癮,就好像我們說近視,會有一個假性近視和真的近視。有些孩子在大概青春期的前期就是七八歲的時候,他的視力可能會有一個下滑,但是這個下滑並不是真的,它是一個假性的。如果在這個時候處理得當的話,它就會在後期慢慢地恢復成正常的視力。但是如果這個過程矯枉過正,或者是有著負面強化,那麼這個近視最後就會變成真正的近視。

那手機上癮也是這樣的。有可能前期只是一個假性的上癮,只是孩子因為好奇,或者因為第一次接觸,在最初的這段時間裡,有一個劑量比較大的濃烈的熱情,投入在手機或者是電子產品裡面。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真正地形成上癮。但是因為在後期很多父母的處理不得當,可能就會把這個假性上癮變成實質性的上癮。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孩子會上癮的深層的原因。我把它分為四個大的類型。

第一個類型:是孩子的成長環境。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上癮就是指真正的上癮,並不是指假性上癮。實質性的上癮有四個深層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成長環境很枯燥、壓抑,而且讓人感覺到沒有希望和意義感。

第二個類型:孩子本身在人際關係中受挫。比如長時間感覺到孤獨。

第三個類型:孩子在玩樂這方面的創造力很弱。

第四個類型:孩子的自律性比較弱。

他的主觀意願和他的實際行為是分裂的。

那接下來,我把這四個點展開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是成長環境很枯燥、壓抑和無望。

那什麼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成長環境有兩個大的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硬性的環境——他生活的城市、小區、房子、吃的食物、使用的物品,這些都是物質性的環境。

最核心的環境,並不是物質性的環境,而是軟性環境,也就是他的養育者。養育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孩子最大的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環境。每一個孩子都是環境的產物,這個環境的最核心就是養育者。我見過很多的成年人,當我們的孩子已經七八歲、上十歲的時候,很多的父母這時正好就是一個40歲左右的樣子,其實這個年齡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詞「中年危機」爆發的時期。

為什麼是中年危機呢?其實中年危機就是生活的無意義感。基本上很多的成年人到了這樣的階段,他們的生活基本上已經定型了,很多曾經想要的東西也基本得到了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很多人因為並沒有真正地把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或者是他們自己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壓力、迷茫或者是焦慮等東西沒有去解決,所以他們常常就會表現出來就是一個功能性的生活狀態。什麼叫功能性的生活狀態呢?就是為了供樓、供房,然後隔一段時間攢錢出去旅個行,為了供孩子上更好的大學等等,好像就是變成了一個能量包的提供者。這樣的父母,自己本身並沒有太多生命的熱情和快樂感可言,所以這樣的養育者,他們就很難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快樂感和對生活的熱情、意義。這樣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當然就會提出非常實質性的功能性的需求,就是:你是一個孩子,你是一個學生,我是一個成年人,我的功能就是賺錢養家,那你的功能就是好好學習,拿個好成績回來。所以你個人的意願和感受並不重要,就像我個人的意願和感受也不重要一樣,我們就要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把它做好。

那當父母傳遞給孩子這樣的東西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機器,他會想:

我也在學習,我也知道學習很重要,但是這個重要的意義是我的父母和身邊的成年人灌輸給我的。我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要每天早上起那麼早去學習?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時間那麼辛苦地去上培優班?好多好多的這種壓力和困惑都會累積在這個孩子的內心。那麼當他來到一個疲憊的臨界點的時候,他就會覺得這些好沒有意義。如果他所有的這些付出、這些努力,還沒有拿到一個很正向的成果的時候,那麼孩子就會感覺到現實生活是這麼的壓抑、枯燥,而且好像學習成績好又怎麼樣,會讓人覺得有一種沒有希望的感覺。所以這樣的孩子他也很容易就會覺得:因為現實的無意義感,找不到學習的動力、熱情和意義,甚至是找不到生活的動力、熱情和意義。所以呢,他就把自己投入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至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面,他可以暫時忘掉這一切,可以有很多正向的感受。

