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神舟航天員的夥食問題丨揭秘「太空廚房」

2021-02-23 北京青年周刊

民以食為天,對於崇尚舌尖上的美味的東方國度,中國飲食文化所承載的味蕾觸動、習俗家常和市井人情,源遠流長。透過大氣層,九霄之外的太空廚房會烹製出什麼樣的美食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採訪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瑩輝。



進入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迄今為止我國11 名執行過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全家福。李瑩輝主任告訴我們,受到狹小空間、有限能源和微重力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自人類第一次踏足太空,航天飲食保障便成為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期望最高而抱怨最多的項目。「腳踏實地的感覺真好,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是神舟九號任務中執行中國首次太空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航天員劉旺返回落地後發出的感嘆。從那一刻起,如何保障航天員在太空像在地面一樣飲食,吃出家的味道?就成為航天營養與食品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


李瑩輝: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從壓縮餅乾、凍乾果蔬片、五香豆乾、陳皮牛肉、太空香粽到各種菜餚罐頭,每一種能夠入選航天飛行食譜的食品,都要經過從配方研製、工藝定型和試驗驗證多個環節的層層審評把關。產品的營養學特性、環境適應性、包裝性能、衛生學、操作過程安全性及感官接受性評價指標全部通過的食品才有資格入選航天食品庫。

航天食品的產品設計及工藝實驗是產品設計師、營養師和感官評價員多次交互確認的過程。專門的感官評價隊伍會從色、香、味、形、質、器多個角度對食品進行打分,提供專業意見,航天員也參與感官評價。評價意見是產品配方和工藝定型的重要依據,設計師根據航天員的意見反饋再對產品進行優化改進。 所以每個航天員在天上吃到的食物,都是經過他們本人在地面品嘗鑑定過的哦。

航天食品設計師在調試工藝設備

02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和神舟十一號的景

海鵬,在天上吃的東西一樣嗎?

李瑩輝:航天食品系統是不斷發展的,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飲食保障水平比神舟五號任務有了很大的提升,航天食品品種有了極大地豐富。

神舟五號時,楊利偉出徵太空,在太空飛行1 天后成功返回,由於返回艙尚不具備食品加熱條件,所以,航天食品的形式主要是即食食品。

到了神舟六號的2 人5 天飛行,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從返回艙進駐軌道艙,軌道艙配置了食品加熱器,所以除了即食食品外還能享受到熱食。但是因為飛行時間還是比較短,所以食品種類並不是很多,包括炒米飯、香菇菜心、陳皮牛肉和烤麩等。

2016 年,神舟十一號任務乘組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開展了長達30 多天的飛行。此時航天員已經可以享用到比較完整配套的系列化航天食品,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等多品類達百餘種。對於即將到來的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及載人空間站任務,航天食品品種將更加豐富,航天任務保障的能力將更加完善。

 

03作為「舌尖上的中國」,

我國飛天食譜有多豐盛?

航天飲食的特殊性歸根於他們所處的特殊空間環境。太空環境對於人類健康影響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是失重,也就是微重力環境;第二是輻射;第三是狹小隔離空間,在空間站裡面太空人任務重,空間狹小又遠離地球,這三點會對航天員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為了最大程度的減控健康風險、緩解這些影響,航天員的飲食必須充分考慮到各種任務特點,並嚴格遵照相關規範。目前針對航天員不同的任務階段,食品已經有了分類,嚴格按照不同飛行時段、不同飛行任務配置食品。比如剛剛入軌時期,這一階段是航天員逐漸適應太空環境的過程,流質的粥類等易於消化吸收的食品會更多一點。

而當航天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時,因為需要耗費大量體力和腦力,這個階段的航天食品能量配置會適當增加。

此外,為了避免產生食譜疲勞,增進進食量,提高飛行食譜的接受度,航天員的飛行食譜周期也在不斷延長。所謂食譜周期,指的是食譜多少天不重樣,包括全部主食、副食都不重樣。不重樣的時間越長,即食譜周期越長,對航天食品庫的豐富程度要求越高。神舟十二號的食譜周期將從5 天延長至7 天,對於空間站任務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食譜周期會延長到14 天。

 

李瑩輝:現在已經可以吃到熱乾麵了!

