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朋友們上午好,歡迎您收看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您轉播的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今天我們為您帶來的是XX隊和XX隊的比賽..."
我們在昨天終於聽到了這句熟悉的開場白。這標誌著:在中國遭遇了一年抵制的NBA,終於迎來了在國家電視臺的復播。
復播的時機也顯得非常有意思,湖人對熱火的總決賽G5。3-1領先的湖人只要拿下這場比賽,就可以加冕本賽季NBA總冠軍。
國內有大批的湖人擁躉,也有很多喜愛科比以及詹姆斯的球迷。用見證NBA總冠軍誕生的方式,在中國重啟轉播,對於NBA來說有著多重意義。
湖人不給面輸了球,卻給了央視再轉播一場,繼續收割一波市場佔有率的機會。
要知道,復播的第一場比賽,當日同時間段的關注度和市場佔有率,央視5套都高居第一名,也是同時間段內唯一一個市佔率超過10%的頻道。
NBA:難過的2020
1986年,NBA娛樂公司從大洋彼岸向中央電視臺郵寄了一卷錄像帶,這是1985年NBA總決賽湖人對凱爾特人隊第六場比賽的錄像。
這卷錄像帶在央視播出後,立刻掀起了全國範圍內的轟動,中國球迷第一次見識到了如此高水平的籃球賽。
那是中國球迷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NBA的比賽,同時也拉開了NBA這個地球上最藝術化的職業體育進入中國的序幕。
此後,斯特恩作為總裁,多次來到中國推廣NBA。
1994年,中國記者們得到邀請,親臨了總決賽的舞臺。
正是這不懈的努力和交流,加上中國良好的籃球基礎,讓NBA成為目前北美四大聯盟中,全球化最好的賽事。
NBA更成了中國球迷最認可的體育聯盟之一。
整整一年前,因為眾所周知的莫雷事件,擁躉無數的火箭隊從中文主流世界中隱匿。
因為NBA糟糕的公關,引起了中國輿論的反感,作為中國媒體風向標的央視隨即停播了NBA,大量中國企業和藝人與NBA劃清界限。
本賽季,央視基本中斷了有關NBA的一切報導,唯一一次例外是NBA前總裁、將NBA帶到中國的關鍵人物,大衛-斯特恩去世。
擁有NBA國內版權的新媒體轉播方騰訊體育(現在是騰訊視頻)除了屏蔽火箭隊比賽,也明顯降低了比賽轉播的力度。
NBA在國內遭遇史無前例的休克級急凍。
被美國政治裹挾的NBA,在這個命途多舛的賽季遭遇了一系列黑天鵝事件。
科比的猝然離世令NBA世界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導致NBA賽季被迫中斷;弗洛伊德之死,讓聯盟爆發大規模平權運動和罷賽危機。
一系列事件,搞得「維持價值觀先生」蕭華焦頭爛額。
美國收視率比股市跌得狠
和美國其他三大體育聯盟依舊採用主客場賽制不同,複賽的NBA將比賽封閉在奧蘭多的迪士尼園區內,這對於球員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驗。
今年總決賽,熱火和湖人的對決其實看點不少,比如詹姆斯職業生涯首次在總決賽中面對舊主,就是很好的話題。
還有科比。湖人能否為逝去的黑曼巴拿到總冠軍?如果可以,這是告慰湖人史上最佳球員的最動人劇本,用這種方式為動蕩不安的本賽季畫上一個句號,也是可以令人接受的。
不過,在總決賽進行了四場之後,蕭華卻看到了一份令他吃驚的報表。
不是因為別的,因為今年本應該宅在家的粉絲們,沒有如預期的那樣關注籃球。
NBA總決賽的收視率太差了,差到甚至不到過往年份的一半。
NBA總決賽前四場的收視率分別是:G1:741萬、G2:661萬、G3:594萬、G4:754萬。
這是自有統計以來,NBA總決賽收視的歷史最低紀錄。
去年總決賽,猛龍和勇士G1有1338萬觀眾;2019年勇士和騎士G1則有1767萬。
更為誇張的是,在進行了四場總決賽後,NBA本賽季收視率最高的比賽,還是聖誕大戰湖人和快船的洛城德比:876萬。
