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充滿艱辛,歲月的年輪不停轉動,車轍逶迤、殘花嘆息;人生的旅程瀟灑又夢幻,時常要穿過風雨交加的夜晚,才會迎來新的黎明。每一次坎坷,都會讓自己堅強;每一個挫折,都能促進自己成長。不重結果,欣賞過程,笑對生活,在生命的故事裡讓自己定格成一幅風景。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晚年被貶謫到海南,他在那裡人地生疏、水土不服,生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艱難。但詩人卻毫不氣餒,有一次外出遊玩還很有心得。下面介紹的是蘇軾回不了家,卻釋然一笑,這篇短文充滿哲理,趣味濃厚。
《儋耳夜書》
作者:蘇軾
己卯上元,餘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寢,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
先看這篇短文的白話譯文:己卯年的元宵節,我當時在海南儋耳,有幾位老書生來拜訪,「花好月圓,先生可否出去一遊?」我高興地答應下來、並與之一起出城門,入寺廟、走小巷,穿過漢夷雜居點,看見商鋪雲集,回到住處已經半夜。
僕人早已關門熟睡,一覺醒來又睡去。我放下拐杖大笑,到底是得還是失?有人問我為何發笑,大概是自嘲吧;但也笑韓愈釣不上大魚,打算到更遠的地方去。其實不懂凡是釣者,未必都能釣到大魚。
這篇短文生動有趣,作者饒有興致地在上元節與人共度良宵,絲毫不見羈旅生涯的悲苦,反而好像極其享受這異鄉的生活。此時的蘇軾年逾花甲,妻妾們早已離世,朋友們更是離他萬裡之遙,既沒有追悼亡妻的「塵滿面,鬢如霜」,也不見當初在黃州赤壁時吟誦「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甚至喜歡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蘇轍,也很少收到哥哥的來信。
蘇軾當然沒有在世間消失,他只是看淡了很多,既不想與人爭個面紅耳赤,也不願沾惹很多的是是非非。先生在元宵佳節雖然舉目無親,卻並不寂寞,他穿街走巷、耽於遊樂,還自嘲自樂。「放杖而笑,孰為得失?」真是一語驚動夢中人,正像範仲淹所說,不為物喜、不為己悲。此時的蘇軾早已忘記得失與榮辱,卻喜歡避開世人目光,寄情山水、沉迷詩酒,更願意與市井之人來往。
全文篇幅短小,卻蘊含深厚,尾句最令人深思,「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不同的人立場不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不同。當年的姜太公直鉤釣魚,也是意不在魚,但還是有所求。而蘇軾則大徹大悟,根本就無欲無求,所以他嘲笑韓退之有點太執著,似乎也有那麼一絲迂腐。其實韓愈哪裡有東坡先生那樣豐富的經歷,又豈能看透!
人生在世,若總是患得患失,又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就會失去很多快樂。就像釣魚,它只是一個娛樂方式,有收穫固然很好,但沒有魚兒上鉤,也享受了親近大自然的樂趣,同時也學會了看淡和捨得,收穫了另一種快樂。當我們少一點煩躁、多一點恬淡,心情就會舒暢很多;當我們懂得心盡而歸、不計得失,也就具備了一顆難得的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