第二個就是孩子他可能是沒有朋友,他在人際關係中很受挫。

作為孩子來講,沒有朋友,在某個階段交不到朋友,會孤獨,會在人際關係中受挫,這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幾乎每個孩子在生命中的某些階段都會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即使是社交能力很強的孩子。如果說孩子在學校有社交的受挫,但是如果他在家裡面,他能夠感覺到父母的支持、理解和連接,一直穩穩地在那裡的話,那麼其實孩子內在的孤獨感並不會那麼強烈。因為他知道:無論何時,父母都是可以在這裡守護著我,陪伴我和理解我的,而且我們也可以是像朋友一樣玩耍。那麼孩子就可以通過和父母的關係中獲得這種連接感和互動,以及愛的感覺。但是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也比較受挫,然後在家裡中也沒有這種連接感,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也會進入到網路遊戲中。

其實很多的軟體,很多的遊戲,它裡面除了遊戲功能以外,還有很強的社交功能。比方說像王者榮耀為什麼這麼火,就是因為王者榮耀它是有組隊打遊戲的設置在裡面。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能夠感受到這種團隊的感覺,能夠體驗到這種彼此為了一個目標,大家很深地協作、連接的這種感覺。而深層的連接其實是所有人類都非常渴望的一個東西。所以當我們在現實世界中體驗不到這種連接感的時候,就可能會通過網絡來獲得。

第三個就是玩樂的創造力比較弱。

就是這個孩子他除了玩手機,他也不知道他要玩什麼。如果你把手機從他那裡拿走,他就只能發呆,他沒有設計遊戲和自己去打發無聊的這種能力。就像很多成年人也不會獨處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獨處,就會覺得很孤單。但有些成年人就可以把自己一個人的生活安排得非常豐富——上午做這個,接下來做這個,下午做這個,他能夠玩出很多花樣,很有創造力。他對他的生活,具有創意的這種能力。所以這樣的人,他其實就不會很害怕孤單。

但是有一些成年人就做不到這樣,所以他就會很依賴於某一段關係。那麼對於孩子來講也是這樣的,當他的創造力很弱,他除了手機又沒有什麼東西可玩的時候,那麼他只有兩種選擇:

一種就是開心地玩手機;或者是痛苦地無聊地發呆,去直面他的這種無聊感。當然,這個孩子能去選擇要手機的時候,他當然就會選擇去玩手機。

第四個,就是孩子他的自律性比較弱,他的意願和行為是分裂的,這種情況其實也是很多成年人會有的。

比方說我們頭腦有一個目標,假如想去一個地方、想減肥,或者想要跑步,但是我們雖然定了這樣的一個目標,我們的行為卻沒有跟上。因為,一個人要完成自己的目標,其實是需要有足夠的內心的力量來支撐他的。如果他的內心的力量很虛弱,他就支撐不了完成這個目標。就好像我們很多時候說,我們下班回家以後,我要看書,要運動,但是當你下班回家整個人很頹,很疲憊,你是提不起那個氣兒的。那個氣是弱的,是散的,所以你沒有辦法去運動,你就只想癱在沙發上一動也不想動。所以當我們內心的力量很虛弱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支撐我們完成目標,即使我們的頭腦很想,我們也做不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律性弱。第二個呢,就是孩子他已經習慣了外部的環境給他做決策,給他壓力,他只有在外部給他壓力和選擇的時候,他才知道手往哪放,腿往哪兒邁,如果沒有給他方向和壓力,他就傻了。這樣的孩子也是因為在很小的時候,他的養育者就習慣性地幫他做決定,他根本就沒有形成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和意識。所以,當他真的需要去獨自面對一些情況的時候,有人盯著他還可以,一旦沒有人盯著他,他自己就什麼也做不了——這是第二種很常見的情況。第三個,就是他學習和練習自律的機會太少。我在我們的手機課裡面有講過這樣一句話——當你盯著他,當有外部壓力,要求他甚至是強迫他所完成的這個行為叫「他律」。而「自律」是一定要在沒有「他律」的情況下,學習和成長出來的一種能力,才能叫「自律」。但很多時候,很多家長是很不願意去冒這個險,所以就一直是在外部環境中給到他律,但是這樣的孩子可能就一直沒有辦法去把他的自律的這種能力給發展出來的。

