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界」講壇第一期第一講:「追尋山西最早的人類文化」完整視頻

2021-02-15 考古匯

 「晉界」講壇是山西博物院教育部經過長達8年的教育職能踐行之後推出一項精心打造的品牌教育項目。在5月1日推出了「晉界」講壇第一期第一講:追尋山西最早的人類文化。如果您對當天未能來參加感到遺憾,又或還想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探討,希望以下的講座視頻及講座摘要能給您提供幫助。以下是講座完整視頻,與您分享。

主講人:石金鳴  山西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舊石器時代考古與博物館學。


講座內容摘要:

感謝大家來山西博物院聽講座。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追尋山西最早的人類文化》,我想以更多的互動、更多實踐性的經驗來講,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進一步查看相關資料。

一、黎明前的地質地貌概況

我們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邊太行山,太行山下是平原。山西作為文物大省,大部分人會認為特別古老,也許幾億年前也是一個特別高的高地,其實不然。太行山主體是石灰巖,很常見,鋪馬路做水泥都是用的石灰巖。

但你知道嗎,幾億年前,它是海裡的沉積物,從地質學上講,是一種海相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為什麼這麼細膩純淨?是大氣漂浮物、生物等在海裡慢慢地沉澱下來形成的。這些沉積物裡面也可能會有一些魚類、海生植物等的化石。所以,我們常說滄海桑田,地球和人都在變化。


       在這張《古人類與舊石器文化分期表》裡,僅顯示了更新世。更新世是第四紀裡的時間概念,第三紀與第四紀合起來叫新生代,最早距今6500萬年前。新生代之前是中生代,即爬行動物(恐龍等)與裸子植物的時代。

新生代開始後,地殼運動很頻繁,西藏高原隆起,擋住了印度洋的暖流,引起北方氣候的變化,包括秦嶺的隆起,北方形成乾旱的氣候環境。新生代以後,山西地質地貌的基本框架就基本形成了。


       看山西地形圖上,西邊有呂梁山,東邊有太行山,南邊是中條山等。經過新生代地殼的抬升,呂梁山隆起,接納了西北方向來的粉塵,粉塵慢慢堆積成了黃土,厚的有100米,甚至200米厚。

從圖上可以看到,中間有很大的斷層——汾渭地塹,大斷層一直延伸至陝西。並且,這個斷層中間又有一些橫向的隆起,就把山西中部隔成一個個盆地,像串起來的珍珠一樣,形成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等。

在人類出現以前,這些盆地基本都是浩瀚的湖泊。在人類誕生前夜,山西地區的地貌、水土、植被等非常複雜豐富,這些條件使得山西非常適合人類生存。

人類出現後,也就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是更新世早期。山西著名的湖有大同湖、三門湖、榆社湖等。到了舊石器時代中期,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湖水開始萎縮變小,黃河沿岸,以及上述古湖邊開始堆積黃土。

早期的黃土叫午城黃土,中更新世黃土叫離石黃土。晚期的黃土,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發灰黃色的黃土叫馬蘭黃土。地質學家最早在山西離石研究黃土剖面,成果發表後,命名為離石黃土,代表了更新世中期黃土堆積的標準剖面。

到了更新世晚期,湖泊基本萎縮消亡。整個大地地塹形成河流,北有桑乾河,中有滹(hū)沱河、汾河。這就是早期人類生活時期山西地質地貌的基本情況。這是第一個需要交代的背景知識。

二、相關背景知識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人是怎麼來的,人是怎麼變成現在的人,人是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我們吃的糧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種的,陶器是什麼時候開始製作的?

