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場——在特定的海域裡,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利用現代工程技術建成的一種人工漁場。2018年底,莆田秀嶼區南日島海域獲批成為全國第四批也是我省唯一一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投放人工魚礁、投放大型深水抗風浪網箱、升級海上糧倉、大力發展「漁業+」……近年來,秀嶼區大力耕耘「海田」,做活南日海洋牧場文章,一座集循環立體漁業、生態文明漁業、休閒體驗漁業於一體的海上田園牧場正呼之欲出。
人工魚礁 海底「放牧」
南日島東岱海灣景色 (資料圖片)
建設海洋牧場,莆田早已開始布局。
作為莆田第一大島,南日島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風能資源優勢。2012年,莆田提出「打造『十八列島』海洋牧場」的發展目標,同年10月,第一期鋼筋混凝土礁體群人工魚礁開始在南日島小麥嶼及周邊海域投放。
「通俗來講,海洋牧場是將人工魚礁投放到海區而建立的人工漁場。」秀嶼區水技站站長嚴志洪告訴記者,人工魚礁投放後,隨著人工魚礁中水泥的鹼性慢慢被海水腐蝕掉,就會有小型藻類附著生長,從而吸引魚類聚集,同時也會有大量底棲生物和珊瑚附著生長,形成以人工魚礁為框架的獨特生態系統。
「漁民們反映,魚量明顯增加了。」嚴志洪表示,人工魚礁對改善海域生態環境非常有效,十分有利於漁業資源的增殖。據了解,南日島人工魚礁工程含小麥嶼和橫沙嶼兩大片區共七期建設,概算總投資4600萬元,使用海域面積7.24平方公裡,已完成一至六期建設任務。目前正推進七期建設,預計年底完工。
不僅給海底生物安「新家」,近年來,魚礁區還持續開展底播增殖放流工作,放流鮑魚、雙線紫蛤、黑鯛、對蝦等種苗8620.8萬尾,不斷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
為進一步檢測和管理魚礁區,當前,南日海洋牧場正開展水下ROV在線觀測項目。「在水底人工魚礁安裝視頻,通過基站聯網,可測水溫、氧度、水流情況、魚類生存情況等。」嚴志洪表示,監測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實施生態環境修復、資源養護、環境檢測的南日海洋牧場,正朝著信息化、裝備化方向發展,全力打造「智慧牧場」。
4月,在南日東岱灣海域,莆田市首口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組裝下水,這是自去年實施「振鮑2號」項目、引入深遠海鮑魚養殖裝備後的又一深海漁業高質量發展樣本。首批下海的深海抗風浪網箱共2個,每個周長60米、網深8米、養殖水體約2200立方米,可抗12級以上的風浪,其養殖數量比一般的近海漁排增加四五倍。
從「振鮑2號」的自由浮動式、升降式到沉下式網箱,網箱容積越來越大,養殖數量也不斷增加。「深海網箱不懼風疾浪高,從近岸到離岸,這是南日海洋牧場養殖治理向著主動化變化的又一次成功嘗試。」嚴志洪說。
以漁富島 升級「海上糧倉」
南日島浮葉村上浮村村民在養殖區採海蠣。 (錢小燕 攝)
海洋牧場是「海上糧倉」的主戰場,發展海洋經濟,離不開島民以「漁」富島。
1998年,南日島島民楊國珍跟著嶽父在東岱、下葉一帶養殖海帶、紫菜。「那時候,南日島第一批鮑魚苗剛從大連引回來。」如今,楊國珍還在島上養殖藻類,而東岱灣海域不僅成為南日島兩大傳統鮑魚養殖基地之一,更是莆田打造海上田園綜合體的樣板海域。
由振興鄉村集團投資建設的南日島海上田園綜合體是南日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子項目之一,是集生態養殖、海灣整治、漁事體驗、漁業交易、漁業科研、漁業旅遊等於一體的海洋經濟綜合體。