可能我們自己作為養育者,因為自己的一些盲點造成孩子的這種狀況。而孩子都是父母的鏡子,把父母的這些模式,包括無知、盲目給反射出來。那通過孩子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自己。其實怎麼去把孩子從手機上拔出來,我們要做的不是在行為層面上幹預。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會在行為層面上去做幹預,比方說把手機沒收呀,或者是把網絡拔掉,或者是大聲地吼叫——這些都是只會有反作用的。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認知,就是如果當孩子不如我所願的時候,事情不如我所願的時候,一定是我使的勁兒還不夠大,所以我就要再大力一點,再用勁一點。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大力不出奇蹟。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父母在做事情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要是孩子不聽我的,我就再大力一點,再大力一點。先好好說,還是不聽就吼,吼完不聽就罵,罵完再不聽就打。當然,這是在過去的家庭關係中是這樣的,甚至是在打完還不行就趕出家門,斷絕關係。基本上在過去,到了這一步,孩子就會屈服了,這是傳統的「大力出奇蹟」。

現在的方法,當然就文明一些了,會改成講道理,道理講不聽就哭,哭了不行就打感情牌,就是動之以情,迫之以勢,讓你看到爸爸媽媽一片良苦用心——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還好意思拒絕呢?這樣當然是進步,不用暴力了,但其實它的內核不變,依然都還是「你應該聽我的」,而且這個也是相信「大力出奇蹟」的。但是其實這些都依然是在行為層面上去施加作用力,而我們整個課程中,我們其實更多探索的是行為背後的深層次的動力。

因為當你沒有把底層的深層次的動力問題解決掉的時候,你在行為層面上嚴防實堵,你會發現,這個最後就會變成一場和孩子鬥智鬥勇的一個博弈的遊戲、博弈的戰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在行為層面上去封鎖他,他總能發展出更厲害的方式來防護控制。所以在這樣的關係裡面就沒有陪伴和支持,也沒有真正的教育在裡面了。

一個人在上癮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最虛弱的時候,也是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這個時候去提要求、講道理真的是沒有什麼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提要求和講道理真的是太簡單了。如果提要求和講道理就能夠把教育做好的話,那所有的人都能夠輕輕鬆鬆地做好教育,但其實教育真的是一件系統工程,真的是需要系統地學習的。父母們能夠更深地去看到孩子在手機上癮的深層次原因,然後真正地在根源上去解決,而不是要麼就放棄、放縱、隨他吧,要麼就嚴防實堵,然後家裡面雞飛狗跳,一管就管得兩敗俱傷。我相信這些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除了這兩個極端的方式,也許我們還能找到第三種更有智慧,更有巧勁兒,然後同時也能夠更多地擁有自我成長和自我決策的方式,能夠成為有智慧的、有愛的、有力量的這樣一個高效的養育者。