也就是說,農業是如何起源的?農業涉及到很多方面,陶器的發明、水井的發明、房子定居等的發明。因為農業需要定居,春天需要播種,秋天需要收穫,跟過去舊石器時代遷徙式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不僅僅是考古學家關心的課題,也是公眾關注的一個長盛不衰的研究課題。今天,我不敢講人類起源(現在的科學證據表明人類起源於非洲),只就山西區域的情況做個簡單介紹,與大家共同討論。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上很漫長的一個時代,舊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是狩獵、採集,過著一種漂泊的、不定居的生活,主要的工具就是石器,還兼有木器、動物類的骨骼、角器等。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時段。我的老師賈蘭坡院士說:「如果人類的歷史是24小時,你研究的是從0點一直到晚上12點,也就是說人類歷史的99%都屬於舊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新石器時代到現在,佔了也就1萬多年。

考古學

 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不一樣,歷史學家靠史料來研究歷史,而考古學家研究的更多的是實物資料。考古學對人類留下的任何東西都有濃厚的興趣。

 山西博物院曾經舉辦過一個展覽《發現霸國》。霸國,在史書中並沒有記載,而是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的,它在山西南部,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個諸侯國,考古發現了1000多個墓。

 雖然有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明代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但是書裡記載的歷史還是鳳毛麟角。大部分歷史還埋藏在地下或海洋裡,等著考古學家們去調查、發掘、解讀。這就是我說的「考古學」。

文化

考古學的「文化」與一般理解的「文化」不同,用一句話解釋就是:「文化」是人適應環境的一種產物。「文化」是系統的,有空間、時間的概念。

年代

考古學的年代有絕對年代與相對年代之分。相對年代是指各種遺蹟和遺物在時間上的先後關係,從地層的相對年代理論上講,上面的地層比下面的地層晚;從文化上的相對年代講,唐代比漢代晚。

絕對年代是用現代科學手段測定的絕對數值。比如,三家分晉是哪一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哪一年,這都是非常準確的年代。從考古學上來說,年代有一個誤差範圍。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誤差可能有幾萬年。年代測試有不同的方法,比如碳14。

下面,我們來看幾樣標本。

這是一件鬣狗的頭骨化石,鬣狗是食肉類動物,我們可以看到它有犬齒、門齒、臼齒、裂齒等。犬齒用來捕獲獵物,裂齒用來剪切獵物。那現在人類為什麼沒有犬齒了呢?因為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開始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用雙手可以代替牙齒的一些作用,並且可以用武器捕獲獵物。

考古學家對古人類留下的一切東西都感興趣,無論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無論什麼材質的。他們像偵探一樣,關心的是相關聯的系統。這是一顆馬牙,是馬的左邊的下牙,不是最前邊的,也不是最後邊的,因為這顆牙前後都有跟別的牙接觸留下的痕跡。牙冠這麼短,一看裡面還有坑,這是乳牙。

譬如,我發現這顆小小的馬牙,你發現一個如上面那樣的鬣狗頭骨,並不一定這顆小小的牙齒就不重要。可能研究出來更有價值。或許這個小小的牙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的,萬一是個標準化石呢。

什麼是標準化石呢?比如說,在某個特定的地層裡出土的,是個標準的動物。根據過去的研究成果,我知道它是什麼時代的、什麼空間的,那我就可以知道這個地層是什麼時代的。這個地層裡出土的所有時代的東西就能確定。

那這個小牙是什麼馬的牙?這個小牙是個乳齒,查下解剖學就知道馬換這個牙是多大年齡。它可能換完牙繼續生存,也有可能還沒換完就被殺死了。那死亡的原因呢?被獵人殺死的還是被食肉動物殺死的?

從馬牙裡還可以探尋一些人類的信息,就是人類狩獵的信息。所以,無論是化石,還是石器,考古學關心的是一切對象的系統的、關聯的信息。

三、人工石製品探秘

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如何劃分?舊石器的石器為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利用石器、骨器這些工具。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發明了穿孔,磨製等技術。

     這是舊石器晚期出土于吉縣柿子灘的一件尖狀器,特別尖,兩邊有打擊痕跡,背面是平面。


       這是新石器時代一件有穿孔的石鐮的毛坯,下一步就要磨製了。


      這是件殘破了的石鐮,已經磨好了,但從孔的中間斷掉了,有刃和穿孔。


       

