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回不了家,卻釋然一笑,這篇短文充滿哲理,趣味濃厚

2021-01-19 品詩賞詞

生活充滿艱辛,歲月的年輪不停轉動,車轍逶迤、殘花嘆息;人生的旅程瀟灑又夢幻,時常要穿過風雨交加的夜晚,才會迎來新的黎明。每一次坎坷,都會讓自己堅強;每一個挫折,都能促進自己成長。不重結果,欣賞過程,笑對生活,在生命的故事裡讓自己定格成一幅風景。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晚年被貶謫到海南,他在那裡人地生疏、水土不服,生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艱難。但詩人卻毫不氣餒,有一次外出遊玩還很有心得。下面介紹的是蘇軾回不了家,卻釋然一笑,這篇短文充滿哲理,趣味濃厚。

《儋耳夜書》

作者:蘇軾

己卯上元,餘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寢,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

先看這篇短文的白話譯文:己卯年的元宵節,我當時在海南儋耳,有幾位老書生來拜訪,「花好月圓,先生可否出去一遊?」我高興地答應下來、並與之一起出城門,入寺廟、走小巷,穿過漢夷雜居點,看見商鋪雲集,回到住處已經半夜。

僕人早已關門熟睡,一覺醒來又睡去。我放下拐杖大笑,到底是得還是失?有人問我為何發笑,大概是自嘲吧;但也笑韓愈釣不上大魚,打算到更遠的地方去。其實不懂凡是釣者,未必都能釣到大魚。

這篇短文生動有趣,作者饒有興致地在上元節與人共度良宵,絲毫不見羈旅生涯的悲苦,反而好像極其享受這異鄉的生活。此時的蘇軾年逾花甲,妻妾們早已離世,朋友們更是離他萬裡之遙,既沒有追悼亡妻的「塵滿面,鬢如霜」,也不見當初在黃州赤壁時吟誦「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甚至喜歡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蘇轍,也很少收到哥哥的來信。

蘇軾當然沒有在世間消失,他只是看淡了很多,既不想與人爭個面紅耳赤,也不願沾惹很多的是是非非。先生在元宵佳節雖然舉目無親,卻並不寂寞,他穿街走巷、耽於遊樂,還自嘲自樂。「放杖而笑,孰為得失?」真是一語驚動夢中人,正像範仲淹所說,不為物喜、不為己悲。此時的蘇軾早已忘記得失與榮辱,卻喜歡避開世人目光,寄情山水、沉迷詩酒,更願意與市井之人來往。

全文篇幅短小,卻蘊含深厚,尾句最令人深思,「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不同的人立場不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不同。當年的姜太公直鉤釣魚,也是意不在魚,但還是有所求。而蘇軾則大徹大悟,根本就無欲無求,所以他嘲笑韓退之有點太執著,似乎也有那麼一絲迂腐。其實韓愈哪裡有東坡先生那樣豐富的經歷,又豈能看透!

人生在世,若總是患得患失,又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就會失去很多快樂。就像釣魚,它只是一個娛樂方式,有收穫固然很好,但沒有魚兒上鉤,也享受了親近大自然的樂趣,同時也學會了看淡和捨得,收穫了另一種快樂。當我們少一點煩躁、多一點恬淡,心情就會舒暢很多;當我們懂得心盡而歸、不計得失,也就具備了一顆難得的平常心。

