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作者|許雄俊
編輯|譚松
來源|一鳴網
近些年,從國外微軟xCloud、谷歌Stadia、亞馬遜Luna、索尼的PS Now、英偉達Geforece Now再到國內的騰訊START、網易雲遊戲等等平臺,「雲遊戲」這股風潮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席捲全球。
除了遊戲公司,連谷歌、亞馬遜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也開始部署自己的「雲遊戲」策略。
民間也出現了類似於「雲遊戲會取代本地遊戲成為主流」「雲遊戲會洗牌整個遊戲產業」的聲音,那些在遊戲鄙視鏈中鬥得不可開交的「精神股東」又吵開了天,從「硬體配置」到「獨佔遊戲」再到「雲遊戲」,這些人真是喜歡熱鬧呢。
不同於另一塊好歹已經拿出過爆款佳作的領域——VR遊戲,縱觀雅達利時代以來數十年的遊戲史,就可視未來範圍的雲遊戲,這身子可撐不起遊戲的未來。
擺脫平臺限制和硬體機能限制,隨時隨地暢玩3A大作,「雲遊戲」出場自帶的標籤堪稱華麗,簡直就是要推翻現有的遊戲產業模式。大多數遊戲玩家倒也不關心所謂的產業,能花幾塊錢玩到3080才能驅動的3A大作,何樂而不為?
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一直很骨感的。但資本都是逐利的啊,要是「雲遊戲」無利可圖,哪個廠商會這麼好心給你一直運營下去啊?
如何控制成本?
遊戲在雲端伺服器運行,伺服器再將畫面實時傳回到玩家終端的屏幕上。理論上只要伺服器夠強,帶寬夠大,遊戲體驗就和本體遊玩沒什麼兩樣。
但云遊戲平臺需要全程聯網,並且對網絡環境的穩定性有較高要求,便攜性這點就不復存在了,你說5G?信號覆蓋面需要更廣、套餐資費要降下來,真正意義上的無限流量……
網絡不好的情況下,畫面延遲、聲畫不同步等現象均有可能發生,雲遊戲平臺運營商還得在一二線城市周邊鋪設伺服器才能滿足優秀體驗的需求。
就目前的通信傳輸技術而言,無線傳輸還是離網線直連的有線傳輸有較大差距,在網路遊戲這一塊的延遲問題仍然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何況以國內的網絡質量,丟包怕是感人。玩家在網絡這塊的支出可能都快趕上雲遊戲省下來的那筆硬體支出了,何況硬體還是自己的。
技術在發展,遊戲畫面的表現質感也在進步啊,未來只會有更好的畫面表現和更高的硬體要求。
前幾年1080P 60fps就滿足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追求上4K甚至於4K 144fps的畫質了,老黃的光追也給視覺系遊戲帶來眼前一亮的體驗。再過幾年甚至可能會是8K、16K的時代。
而且,遊戲可沒法像視頻那樣緩存,伺服器所需要承受的計算量會是非常龐大的,壓縮和算法(想到聰哥了)對運營平臺和遊戲廠商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隨著遊戲畫面的升級,伺服器的更新迭代成本也是極高的。「雲遊戲」在伺服器方面的燒錢規模和速度就不是二三線遊戲廠商能承受得起的,更別說還要吸引遊戲廠商入駐平臺需要花的開支了。
「雲遊戲」要怎麼讓玩家們掏錢?
雲遊戲的目標群體無非那些不願意買主機或是高配置PC的那部分遊戲玩家,這些本身沒有付費意願的玩家會願意在雲遊戲月費上付出多少也是很大的問題,以雲遊戲部署伺服器所需的成本計算,每個月沒有幾十塊錢是肯定下不來的。
雲遊戲的核心是降低玩家的硬體門檻和額外支出,但是在包月制下,對於絕大多數的輕度玩家,支出是明顯上升的,除非是參照網際網路剛興起時期那樣的燒錢模式。
說白了,雲遊戲就是給玩家提供花錢租伺服器來玩遊戲這樣的一個機會,也有在雲遊戲平臺買斷遊戲的模式,但是以國內的租賃文化,既然這部分玩家連兩千塊錢的遊戲主機也不願意花,怎麼會捨得每個月投入至少幾十元的租賃費?