NBA總裁蕭華的臉拉得比以前更長了:為了維持聯盟的正常運轉,下賽季那些印著BLM和維護黑人權益標語的球衣,或許不會再如現在這般招搖了。
支持稱述自由的價值觀
除了NBA參與社會運動過多讓球迷看不過去以外,比賽時間的改變也確實影響了整個體育賽事受關注的程度。
NBA總決賽創下的歷史新低,其實是美國體育市場收視率大幅下降的必然。
總決賽第四場比賽,已經是自3月11日之後,全美收視率第二高的體育賽事(NFL除外),僅次於肯塔基德比賽馬會(926萬)。
在大量賽事停擺的四、五月份,喬丹紀錄片《最後一舞》都引起過收視狂飆。
所以外界曾普遍預測,球迷們的觀賽欲望會被總決賽全面激發,掀起新一輪收視狂潮。
然而,這並沒有發生。
去年3月11日到10月6日,全美有17場非NFL的體育賽事平均電視觀眾人數超過1000萬。
而今年這段時間內,沒有一場達到這個觀賽人數。
超過750萬人觀看的比賽,去年同時期有30場,今年只有2場。
NBA並不是唯一一個遭遇收視率暴跌的賽事,NHL斯坦利杯決賽(下跌61%)、美國網球公開賽(下跌45%)、肯塔基賽馬會(下跌43%)和美國高爾夫公開賽(下跌42%)都下跌了至少40%。
其他聯盟也出現了相當大的下滑,其中NFL、大學橄欖球和MLB常規賽季分別下降了10%、26%和26%。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首先是撞車。
所有聯盟都選擇在秋天複賽,如果總決賽在傳統的6月舉行,他們的競爭對手只有NHL和MLB的常規賽。
而現在,和他們爭奪的賽事是NFL、MLB季後賽和大學橄欖球。
NBA總決賽G3與NFL傳統的周日夜賽衝突。
媒體顧問布拉德-阿德蓋特分析說:「NBA與NFL、MLB在季後賽中正面交鋒是歷史首次,這種競爭在收視方面會產生消極影響。」
新冠疫情在美國尚無減緩趨勢,民眾仍處於對未來的惶恐不安之中。
在美國大選年,體育節目收視率的下降也與新聞節目收視率的上升相對應。
川普與拜登的電視辯論如火如荼,兩位古稀老人在電視上互相激動地辯論、插話、要求對手閉嘴的話題滾動,比籃球「真人秀」更令人感興趣。
總統和身邊親密美女們集體感染新冠的消息,搶走了一切事件的風頭。
體育比賽在現階段,確實不再是民眾的第一選擇。
為復播,NBA布局已久
在NBA停賽之前,NBA總裁蕭華就表示由於莫雷的言論,讓NBA至少損失了4億美元,未來聯盟的工資帽可能會比預計要低。
為了能儘快挽救中國市場,聯盟高層也是費盡心機。
央視發言人的說法,側面證明了NBA一直在努力向中國示好,希望修復破裂的關係。
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國慶中秋雙節,NBA向廣大中國球迷表達了節日祝福,而這只是持續表達善意的一部分。
今年初以來,NBA在支援中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
與此同時,央視也表示,NBA復播是因為中國球迷對高水平的籃球賽事,有著觀賽的需求。
早在5月,前央視體育中心主任馬國力之子馬曉飛就任了NBA中國CEO,他被認為是真正懂中國市場和公關技巧的人士。
NBA在中國的影響力,遠不單單是一個體育賽事那麼簡單,它同樣是一個風向標。
官方電視臺復播和重新認可的表態,對體育產業,乃至更多行業,都是一劑強心針。
對央視來說,停播是表達態度、立場,讓外界知道我們對此事的不滿。
復播,是因為官方看到了NBA方面的行動,在抗疫和尊重中國文化上做出的努力。
新中國歷來有體育外交的傳統,體育更是對外開放的窗口之一。
在全球化遭到疫情和某些政治領袖嚴重破壞的時刻,中國作為過去30年來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更應該積極維護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和路線,堅定開放包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