       這又是一件殘破的磨製石器鑿,雙刃,並且刃很厚。

以上看這些主要是為大家介紹什麼是舊石器,什麼是打制石器,什麼是磨製石器。磨製石器時代是新石器時代,新舊石器時代中間有過渡,技術的發明是個重疊過渡的過程。

現在來看大家手裡拿著的舊石器標本,有兩種石料,一種是石英巖,一種是燧石。

石料選擇

原始人要打制石器,首先,要選擇石料,石料必須有一定的硬度與韌度。地質學家根據巖石的軟硬程度不同,將巖石分為10個級度。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往往選擇硬度為6、7度的巖石作為石器的原料,使所作的工具具備必要的硬度。

在野外如何鑑別?用小刀能劃出痕跡來,那肯定低於6度。如果劃不出道,就具備做石器的硬度。除了硬度和韌度,質地、色彩也是原始人選擇石料考慮的要素。

 打制技術

 第二,打制有一定的技術。分直接打擊法與間接打擊法兩種。直接打擊法最常見的有錘擊法、砸擊法、碰砧法。

 間接打擊需要中間物,通過中間物作用於石核,這種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才出現的,這樣打制石器比較好控制,尤其用在細石器的製作上。這種技術出現於距今大約兩萬年前,最多超不過三萬年。

認識修整,第二步加工

第二步,加工。考古學認為,從石核上打下來的石片不叫工具,經過第二步加工後的石片才叫工具。這第二步加工叫修整。大家看這件石器,原來是個石片,我第二步加工後形成刃。石片上留下疤和豁口,疤和豁口是第二步加工後形成的。

加工可分為硬錘加工和軟錘加工。硬錘加工出來的石器邊緣不規整。軟錘加工,就是用木棒或鹿角加工,比較容易控制力度和接觸面,打出來的石器比較規整。

認識石器,功能類型

常見的石器工具有尖狀器、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砍斫器(功能類似斧頭)等,還有雕刻器、矛頭、箭頭、石錐、石球等。另外,並不是所有石器都要求達到6、7度的硬度,石球可以不受巖石硬度的限制。

四、山西早期人類文化的發現

中國舊石器文化最早的發現是在1920年,在甘肅慶陽,由法國傳教士桑志華發現的。山西最早的舊石器文化的發現是在1929年,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和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在山西西部的離石中陽一帶發現4個舊石器地點。

20世紀50年代,在山西相繼發現了丁村遺址、匼河遺址、西侯度遺址。山西從最北面的陽高許家窯,到最南面的西侯度、匼河,最西邊的黃河邊,最東邊的太行山洞穴中,都有舊石器遺址的發現。

山西是中國發現舊石器遺址最多的省份,對舊石器文化的研究也比較深入。如果說,中國華北要建立一個舊石器年表,基本要以山西為主了。大家從表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西侯度、匼河,中期的丁村、許家窯,晚期的峙峪、下川,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的柿子灘,可以看出山西所佔的重要位置。

五、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遺址發現於1959年山西芮城,20世紀60年代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32件石製品。絕對年代為距今180萬年。西侯度處在中條山向黃河傾斜的丘陵地帶,最早的地層在上新世,也就是第三紀、第四紀交界,大概距今300萬年。

西侯度文化層的上面是幾十米厚的紅土,是中更新世的堆積,以砂礫層、粘土層為主。我們知道,水流緩的時候沉積物比較細,水流急的時候沉積物顆粒比較粗。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根據沉積物就可知道這個地點是在河流的哪個部位,河邊、河床還是河漫灘?