相關焦點

  • 蘇軾的一篇短文,以淺近的比喻,說明深刻的哲理
    北宋文學家蘇軾也很善於用一些淺顯、生動和貼切的比喻,闡明一些深刻的道理。清人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說:「人所不能比喻者,東坡能比喻。」 比如「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連用三個比喻,把烏雲比為黑墨、雨滴喻為跳珠、湖水喻為藍天,不愧為眉山的大才子。下面介紹蘇軾的一篇短文,以淺近的比喻,說明深刻的哲理。
  • 蘇軾半夜喝醉了酒,一個人跑到江邊靜坐,還寫下一首充滿哲理的詞
    黃州可以說是蘇軾悲痛的開始,在這裡他生活了好幾年,不過儘管生活中陷入了困境,但是他依舊從容地面對生活,還寫下了無數經典的優美名篇,其中最著名的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等,那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不過在這眾多的作品中,我個人還是更偏愛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生動有趣,同時又充滿了哲理。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蘇軾的名氣很大,才華也是無人能及,他不僅詩寫得好,詞更是一絕,另外在書畫方面還有著極高的造詣,入選了唐宋八大家,同時也是北宋最具有創造的大文豪,千百年來人們極為推崇蘇軾。北宋雖然有很多的文人被貶過,可是蘇軾的人生之路走得最為艱辛,貶得最遠,也受到了最為沉痛的打擊,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是與眾不同,以這首《洗兒詩》來說,那就是一首看似很普通,但是充滿了哲理的精品之作,通篇用一種調侃的口吻來描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寫下了對於人生的感悟。
  • 蘇軾的一首五言詩,描寫形象,最後兩句充滿哲理
    蘇軾好奇地問大師,為何這把琴有十三弦?仲殊不答,只吟誦了一首詩:度數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箏是響泉。蘇軾聽完大師的這首詩,百思不得其解。三個月之後,東坡在京城見到了朋友柳子玉收藏的一幅畫,就又想起仲殊的那首詩,還突發靈感。先生於是求得其畫,並作詩其上。
  • 蘇軾離世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道盡人生哲理
    每次看到生命只有一次這句話,都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此生,到現在為止,大大小小的道理,我們聽過的數不勝數,有多少人是不迷茫不困惑的呢?怎樣追求正確的人生價值?什麼樣子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想必,關於人生意義,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透徹。
  • 他曾獲得老舍散文獎,這篇短文娓娓道來,卻寓意深刻
    蘇東坡命運多舛,卻能任運隨緣、處處心安;劉禹錫半生飄蕩,卻依然不改其性格倔強。遭遇打擊就心灰意冷,永遠只是一位失意者;越挫越勇,終將獲得自信和成功。五代的馮道有詩,「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令尹子文三仕,不喜;三已,不慍;範仲淹也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杯清茶,只有經過沸水衝泡,才能散發醇香,一位作家有感於此,創作了一篇美文。
  • 詩詞大會上,蘇軾傷感人生的詩,被康震解說成風趣而哲理的勵志語
    所以說,人生總歸是不確定的,但是,人生不能因為不確定,你就不努力,這是兩碼事。人生當中自有一場詩意,詩意裡面可領悟一段人生。後來,當蘇軾因官職調動而再一次經過河南澠池的時候,就回想到了他與弟弟蘇轍之間的深厚情義。而且那時候他們的母親已經去世,蘇轍和蘇洵留在了京中,蘇軾就由此而觸景傷情,感慨人生裡的聚散離合,世事無常。
  • 北宋文豪用鴻雁比喻作詩,充滿哲理,成語「雪泥鴻爪」出自此詩
    大文豪蘇軾對人生的感悟,有著更深層的理解。在他的《定風波》中一句「一衰煙雨任平生」中,就能看出蘇軾對人生豁達的態度。今天我們要欣賞蘇軾的另一首詩,以鴻雁作比喻,詩的立意新穎,僅首聯就禪意十足,充滿了哲理,讓人感慨無限。《和子由澠池懷舊》 北宋 蘇軾 澠(miǎn)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蘇軾進廟大喊「禿驢何在」,小和尚妙回4字,讓蘇軾羞愧難當
    開門的小和尚覺得很無禮,妙巧回4字:「東坡吃草」!短短四個字,就仿佛給東坡一個巴掌,使他馬上意識到了自己剛剛在小和尚的面前那樣稱呼佛印法師顯得有點不敬,羞愧難當!那麼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四個字有什麼含義呢?
  • 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千古宋詞,雖然僅7個字,卻富有哲理
    蘇軾的文採不光在文採之上,字寫的也好,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並稱書法四大家。蘇軾先生還很懂得吃,真應了那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僅他一人就創建了有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餅等系列美食。「結果,蘇軾還是沒能逃過被政敵打壓的結局,最後窮的連飯都吃不起了。在此條件下,沒有了玉盤珍羞,但是吃上一碗熱乎乎的東坡肉還是很滿足的。蘇軾到了晚年的時候繼續被流放,就當所有人都以為他沒辦法生還的時候,年事已高的蘇軾不僅安然無恙的從海上生還,還帶回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在他人生的最後時刻大放異彩。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詩,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還真是難以理解!