部分參考來自著名幸福心理學專家周梵老師分享

相關焦點

  • 學生如何戒除手機癮?
    但是,由於手機被「過度使用」,手機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外掛器官,五分鐘不摸手機、不解鎖、不看微信,就感覺掉了一半魂兒。 關於「如何戒除手機癮」的問題,小鷗採訪了幾位同學,他們是這樣說的: @少年伊辰 首先,先給自己規定一個時間,比如十分鐘或五分鐘(不能太長),玩手機,告訴自己只能玩這一會,想幹什麼趕緊的,不要留著,一次性短時間玩過癮。
  • 高中生沉迷手機怎麼辦?利用上癮模型,從根源戒掉孩子手機癮
    前幾天就有位寶媽跟我說,她家兒子正在讀高三,還有半年時間就要高考了,但是兒子卻總是手機不離身。她罵也罵過、道理也說過,但是孩子依舊改不掉手機癮。寶媽擔心這樣下去,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差,之後高考不理想,影響到升學和以後的工作。
  • 對手機成癮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你對癮的認知,可能是錯的
    5、幫助孩子擺脫手機癮時,要注意這4個重點注意:要做他的戰友,而不是敵人你的對立面不是孩子,我們常常弄錯這一點。和他站在一起,成為他的戰友,問問孩子為什麼會喜歡這款遊戲,讓孩子有種被看見,你想去了解他內心的被尊重感。成癮的對立面不是戒掉癮,而是連結!當你跟孩子連結的那一刻,改變就會悄悄到來。
  • 你被手機綁架了嗎?遠離「手機癮」,回歸健康生活!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網絡帶寬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智慧型手機用戶越來多,涉及到工作、娛樂和休閒,基本覆蓋到所有場景。但這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長時間使用會帶來視力、頸椎等各種健康危害。那如何戒掉「手機癮」呢?
  • 手機上癮也是「病」,1分鐘自測你有沒有手機癮
    手機癮並不遜於網癮,正逐漸對我們產生不利的影響,逼近我們的生活。什麼是手機癮?概念:手機依賴症候群,又稱手機症候群、手機焦慮症、手機癮,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痴迷狀態。
  • 神獸回籠,可有些「癮」還沒戒!聽專家如何見招拆招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鄭健陽 通訊員 深慢病「神獸」回籠,有的家長焦慮了,只因為有的孩子在暑期裡染上了一些「癮」。該如何幫孩子戒「癮」?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心理教師、國家級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劉蒙指出,青少年的成癮問題,其實分為兩大類:物質的和網絡(手機)的,前者是對物質的某種成癮性依賴與濫用,比如酒精、菸草、零食、甜品、特殊藥物、乃至毒品,都屬於這個範疇,後者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成癮,包括手機、遊戲、網絡、偷竊、戀物等。那該如何幫助青少年戒癮?看各路專家怎麼說!過完暑假,嘴饞老想開冰箱「媽媽,我能再喝一瓶可樂嗎?」
  • 手機之癮觀察筆記分享
    今天下午忽然升起觀察一下自己一天之中,使用手機頻率的念頭,每一次想要拿去手機的原由!忽然就感覺到如果把一天中無意識刷手機的頻率換成抽菸,一天大概要40多根,兩包多的節奏哇!這種無意識牽引下的行為,神很容易散到外界各種事物中。
  • 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置信
    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幫工。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可見,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但,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呢?
  • 直播上課,家長擔心孩子藉此玩手機,這樣的父母教育不好孩子
    不可否認,手機對今天一些孩子的確造成了不良影響,主要體現在毫無節制地玩遊戲,看一些不該看的東西,傷害了孩子眼睛,頸椎等等。同時,有了手機,一些自律性比較差的孩子可以在深夜與男女朋友溝通,影響休息,也耽誤學習,這些都是存在的。正因為如此,很多學校明文規定不準學生帶手機進學校,否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輕則回家反省,重則開除。
  • 你見過「讀書成癮」的孩子嗎?「書癮」同樣有害,媽媽要學會預防
    2)學習時間被大量佔據,文化成績直線下滑愛看書≠愛學習,90%有書癮的孩子,其文化成績都不是非常好,原因很簡單:他們看的書都是一些雜書。科學雜誌、小說、自傳等等,這些才是孩子最愛看的,至於家長希望孩子看的文化書,他們連一個字都不想看。不花時間去學習,孩子的成績怎麼可能好得起來?
  • 賈伯斯也限制子女玩iPad,你想過怎麼戒掉手機癮嗎?