在航天食品的研製過程中,都會多次和航天員進行溝通調研,在了解掌握航天員的飲食偏好後,飛行食譜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設計。而在飛行食譜設計完成後,航天員在地面上會進行一個食譜周期以上的實驗,對每一種航天食品、每一餐次及整個食譜進行打分評價,根據這些打分再進行航天食品的改進和最終確定。

在神舟十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飛船指令長聶海勝是湖北人,他的飛行食譜食品包中就有即食熱乾麵,用飛行器內配置的加熱器加熱一下就可以享用了。而在最近的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十一號)任務中,兩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其中海鵬是山西人,喜歡酸味口感,在他的食譜配置中有即食香醋,不過必需採用專門的包裝,因為在太空失重環境下不能像地面一樣便捷的進食,尤其是液體,所以想吃帶湯的拉麵暫時還得忍一忍了。

還有,在神舟十號任務期間,恰逢端午節,於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了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為大家展示甜糯的太空香粽。將來的載人空間站工程,航天員長期在太空駐留,過春節的時候可以吃上香噴噴的太空水餃,中秋節的時候吃著月餅在太空賞月。

太空餐的調味品以液體或者醬料的形式提供的


05想吃零食了怎麼辦,在太空有「超市」嗎?


李瑩輝:按飛行食譜吃最靠譜!

為了確保航天員健康,最大程度減小健康風險,航天員的每餐的飲食也有明確的要求和一定的限制。簡而言之,飛行食譜精確到了每一餐的配置,從營養均衡的角度看,是一定要吃完而且按照配置吃的。飛行食譜的配置必須要滿足幾個要求——首先要有精準的能量配置,即能量平衡。飛行食譜對於能量配置的精準性要求非常高,能量設計值過高,帶上天去是浪費資源;能量太低則無法滿足航天員的對能量的需求。

第二要營養素平衡,宏量營養素、膳食纖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及飲用水配置要均衡,避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期間發生營養不良。第三是水能比,飛行食譜水供給量的配置是與能量配置息息相關的,食品含水量和航天員直接喝的水量加起來要滿足人體一天的需水量。

 

按照以上原則設計飛行食譜,依據食譜進行航天食品組裝,航天員只需按照食譜食品包的編號吃就可以了。有一點需要重點關注,就是從地面進入太空,在微重力環境下,跟地面不同,人的味覺、嗅覺也隨之變化,所以還會為航天員準備多種調味品,滿足酸、甜、鹹、辣等多種口味需求,航天員可以在進餐時自行添加。這些調味品都是以液體或者醬料的形式提供的,因為在太空如果用粉末的鹽或者胡椒粉調味會很難操作,粉末會四處飄逸,甚至進入儀器設備造成危險。

 

李瑩輝:種紅薯,也是好選擇

現有技術水平決定了目前航天員在太空還無法像地面一樣便利地獲得新鮮果蔬,之前我國航天飛行任務航天員食用的果蔬主要是以罐頭或凍乾果蔬片的形式提供,今後也將從地面攜帶一些便於儲存、運輸的新鮮蔬果,比如蘋果及橙子等。在太空,吃膩了預包裝食品,如果吃上一次新鮮蔬果,航天員會像過節一樣開心。目前,在軌種植果蔬的嘗試已經獲得了一定進展。

根據國際載人航天的經驗,太空種植的果蔬品種有生菜、西紅柿、油菜、甘藍及胡蘿蔔等。但是目前太空種植新鮮果蔬還處於實驗階段,還沒有成規模地種植和採收,遠遠無法滿足航天員的飲食需求。

太空種植和目的有關,從技術儲備來說,植物上天的一個重要核心任務是為將來星際駐留提供可循環再生的水和氧氣,植物蒸騰會產生大量水,滿足水的循環,同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參與到氣體平衡交換中。此外植物本身的可食部分成為供應食物,可以滿足人體對能量和營養的需求。

航天食品組裝,航天員只需按照食譜食品包的編號吃就可以了

如果按照這些考慮,太空種植的蔬果品種首先能夠參與水氣交換的部分要多,效率要高,生長周期要短,其次還要有很好的適口性各種生菜、蘿蔔就是比較好的選擇。同時結合我國食療食養的飲食理念,我們在受控生態體系中,提出並設計了一些藥食同源的植物品種,可謂是一舉多得,高效利用。

 

電影《火星救援》主人公在火星種植土豆(馬鈴薯),是在一個宜居的、受控的腔室內進行的,在植物生長所需的溫度、大氣、壓力、水分、養分及光照等各種條件滿足要求的前提下是可行的。我國在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開展了4 人180 天受控生態生保集成試驗,也種植過馬鈴薯,因為馬鈴薯是塊莖,切成幾塊都能長出來,此外馬鈴薯也比較易於儲存。但馬鈴薯也有缺點,比如它的葉是不可食的,相比之下,葉同樣可食的紅薯也是太空種植中不錯的選擇。