西侯度石製品所在的地層,有細沙、粗砂、交錯的沙粘土、礫石,說明西侯度人當時生活的環境是在河邊,雖然西侯度遺址這個地點現在看起來很高。當時西侯度人在河邊生活,丟棄了一些工具。經過水流搬運,石器上也留下了一些痕跡。有一些石器稜角被流水打磨了,但是掩蓋不了上面的人工信息,不能否定它。


       西侯度遺址還出土了動物化石。我院「文明搖籃」展廳中展出了犀牛頭骨(上牙保留,下頜缺失)、牛角、鹿角。那時候,山西的南部有大象、犀牛、羚羊,五花八門的鹿、野豬、水裡有河狸,等等。

古生物學家可以根據動物化石為我們提供好多信息,這些化石可作為判斷其所處時代的證據,還能研究古生物進化。而考古學家更關心的則是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動物是自然死亡,還是人類狩獵的對象。所以,我們在每一件動物化石上都要很認真的觀察,尋找是否有人類作用過的痕跡。


      賈蘭坡(1908-2001),中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另外,有一些石器、化石上發現有火燒的痕跡。首先,是否是火燒痕跡,需要鑑定。如果是火燒痕跡,是自然火燒的,還是人工火燒的?這不太分辨。我們相信,180萬年前的人類生活與火有關,但是他們會不會取火,卻是另外一碼事。

西侯度的石器經過流水衝磨,給考古學家鑑定其是不是石器、是什麼石器帶來了困惑和困難。賈蘭坡院士經研究認為,從打制技術來看,西侯度石器的製作方法有錘擊法、碰砧法、砸擊法;第二,這些工具包括很多類型,有尖狀器、刮削器、砍斫器等。刮削器裡面有直刃、凸刃、凹刃的。在石料選擇上也很老練。

所以,他認為西侯度石器沒問題,是人工的石器。石器埋藏在更新世早期的地層,經過古地層年代測定,距今180萬年。同時,賈蘭坡院士認為,這批石器有這麼多類型和製作技術,不應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人類最早的工具,應該到更古老的地層中去尋找。

賈蘭坡、王建著有《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遺址》一書,堪稱舊石器研究歷史上劃時代的著作。這本書從地質、古生物、動物群、絕對年代、人類使用工具等方面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山西西侯度是中國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六、早期石器是與非的大辯論

在此之前,人們都認為距今70至2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遺址代表了中國最早的舊石器文化,在這裡發現了周口店原始人頭蓋骨、石器、用火遺蹟,非常豐富,主持發掘的裴文中認為周口店是中國乃至亞洲最早的文化。後來,學術界引發兩個辯論:舊石器的石器是不是人工的?舊石器的石器是不是最早的工具?

裴文中認為北京周口店是最早的。賈蘭坡則認為北京猿人使用的石器種類技術很豐富,並非人類最早期所使用的工具。提出此觀點時西侯度尚未發現。二人在學術刊物上展開了激烈的大辯論,很多學者參與其中。

七、人工石製品與自然作用的討論比較


      看這件西侯度大石核,大家可以清楚看到上面的人工痕跡,有一片石片疤(被打下石片後留下的痕跡)。


       這件尖狀器上的三片疤,形成一個尖,用來挖東西還是很有效的。


      西侯度砍斫器(編號2652),毛坯是件大石片,破裂面上有向心的、有弧度的稜,我們由此可以推測出打擊的方向。臺面被第二步加工破壞了,所以我們看不到了。背面為天然面。



      看這件,我認為是西侯度石器裡面人工特徵最明顯的一塊標本。臺面同樣被第二步加工破壞了一部分。但是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破裂面上的放射線、打擊泡,人工特徵很明顯。

背面標了兩個紅點,這是過去搞舊石器考古所做的標記,說明是最珍貴的標本。這件石器用料為紅色石英巖。來看看它第二步加工的痕跡,破裂面向背面打出的邊刃,這是一件刮削器。

所以,賈老說關鍵的是第二步加工,是區分真假石器的標準。第一,選擇石料很重要,水流不會選擇石料;第二,打制石器時,會有人類有意識的設計在其中,會在很多標本中重複出現,用自然力是解釋不通的。

時間很短,只能為大家講這麼多,希望大家對舊石器有一定的認識。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山西博物院社教之家,原文標題:《視頻分享|和石金鳴院長一起追尋山西最早的人類文化》)

