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當中央紅軍在遵義地區休整時,蔣介石調動了7個縱隊,148個團、約40萬兵力,企圖將中央紅軍壓迫在長江南岸,進而「合剿而聚殲之」。而中央紅軍只有3.7萬餘人,敵我兵力對比十分懸殊。
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於1935年1月19日開始逐次由遵義地區北上,在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
1月27日,中央紅軍全部推進到赤水河以東地區,此時卻發現,川軍兩個旅已經搶先一步佔領了赤水城,堵住了中央紅軍北上渡江的去路。同時,川軍名將郭勳祺又率川軍兩個旅尾隨攻擊,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察看地形,決定利用青槓坡兩側山谷的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伏擊殲滅尾追的敵人。
1月28日,以紅三、紅五軍團和幹部團為作戰主力,土城戰鬥打響。經過連續幾小時激戰,沒有取得較大戰果。後來從抓獲俘虜的番號中發現,原來情報有誤,敵人不是四個團六千多人,而是六個團一萬多人,而且戰鬥過程中,增援部隊還在不斷湧來。
種種始料未及之處,讓戰局發展對紅軍越來越不利。如果不頂住川軍,後方就是赤水河,中央紅軍將面臨背水作戰的危險。
在這緊要關頭,朱德決心親臨火線指揮,毛澤東連抽三支煙,始終沒有點頭。朱德看出了毛澤東的心思,他把帽子一脫,誠懇地說:不要考慮我個人的安全,只要紅軍勝利,只要遵義會議開出新天地,區區一個朱德又何惜?敵人的槍是打不中朱德的。毛澤東終於點頭同意了。
朱德和劉伯承到達前沿陣地指揮戰鬥,給苦戰中的紅軍指戰員以極大鼓舞,終於把川軍的衝鋒頂了回去。
青槓坡一戰,紅軍傷亡一千多人,這對當時僅剩三萬七千多人的中央紅軍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損失。
當晚,毛澤東召集中央政治局幾個領導人開會,毛澤東果斷提出:原定由赤水北上過長江的計劃,已不可能實現。為了打破敵人的尾擊計劃,紅軍應西渡赤水河迅速向川南轉移,乘機再實行北渡長江計劃。
1月29日凌晨,中革軍委下達了中央紅軍西渡赤水河的命令。這是紅軍長徵路上首次渡過赤水河,也就是一渡赤水,向川滇黔三省邊界的扎西地區前進。
毛澤東總結土城戰鬥失利的教訓時說:
一是敵情沒有摸準,原來以為是4個團,實際上比原來估計的敵情超出一倍多;
二是對川軍的戰鬥力估計不足;
三是紅軍的兵力分散,不應讓紅一軍團北上奪取赤水城。
要吸取這一教訓,今後力戒之。
毛澤東還說:由於及時渡過了赤水河,擺脫了尾追的國民黨軍,改變了被動局面;部隊果斷地變為輕裝,甩掉了包袱,行動更自由了,更能打運動戰、遊擊戰了。
中央紅軍一渡赤水,充分顯示了毛澤東善於從不利的戰局中尋找有利因素,化被動為主動,轉敗為勝的高超指揮藝術。
1935年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個雞鳴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上的幫助者。博古任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當時,有人曾在背後鼓動博古不交權。張聞天夫人劉英回憶說:「博古沒有聽。他說,應該服從集體的決定。」他主動把中央的印章和文件交了出來,順利實現了「博洛交接」。
就在中央紅軍內部解決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同時,蔣介石發現中央紅軍在扎西地區集結,判斷紅軍有北渡長江或西渡金沙江的意向,急命川軍潘文華部、滇軍孫渡部及國民黨中央軍從南北兩個方向進逼扎西,就是要將紅軍壓迫於長江以南,烏江以西、以北地區,聚而殲之。
毛澤東等人分析敵情,認為紅軍自遵義北上後,敵軍主力已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地區,黔北地區的防守兵力比較薄弱,因此,毛澤東大膽提出回師東進、再渡赤水、再佔遵義的主張。
2月10日,中央紅軍各縱隊開始掉頭東進。中央發布《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指出:為了有把握求得勝利,紅軍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詳細解釋了暫時放棄原定北渡長江、向川西北發展計劃的原因。
2月18日至2月21日,中央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等渡口第二次渡過赤水河,回師黔北。這完全出乎敵人的預料。川軍潘文華部三個旅慌忙由扎西地區向東追擊,但已落在中央紅軍後面三至四天的路程。
2月21日,黔軍將領王家烈急忙抽調遵義及其附近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第一縱隊也由黔西、貴陽地區向遵義開進,上官雲相部由重慶進至綦(qí)江松坎一帶,阻止紅軍北上。
根據國民黨軍的變化,中革軍委於2月25日決定,以紅五、紅九軍團在桐梓西北遲滯川軍,集中主力南取婁山關。
「萬峰插天,中通一線」的婁山關為黔北第一險隘,中間是十曲八彎的公路,若婁山關有失,則遵義無險可守,婁山關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2月25日,中革軍委下令進攻婁山關。紅三軍團指戰員在極度飢餓和疲乏中連續作戰,向敵軍陣地發起了衝鋒。敵人抵抗也十分頑強,陣地在敵我之間反覆爭奪多次,時任紅三軍團先鋒第12團政委鍾赤兵右腿負傷後,仍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結果待紅軍勝利奪取婁山關後,鍾赤兵卻面臨著必須截肢的痛苦。
那時候因為沒有醫療條件,也沒有人,也沒有麻藥,後來拿木匠鋸子鋸,流了好多血。用鋸子截肢的時候,必須把腿的皮給擼上來,截完再把皮弄下去縫上。結果人家不知道,給他一截肢,那個皮縮回來了,骨頭露外頭,骨頭露在外頭,後來又感染了,又鋸第二次。反正一共鋸了三次。
婁山關戰鬥後,紅一、紅三軍團乘勝向遵義方向追擊,殲滅和擊潰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三千多人,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徵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遵義勝利捷報傳來,毛澤東隨軍委縱隊經過婁山關,走到大橋,望著黃昏夕照中的婁山關,有感於勝利的喜悅,即興寫下了慷慨激越的詞篇《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崑崙策網」!
(來源:「CCTV國家記憶」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