    那麼說起古代的詩歌裡面有一些作品,它看似可能很普通,可是卻又是充滿了詩意,另外哲理也是呼之欲出。特別是宋詩,由於唐朝的詩人觸及到了各種不同的題材,這也使得後人想要超越它,那就必須另闢蹊徑。所以到了宋朝,很多的詩人開始致力於改革,喜歡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還有感悟寫進作品中,這也使得宋詩處處充滿了哲理。
  • 蘇軾很超脫的一篇短文,令人回味無窮,其中14字更顯豁達
    蘇軾熟讀詩書,見識廣博,而且入仕後經歷坎坷,便逐漸地開始接觸莊老佛禪的思想。下面這篇文章就是深受莊子的影響,主張凡事都置之度外,無所希冀、無所追求,與世無爭、隨遇而安。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但是他性格倔強,不願隨波逐流,而被排擠出朝廷。宋神宗熙寧七年,他擔任密州太守,第二年諸事初定,便開始治園圃、潔庭宇,把園圃北面的一個舊臺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蘇轍給這個臺取名叫「超然」,故此蘇軾寫了這篇《超然臺記》。
  • 賈平凹靜觀落葉,這篇散文描寫生動細膩,更充滿哲理
    暮秋時草木凋零,人們悲嘆時光荏苒,令人傷懷;寒冬時枯枝敗葉,卻在腐朽中卻寄寓著新生,也令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一片枯葉,就代表著一次生命歷程;就如人的一生,沉澱了過去,卻依然憧憬著未來。其中有悲有喜、有苦有樂,既有收穫、也有坎坷。人們從幼稚衝動到沉著穩重,處事不驚,最後也如這歸根的落葉,終歸恬淡和安然。
  • 芸芸眾生皆過客,釋然一笑解恩怨
    這個不順眼,那個不如意,最終讓自己意亂心煩。生命沒有貴賤,每個人都是一天天走向終點。不要計較太多,彼此容忍,互相包涵。芸芸眾生皆過客,釋然一笑解恩怨!
  • 和朋友喝酒被友妻棒打,蘇軾氣不過寫詩喊冤,「河東獅吼」出自該詩
    前有李白鬥酒詩百篇,作為李白的頭號粉絲,杜甫自然不甘落後。和朋友喝酒被友妻棒打,蘇軾氣不過寫詩喊冤,網友:活該!打輕了而北宋大詞人蘇軾和酒的關係就更不淺了。畢竟他自己也說過:「使我有名的全是酒,從他作病且忘憂。」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蘇軾賞月時喝酒,於是有了《水調歌頭》,在赤壁遊玩時喝酒,於是有了《赤壁賦》。
  • 蘇軾的一首冷門詞,語言清麗,哲理深邃,最後一句耐人尋味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皆有的詞,詞中便描繪了七裡瀨讓人驚豔的美,給人以詩情畫意的享受。蘇軾用簡練的筆墨便描繪出清澈寧靜、生機盎然的江南水鄉之美。從清晨的寒霜清冷,到白天的清澈見底,再到夜晚的明亮如水晶一般,一天的變化,各有各的美,一天的旅途,讓他領略了美景,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有坎坷、有不幸、也有造化弄人。正是如此蘇軾也領悟到人生無常,江山常在的人生哲理,也讓這首詞有了更高的境界。
  • 蘇軾勸朋友戒色,寫了一首詞,連用三個典故,讀完會心一笑
    蘇軾,就有過這樣的做法。在勸告好友的時候,直接把勸誡詞刻在了石柱上。一點兒面子都不給朋友留下。這似乎跟我們所認識的蘇軾很不一樣。在我們的印象中,蘇軾是豁達樂觀的,正如「一蓑煙雨任平生」。又像林語堂的書中所概括的蘇東坡,樂天派、月下的漫步者、悲天憫人的道德家、心腸慈悲的法官、官場上的堅持己見者、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種種的秉性結合起來,都說不上蘇軾是一位愛挑別人毛病,喜歡規勸他人的人。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蘇軾被朋友妻子趕出門,一氣之下,寫了一首詩,造就了一個成語
    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卻充滿趣味。他的人生雖然官運曲折,但蘇東坡本人卻擁有著豁達寬廣的胸襟,樂觀風趣的處世態度,會在艱苦痛楚之中自我紓解,在逼仄窒息之中尋得一方廣袤淨土。這樣的性格,自然頗對蘇軾胃口。當時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軾對他神交已久,想要拜訪,卻陰差陽錯,兩人錯過,沒有見到,蘇軾只好在清泉寺醉飲一場,抱憾而歸。離開黃州後,蘇軾便寫了這首長詩,以表達自己對吳瑛歸隱生活的嚮往。我們讀這首詩就知道了:「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
  • 蘇轍向哥哥抱怨生活之苦,蘇軾回一首詩安慰,前兩句卻成千古名句
    蘇轍向哥哥抱怨生活之苦,蘇軾回一首詩安慰,前兩句卻成千古名句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到:「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遭遇了無數的挫折和困境,但卻總能我行我素,不悲觀,懂幽默,睡得好,吃得好,玩得好。無論去到哪裡,都總有著一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格局,泰然面對著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