李瑩輝博士:航天員健康有力保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航天醫學實驗領域責任總師,國際宇航科學院生命科學部院士,COSPA 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醫學專家組成員;航天醫學學科責任專家。《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執行主編、REACH雜誌副主編,《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誌》、《空間學報》等學術刊物編委。

 

1996 年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要工作圍繞失重、輻射、狹小空間環境對航天員健康的影響展開機制機理與防護措施研究。在多次載人航天任務中圓滿完成負責的航天員健康保障和航天醫學實驗任務。作為中方首席專家和責任總師主持人類首次模擬載人火星飛行國際合作等多項中俄、中法、中德國際合作研究。

作為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的主要職責是圍繞保障航天員的身心健康開展工作。為了更好地研究解決制約人類長期載人航天飛行的主要醫學問題,李瑩輝正在帶領團隊進行創新性、前瞻性和探索性航天醫學實驗的系統設計和實施,將更多利用太空真實環境,即空間站在軌實驗條件,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航天醫學研究,更好地為航天員健康保駕護航。

康犖

編輯 李清莉(實習)

攝影 盧北峰 

識別二維碼

下載「北京頭條」APP

「讓現在告訴未來」


相關閱讀 & 近期熱點

高級珠寶如何秀出天際——誰的技不如人,淚灑當場?