「海田」整治是基礎。針對近海過度養殖而造成的汙染和無序養殖造成高死亡率的狀況,振興鄉村集團計劃投資1億元,建設6500口新型環保塑膠漁排。目前,東岱海灣已投放環保漁排1127口。
集團重資產升級改良漁排、養殖環境,養殖戶則以每年每口400元的租金租用漁排,實現雙贏。當地養殖大戶駱文樹說,海洋垃圾少了,生態養殖讓海上「青山」變成「礦山」。
圍繞「風行海西、鮑打天下」的目標發展,當前,全區養殖鮑魚2200畝、3億多粒,其中淺海網箱養鮑1440畝(3萬口)、淺海鮑藻套養500畝、陸上育苗養殖260畝,年產量8000多噸。南日海域已成為我國鮑魚主產區之一,是全國鄉鎮最大的淺海浮筏式網箱養鮑基地。
此外,集團積極與集美大學、東海研究所、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合作,不斷探索發展鮑藻混養、輪養、間養的養殖模式,進行科學養殖,養殖成活率從原來的50%提高到了70%以上。同時,多品種的混養,使海域單位面積利用率提高,有效地提高了養殖效益。
歷時8個月,近日,由東岱海域新豐水產有限公司培育的2513隻真蛸苗種,達到規模化生產的要求,中間培育試驗取得成功。「此次試驗成功意味著,真蛸生產擺脫傳統只能依靠海捕的局限,將進一步完善莆田水產品結構、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
從海洋牧場到構建生產、科研、加工、展示等全產業鏈條,南日島走出了一條集循環立體漁業、生態文明漁業、休閒體驗漁業於一體的海上生態振興之路。
海陸對接 創新「漁業+」模式
「振鮑2號」養殖平臺落戶南日海域,把現有養殖區域「潛入」到深遠海。(劉金通 攝)
進入休漁期的南日島,水天一線,湛藍如洗。
此時的楊國珍正抓緊時間修補漁具,他說:「人工成本比藻類苗高,休漁期一點不比漁期清閒。」20餘年來,楊國珍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得益於完善的產業鏈,海帶、紫菜、龍鬚菜等藻類養殖收益穩定。
海帶、紫菜上岸後,前期供應市場,後期供應給鮑魚戶做鮑料,龍鬚菜主要用以餵食鮑魚和深加工。「如今,南日島上漁業年產值達30多億元,其中經濟效益最好的就是藻類養殖。」嚴志洪介紹說,以漁業、風電、旅遊多產融合定位發展的南日島上,以匯龍、滙豐企業為代表的、為數不多的水產品加工企業,都在遠離島上的笏石工業園,島上水產品加工的第二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林捷說,南日海洋集團布局三產融合已邁開步伐——投資3.9億元,在南日島東部建設浮葉一級漁港、東岱三級漁港工程。「漁港不僅能規範漁獲交易場所管理,與養殖戶籤訂採購協議,搭建海產質量溯源體系,還能形成海產品初加工產業,形成一座服務漁業生產的漁獲集散中心。」
此外,集團引導當地養殖企業、漁民合作社通過合作共建的模式,建設休閒養殖漁排,積極發展「養殖+觀光」的模式,不斷延伸漁業產業鏈、提高漁業產品附加值。由漁港輻射村落,由項目帶動產業,整合村級資源推動村級多元經濟發展模式。「這就形成了海上田園綜合體的點線面聯結模式。」林捷說。
如今,東岱海灣「漁歌」唱響,通過「海域+企業+海民」等多方合作共贏的模式,聚集了東岱、後葉、港南、浮葉、沙洋等5個村的189戶養殖戶,共同參與1825畝海上田園綜合體建設。同時,養殖戶也共享到養殖設施轉型升級、養殖環境改善、養殖技術創新、多產融合等帶來的增收增效。
海上放「牧歌」,陸上也撒開銷售網。近年來,南日集團先後完成了南日島商城、南日島海洋體驗館建設,利用線上平臺、線下體驗店和品牌館銷售渠道,藉助莆田放心食品供應平臺品牌和國有企業產品品質優勢,實現海產品的品牌增值,通過多產業融合,使海產品從單一產業銷售到享受全產業鏈價值增值福利。目前,集團已開發生產「南日島」品牌系列海產品26個,實現海陸銷售無縫對接。(林愛琳 劉金通)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