相關焦點

  • 【動態】庫倫旗舉辦2020年度第一期庫倫幹部教育講壇
    【動態】庫倫旗舉辦2020年度第一期庫倫幹部教育講壇 2020-04-11 1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公共關係講壇在京舉行 中國公共關係協會會徽設計徵集活動正式...
    該講壇是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主辦的公共關係行業高端品牌活動,是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樹立和展示國家形象,加強國家公共關係形象和話語體系課題的應用與研究,特別打造的系列主題活動。郭衛民會長出席講壇中國公共關係協會會長郭衛民,副會長張小影、季星星、夏吉宣、董關鵬、潘慶中,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大平等領導啟動講壇,活動由鳳凰衛視著名記者胡玲主持。
  • 五一假期,可以雲端「逛」山西博物院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還在想著五一去哪裡嗎?4月29日,山西博物院提前公布了「5·18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活動,山西晚報記者發現,從5月1日開始,公眾就以通過雲端參與到這場博物館的盛宴當中了,讓歷史文化的溫度,滋潤整個小長假。  自1977年以來,每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協會都會舉辦國際博物館日活動,這對國際博物館界來說是一個獨特的時刻。
  • 「藝術之旅」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之旅」雲講壇第三十二期...
    12月26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省演出行業協會承辦的「藝術之旅」雲講壇活動第三十二期圓滿結束!本次「藝術之旅」雲講壇特邀國家一級演員馬嘯老師現場授課。馬嘯老師為我們講解了民族聲樂發聲技巧、演唱過程中與呼吸的配合以及有感情地唱詞的重要性。
  • 山西地質博物館:穿越浩瀚發現山西大美
    、生命的演化與狂奔、人類的誕生。而芮城西侯度遺址記錄了180萬年前點燃的人類第一把聖火、古代對運城鹽湖的開發利用、永濟黃河岸邊出土的黃河大鐵牛、中條山區絳縣西吳壁古冶銅遺址都是山西礦產資源開發歷史的有力佐證。 ▲狗頭金 ▲自然銀 在這座博物館,幾件精品不得不看。
  • 「人文清華」講壇:探索文化創新之路
    這趟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傳承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輩學術報國的精神,重新發現古建築的壯麗和輝煌,以及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基因,為今日中國尋找文化根源,探索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路徑。
  • ——山西省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蹚新路-山西經濟日報...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2020年7月,「文化行三晉 講座走基層——文源講壇基層服務項目」發起了「追尋領袖足跡 感悟使命情懷」主題活動。工作人員及文化志願者深入大同,前往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雲岡石窟、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邀請專家深入講解雲岡石窟的藝術價值、大同黃花的歷史價值與發展路徑、手撕鋼的生產與應用。
  • ...潛江法院「法官大講壇」開課啦! ——第一講《要件審判九步法...
    為提高幹警業務水平,拓寬審判思路,提升審判質效,全面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潛江法院黨組研究決定,每周三晚上舉行「法官大講壇」培訓活動。5月6日晚上6點半,潛江法院員額法官和審判輔助人員按時參加了「法官大講壇」的第一講《要件審判九步法》(上)培訓課程。此次培訓特邀審管辦負責人、一級法官張雲山同志進行輔導授課。
  • 運城——人類最早的故鄉
    世紀曙猿與人類遠祖 1916年,北洋政府實業顧問、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沿黃河兩岸調查礦產資源時,於垣曲縣寨裡村附近土橋溝發現了中國第一塊始新世哺乳動物化石,並於1923年發表《中國北部之新生界》論文,把始新世哺乳類動物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起點。
  • 共克時艱 | 北大博雅講壇100+知名教授講座視頻免費看!
    共克時艱 | 北大博雅講壇100+知名教授講座視頻免費看!現在,我們開放「北大博雅講壇App」數百個精心剪輯的知名教授的講座視頻資源,給所有人免費看!免費看!免費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各大應用市場搜索「北大博雅講壇」,就可以搜索App,下載並登陸即可觀看!
  • 高宇寧做客清華大學「唯真講壇」第二講
    2月27日下午14:00,「唯真講壇」邀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宇副教授、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高宇寧主講「新冠疫情經濟影響與形勢分析」。這一次,荷塘雨課堂湧進了全校師生2300人,能容納300人的騰訊會議直播現場也早早地「齊裝滿員」。