鑑於數十年來的玩家特性,比起雲遊戲還是有自己的卡帶、光碟或在硬碟裡比較有安全感。有實體卡帶或者是把遊戲下載下來,理論上能玩一輩子,雲遊戲項目五年後還保證能存在嗎,像是谷歌這樣的大公司砍項目也不是第一次了……
如何實現利益分配的平衡?
「雲遊戲」運營平臺的第一方和旗下工作室的遊戲都好說,肯定會上嘛,就跟微軟家的XGP一樣,第一方遊戲,第一時間登錄。但是,第三方遊戲可就難說了。
對於索尼、任天堂這些廠商來說,雲遊戲也只是在自己平臺上各玩各的,打破牆壁放到一個平臺上共享,用腳趾頭想都是不可能的。好好的To C市場不做,做To B市場?
「雲遊戲」的出現正是在挑戰現有的電子遊戲行業的秩序。
目前來看國外雲遊戲廠商都在倡導訂閱模式,由運營平臺統一收取訂閱費用。那麼,跟第三方遊戲廠商合作時,利益如何分配?玩家們在不同遊戲上花的時長不一樣,根據時間分配利益?
也有玩家提出過雲遊戲收費可以按網吧那樣「按時長收費」。
可是,「按時長收費」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平臺上的遊戲開發商將會為了增加玩家的時長瘋狂拉長遊戲流程,就像現在一大堆騙肝騙刷的垃圾網遊一樣,遊戲本身變得毫無體驗,用戶流失嚴重,陷入惡性循環。
甚至可能會遭遇小型「雅達利大崩潰」那樣的糟糕,不同於雅達利那個時代,玩家不至於會對電子遊戲產生絕望感,大不了換個平臺唄,但是運營方和那部分遊戲廠商來說就是災難了。
在運營平臺跟第三方遊戲廠商利益分配的問題上,老任就做錯過。
在「雅達利大崩潰」之後,電子遊戲遭受重創,站在廢墟之中,任天堂重振了當時的電子遊戲產業,一度成為電子遊戲市場的霸主,但是「暴君」山內溥推行的過於苛刻的權利金制度導致了大量第三方遊戲廠商的集體出走,尤其是《最終幻想7》的逃離反過頭來成就了索尼PlayStation的成功。若不是任天堂本社擁有極其強力的第一方遊戲,曾經的遊戲帝國在那一刻崩潰都有可能。
時至今日,任天堂switch平臺上的第三方強力遊戲仍舊少於索尼,山內溥社長是任天堂商業帝國的奠基人,但是的眼光放在整個遊戲業界也是無人能敵了,畢竟沒有山內溥社長,宮本茂、橫井軍平、巖田聰等不世出的奇才可能就埋沒了。
如何處理好跟第三方遊戲廠商之間的利益分配可見其重要性。
「雲遊戲」究竟是未來,還是吸引資本的噱頭?
不過,「雲遊戲」這塊領域畢竟有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國際巨頭都涉足了,說不定也會有讀者稱「人家谷歌、微軟沒有你懂?」
但是,連Theranos、Juicero、Magic Leap這些項目都能從alphabet、阿里這些巨頭手上騙到幾十億融資,還有什麼不可能呢。
當初微軟這樣的巨頭在Xbox One上折戟,哪怕是任天堂都在N64、NGC和WiiU上嘗過失敗的滋味,所以就別天真地以為這些遊戲巨頭不會犯錯了,更別說谷歌、亞馬遜這些在遊戲領域沒什麼建樹的局外人。
資本家不是下面真正做事的人,想拉投資,想對付股東,你必須畫出一個大餅,深不知連自己手下做事的人心裡清楚,這個大餅是多麼的難以消化。
拿什麼來破局?
不同於雅達利時代的混亂局面,現有的遊戲產業模式極為穩定,而「雲遊戲」的出現想打破這一局面的話,終歸還是要用遊戲說話的,馬裡奧這種級別的作品自然不可能,但是也拿個能撐得起新平臺的獨佔遊戲來吧。
等人類社會哪天實現了《攻殼機動隊》裡那樣的義肢和電子腦,雲遊戲就肯定不在話下了。
「雲遊戲」或許能在未來遊戲市場分得一杯羹,但絕不會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