    賈伯斯也限制子女玩iPad,你想過怎麼戒掉手機癮嗎?2010年史蒂夫·賈伯斯發布iPad時將其描述為一臺「非凡」的設備—— 「前所未有的最佳瀏覽體驗,超越筆記本電腦,超越智慧型手機,它會是一種難以置信的體驗。」幾個月後,《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聯繫賈伯斯,他們在電話上聊了很久。通話結束時,記者問了一個很客氣的問題,他說:「你的孩子一定很愛用iPad。」
  •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你會怎麼辦?
    年齡小的孩子有以下方法可以嘗試:1.可以利用軟體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手機設備裡都有「控制中心」,可以通過設置應用來管理手機,選擇小孩可以使用的APP,和每次的使用時間。2.要求孩子寫「玩後感」允許孩子在規定內的時間玩手機,但玩完後一定要寫「玩後感」,這種方法一舉兩得,可以鍛鍊孩子的寫作能力,枯燥的任務也會讓孩子因此討厭上玩電子設備,從而達到戒掉電子設備的方法。這種方法也能用在戒掉電視癮方面,被不少家庭屢試不爽。
  • 孩子打遊戲成癮?光是焦慮沒用,專家給出戒癮方子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鄭健陽 記者 趙曉瑩「雖然知道孩子打遊戲不好,可我們要工作,有時候無奈只能讓他打遊戲。」不少上班族家長經常向記者透露這種無奈。家長們很擔憂,孩子難戒「遊戲癮」。並不是每個玩網路遊戲的孩子都會發展成遊戲障礙,也就是通常說的遊戲成癮,一般來說,在經常進行某種成癮性行為的人中,只有10%左右,或者還不到10%,會成真正發展到成癮的程度。但如果孩子出現一些狀況就確實要考慮成癮問題,比如失控,也就是失去對這種行為的自我控制,玩遊戲,本來設計只玩2個小時,可有的孩子玩上就停不下來,甚至玩通宵。
  • 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如何解救?這樣解決孩子的「手機上癮症」
    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父母為了哄好孩子,就會在孩子懷裡塞上一部手機或者是平板,希望孩子能夠玩手機或平板上的遊戲,這樣孩子就不會來煩他們了。 1.身體上出現手機後遺症。 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曾說,孩子經常玩手機,會導致手機輻射破壞孩子的正常神經系統,導致孩子出現記憶力下降,頭痛,睡眠不好等問題。
  • 孩子手機成癮?家長不用打罵,學會3招,讓他心甘情願放下手機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不給玩手機就哭鬧,所以家長為了清淨會經常由著孩子的性子來,慢慢養成孩子對手機的依賴。那麼作為家長面對這些「手癮少年」,學會這3招,讓他們心甘情願放下手機1、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面前,儘量多看書,少玩手機,如果你總是盯著手機,孩子自認也會好奇,慢慢對手機產生興趣甚至依賴。
  • JOJO:遇到臭名昭著的BIG,如何將其根除?
    我看到評論區有人在問如何對付臭名昭著的BIG,看到大家對這個問題比較熱心,所以我今天就寫文章說道一下。先來說一下原作裡給出的根除BIG方法。有人可能會問,既然BIG的再生能力很強,它變成碎片之後很快就會恢復,這種做法根除不了BIG啊?
  • 廣東歡太科技有限公司:孩子沉迷玩手機遊戲,不能慣!
    首先,很多家長看到自家孩子沉迷玩手機,心裡非常著急,勸導教育又沒有什麼用,脾氣一上來不管不顧,就對孩子又打又罵,以為這樣會有點效果。結果,孩子反而產生了逆反做對的心理,手機癮依然沒有戒掉,所以,廣東歡太科技有限公司認為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 手機遊戲不該背鍋:放下手機你的孩子能拿起什麼,才是關鍵!
    看看那些痴迷於電視、手機、遊戲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也是無法割捨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性的。大部分家長都只是在抱怨孩子沉溺於手機或者遊戲,卻對自己的行為毫無反思。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他在旁邊瀟瀟灑灑地玩著遊戲;當全家人都圍在一桌吃飯的時候,她卻低著頭不停地刷手機屏幕;當陪孩子過馬路的時候,他甚至顧不上孩子,時而低頭看手機,時而抬頭看車子;當孩子抓住他的衣角讓他陪自己玩耍時,他故意裝出一副極其正經的樣子,告訴孩子「我很忙,我在幹正事」,但其實他就是在看遊戲直播視頻而已……父母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
  • 老師把學生手機沒收了,家長卻說:不可能,我沒給孩子買手機
    昨晚,媽媽跟我說,她同事被孩子班主任請去學校了,說孩子在課上玩手機。但是她同事很納悶,她和孩子爸爸沒有給孩子買過手機呀,哪來的手機?後來孩子說,手機是自己按揭購買的,每個月還100元貸款,手機卡是用奶奶的身份證辦的。奶奶不知道,他偷摸用的。
  • 家長忙碌是藉口,孩子玩手機上癮,該如何幫孩子戒掉手機?
    即便是全職媽媽,自己在家帶孩子也忙得連飯都吃不上熱乎的,特別是孩子3~5歲的時候,探索欲很強,精力充沛,一天沒有閒下來的時候,這時候如果家裡沒有老人幫忙看著,從幼兒園接回來,很多家長就會索性讓孩子玩手機用來吸引注意力,才能自己有時間做飯忙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