  • 晉地寶藏·第一站|山西博物院:三晉大地的硬核「網紅」(附視頻音頻地圖)
    這裡是「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視頻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 的確,走進「文明搖籃」展覽,你會更加了解古代山西——要知道在180萬年前,在山西的西侯度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十幾萬年前,丁村的古人類,開始在打磨石器;一萬多年前,柿子灘的古人類開始用美麗的蚌殼裝飾自己;當太陽的第一縷陽光透過陶寺觀象臺升起時,那遠在4000餘年前的人類,定是在歡呼雀躍;你還能見證「侯馬盟書」背後「歃血為盟」的激蕩,也能看到「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中的百姓生活和人間煙火……亦或是一件玉組佩
  • 文化建設 | 溮河區法院首期「法官講壇」開講啦
    文化建設 | 溮河區法院首期「法官講壇」開講啦 2020-05-11 0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講壇 ▏《山知道》——世界邊緣藏北無人區的行走
    本期太圖「雲講壇」,邀請山西省作協會員、《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和撰稿人、紀錄片導演、邊緣行走者裴黎光先生,為大家講述《山知道》——世界邊緣藏北無人區的行走。裴黎光,山西稷山人,作家,攝影師,紀錄片導演,邊緣行走者。山西省作協會員,中國民主同盟會盟員,《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和撰稿人,「一直播」網絡平臺「吾同山知道」播主。
  • 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舉辦「小鄒魯文化講壇」第二講
    1月16日,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舉行「小鄒魯文化講壇」第二講。活動邀請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北山四先生四書學通論》專著的作者施新作題為《北山四先生的學術淵源》的講座。數十名婺學學者到會聽講,切磋。「四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闡釋、發揮的著作已經成為中華主流文化的經典,史稱「北山學派」。「四先生」之間的師承關係延綿了二百年之久,學術積累、學術資源極為豐厚,是中國學術發展主鏈上承前啟後的重要環節,其學說為明清之交發展成以經世致用為宗旨的浙東學術打下了基礎。施教授還對如何傳承和保護金華歷史文化提出自己的觀點。
  • 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
    紅網時刻12月15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2月16日(周三)晚19:00,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將邀請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和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會講,主題為「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講述儒學在現當代的處境、儒學現代轉化的體現及其價值等內容。
  • 陝西省舉辦道教「玄門講經」華山講壇
    佛教在線陝西訊 由陝西省道協主辦、省社科院道教研究中心協辦、華山道協承辦的陝西省道教首屆「玄門講經」華山講壇於2010年11月25日在華山隆重舉辦。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在致辭中,任法融首先代表中國道協對講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
  • 市政協講壇第二十講開講
    本報訊(記者楊靜)9月1日,市政協講壇第二十講開講。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生導師、南寧市博物館館長張曉劍應邀作「邕容華桂——古代南寧簡史」專題講座。
  • 2020年「賽先生說」蘇州科學文化講壇在高新區圓滿收官
    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12月9日,由蘇州高新區科學技術協會承辦的第四期「賽先生說」蘇州科學文化講壇在高新區實驗小學珠江路校區舉辦。一線科學家、創新人才等各界精英登臺演講,架設科學與大眾的橋梁,搭建跨界思想碰撞的舞臺。
  • 三月三上巳節逢中國華服日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上線《中國衣裳》
    今年「中國華服日」酷我音樂《百家講壇》推出系列節目《中國衣裳》,讓更多人了解傳統節日、了解傳統服飾。從古至今,人類的生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而衣又被人們習慣性地排在第一位。可以說,中華文化的發展始終與服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源遠流長的服裝文化,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人的審美趣味和聰明智慧,更見證著一個個大時代的政治改革和經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