張鈞甯 做一個有趣且開闊的人丨COVER SHOOT


林源:認出風暴

「 無名之輩」如果有姓名,他也許叫做潘斌龍

異託邦的精神空間丨人間指南

點擊以下封面圖,一鍵下單新刊 

「  2019年1月10日    郭峰 & 郭碧婷 」

相關焦點

  • 視頻 神舟如何對接天宮?航天員飛入的那一刻及幕後
    ▽視頻: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太空牽手」全過程◆ 19日3時,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 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 航天員即將「回家」
    北京時間今天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即將踏上返回之旅
  • 神舟五號實現中國人第一次登上太空,揭秘神舟系列飛船承載的歷史使命...
    神舟五號發射的時候,航天科技集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白明生正在在塔架上指揮操作工作,當時還有一個航天員進艙前裡面狀態準備,回想當時的那一刻確實特別激動,等於是親手把楊利偉送到我們神舟五號飛船裡面。「神舟五號發射21個小時,我們是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大家一晚上都沒有睡覺,都在通過電話聯繫,關注到天上的數據,關注楊利偉的情況。
  • 神舟載著人又上天啦 國產大片《33天遨遊太空》完全劇透在此
    今天早晨7點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後,2天內會和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景海鵬和陳冬兩位航天員將隨飛船飛行3天,隨後進駐天宮二號,在太空飛行30天。已執行過神舟七號、九號兩次飛行任務的景海鵬第三次「出徵」,擔任神舟十一號的指令長,這在中國航天員中尚屬首次,景海鵬以50歲「高齡」上天也創造了中國航天員的紀錄。
  • 神舟十一號安全返回 兩名航天員是這樣「回家「滴!
    在結束33天太空遨遊後,兩名航天員今天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區返回祖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則將繼續在軌運行、開展有關科學實驗,於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號飛船的訪問。18日下午14時07分許,搜救人員發現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14時46分,張又俠宣布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目前,兩位航天員已經出艙,登上了直升機,正在進行重力再適應。
  • 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女航天員萬裡高空撐起「半邊天」
    中國的太空探索又向前邁出了堅實一步!7時49分,執行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2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送上太空!正在印度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第一時間發來賀電。
  • 神舟六號兩名航天員與親人通話掌聲與歌聲穿越天地之間
    通話過程中,兩名航天員在飛船座艙內神態自然輕鬆,一邊通話一邊讓手中的筆飄來飄去。  聶海勝女兒為老爸唱生日快樂歌  在王潔身後醞釀多時的聶捷琳走上前來:「海勝,我是捷琳。今天早上,發射場飄了雪花。我看見你帶著自信、帶著微笑踏上了通往太空的徵程。作為妻子,感到十分的放心,同時又有一點心疼。此時此刻你感覺好嗎?」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於明早發射! 出徵前,兩位航天員說了些啥?
    神舟十一號此次發射主要承擔航天員運送和空間站技術驗證兩大核心任務,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飛行30天,而這也將是我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今天10時30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這也是神舟十一號航天員第一次公開亮相。
  • 今天,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 12 周年
    IT之家9月27日消息 2008年的今天,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進行出艙活動,成功完成出艙任務,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漫步。據IT之家了解,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火箭將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號完成變軌工作,進入高度約343千米的圓型軌道。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
  • 神舟五號發射15周年紀念 非凡的21小時太空之旅!
    來源 | 航天面面觀(ID:Spaceflightfans)今天是2018年10月15日,光陰荏苒,日月如梭。1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一飛沖天,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使這個原本平常的一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值得讓人銘記的日子!
  • 獨家揭秘中國航天員的20年:電視直播背後的生死考驗!
    正是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員們英勇無畏的太空探索,為後續載人航天任務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壞的打算,我們可能回不去了」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要在太空進行長達33天的太空之旅,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中期在軌駐留任務。
  • 神舟十一飛船有三大亮點 「太空之眼」更精準
    【環球網軍事-航空10月18日報導 環球時報赴酒泉特派記者 劉 揚】時隔三年之後,中國航天員再次踏入太空——長徵2F火箭17日成功將神舟十一號飛船送入預定軌道。神舟十一號的飛行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的重要階段,經過了三年的準備,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外形雖然和神舟十號相比沒有大的變化,但在很多關鍵節點都採用了非常先進的技術。
  • 「神舟十一號」 飛船航天員醫療救護保障特點與應對策略
    解放軍306醫院載人航天主著陸場醫療救護隊在總結經驗、分析特點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醫療救護保障應對策略,保證了寒冷及複雜天氣環境下航天員意外傷害救治,圓滿完成了本次醫療保障和救護任務。1 「神舟十一號」任務醫療保障特點1.1 飛行時間延長「神舟十一號」 飛船在軌飛行時間達到了33d,是「神舟十號」的2倍。
  • 航天員必須已婚育,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為何沒生育就上太空?
    中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為何沒有生育就上太空?這個問題反過來的意思應該就是只有生育過孩子的女太空人才能進入太空,但實際上航天員選拔並沒有這方面的硬性指標。劉洋是我國第一位女太空人,在2012年6月16日和戰友景海鵬、劉旺共同執行飛行任務,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生中心順利升空,繞軌飛行13天同時完成了和天宮一號的對接任務,為我國自主的空間站項目做技術驗證。13天的太空飛行,讓劉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員。
  • 揭秘:中國航天員未來的「座駕」有多牛
    今天,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作為未來我國航天員馳騁太空的全新「座駕」,新飛船近可送航天員往返中國空間站,遠可去更遠的深空探險,既能載人又能載物,還可重複使用,將大大提高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能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吊裝現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 【揭秘】神十一航天員在太空第一餐都吃了啥?穿啥衣服咋休息?
    據了解,「神十一」航天員的食譜是5天一個周期。準備的食品比以前的太空任務更加豐富,更符合航天員的飲食需求。譬如在自主飛行段也就是飛船單獨飛行時,航天員會喝一些粥,吃一些清淡的食品,到了天宮二號和神舟飛船組合體階段,航天員開始「正常」生活階段,一日三餐就變得豐富些。根據飛行中的營養標準,組合體階段每名航天員每天需要的熱量「折合」成食物的分量,相當於一到兩公斤。
  • 問·天丨忘不了,神舟飛船歷次發射的精彩瞬間!
    北京時間10月17日7時49分,執行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2名航天員送上太空。這是首次開展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的飛船,它總共在軌飛行了15天,比神舟九號多兩天,進入軌道後,飛船先和天宮一號進行了一次自動對接,又進行了一次航天員參與的手控對接。
  • 明早別睡懶覺,神舟十一號早7點30分發射!2名太空人太空住33天!
    今天上午,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微科普】航天員太空行走時,為什麼要背一個大背包?
    為了幫助航天員出艙行走,科研工作者曾為航天員設計了一款「背包」,這款背包的名稱是M509機動裝置。  M509機動裝置重115.66千克,長105.41釐米、寬68.58釐米,厚38.83釐米。這個背包內裝有高壓氮氣瓶,在背包周圍裝有14個噴嘴,分別指向上下、前後、左右,通過控制器打開噴嘴後,航天員不僅可以進行上下、前後、左右移動,而且還能進行滾翻和旋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