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我們正在不知不覺中跨入「長壽時代」,你覺得自己能活多少歲?
如果你現在20歲,那麼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歲以上;
如果你現在40歲,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歲;
如果你現在60歲,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歲或者90歲以上。
註:這是發達國家目前對人均壽命的主流預測,和發展中國家相比大概相差5-10年左右。
1、 什麼是多段式人生?
長壽是人類科技進步、醫學發達等的系統進化成果,是一份時間饋贈的禮物。但是,大膽地猜測一下,要活到90歲,甚至100歲,你養得起自己嗎?你的下一代養得起你們嗎?國家的養老金還發得出來嗎?
而且,隨著人類的壽命延長,工作的年限也會相應拉長。但如果我們仍然按目前的教育體制、就業運轉機制、生活方式繼續下去,不做改變,僅僅拉長工作年限的話,恐怕人生的下半段會活得比較艱難,我們真的要養不起自己了。
所以,按當今的社會態勢來看,國家大概率是要提高社保繳納基數、延長退休年限,或者削減退休金,才有可能繼續維持下去。
以上描述是基於我們社會目前主流的三段式人生來推測的。英國倫敦商學院經濟學家琳達·格拉頓和心理學家安德魯·斯科特在暢銷書《百歲人生》中提到,20世紀的人們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教育期,就業期,退休期。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鼓勵人們規劃多段式人生,如四段式和五段式,它的組合模式是:教育期,(探索期),就業期,職業組合期、退休期。
和三段式相比,多段式人生在漫長的就業期裡,加入了探索期和職業組合期,後者通常也稱之為轉型期。
2、 為什麼要規劃四(五)段式人生?
不管你承不承認,接不接受,現代職場的35歲+歧視現象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遠有國際巨頭科技公司,近有舉國愛戴的民族企業,明裡暗裡都在勸退、回爐45/35年齡界限的員工。武漢江岸區的某個菜市場甚至明文規定女攤販超過45歲、男攤販超過50歲不能入駐。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很多大財閥集團都不再奉行終身工作制,一入企業包退休的美好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35歲之後隨時會面臨失業、下崗、裁員、內退等種種非情願的困境,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很難再找回和之前薪酬相持平的工作,認命的會想辦法找個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勉強維持下去,極端的會從高樓一躍而下,寧願結束生命也不願去面對以後漫漫人生路(如被勸退的程式設計師),所以不要心存幻想還有什麼企業能夠讓你穩定到老了。
有個親戚的姐姐,原來在國企百貨公司擔任會計,公司倒閉後下崗,只能到周邊的小工廠去當財務,但是離家太遠,加班特別嚴重,後來只好到家附近的超市去做促銷員,雖然錢不多,但好歹離家近,能照顧孩子。
另一個在世界500強外企工作了近20年的朋友,今年因疫情被裁了,由於在同一個技術崗位上停滯太久,他已經不太能跟得上網際網路大廠的技術潮流,要找回同樣福利待遇的工作崗位已經幾乎不太可能,所以他不得不痛苦地重新規劃自己後半段的職業之路。
從以上活生生的案例可以看到,如果我們還是按三段式的人生道路繼續走下去,很有可能是越走越窄,有些人甚至到最後無路可走。還不說這個過程中,政府專家們不斷提起要開始逐步實施延遲退休,要如何填補老齡化時代社保金的政策性窟窿等等讓人煩心焦慮的話題。
即使勉強熬到可以領養老金的那天,你也會發現,養老金的數額可能只有你之前薪酬的20%-30%,僅夠你勉強維持生活,難以過上幸福安穩的晚年。
如果你現在剛畢業,是個脆生生的新社畜,但面臨起碼要工作到70歲以後才能退休,50年+的職業生涯,你要如何規劃和開始?
若還是按照三段式人生的套路,你一頭扎進一家不錯的企業,兢兢業業20年之後,到40歲左右,會發現同樣陷入了職業發展瓶頸的困境中。而且展望未來,隨著大部分可替代性較高的工作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所取代,社會對人類的工作技能和標準會要求更高,如果你要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上工作到七八十歲,你可能不得不在這漫長的工作生涯裡不斷重新學習和掌握新技能。
但,你確定要在40歲以後,人生背負各種重擔的時候,再重新考慮學習新知識重新開始規劃職業道路嗎?還是在20歲的時候就好好思考一下,自己要怎麼過好人生這趟長途旅程?
3、怎麼規劃四(五)段式人生?
其實,任何時候開始規劃四(五)段式人生都不會遲,但確實在人生越早的階段開始行動會越好。如《百歲人生》中所提及的人生情景設想,在這裡以2個年齡段的人群為例進行假設。
35+的你:
向上升遷的道路越來狹窄,競爭越來越激烈,風險也越來越大。如果你不希望被擠壓在那狹小的空間內無法呼吸,或者不想等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再被迫去面對,那就現在開始重新規劃四段式人生吧。以你前面積累的工作經歷為基礎,重新組合生產資產、活力資產,打造轉型資產,創建職業組合新階段。
你首先要對自己所在或者感興趣的行業進行重新的深度調研和思考,並對自己重新進行職業定位,如果自己的定位和行業的發展兩相匹配之後,能力差距較大,那就必須要做出很多改變,比如放棄大部分的娛樂和休閒,更多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還有新的思維方式。
通過這樣重新「充電」來提升活力,重新創造生產資產,提前進行職業轉型的開發和組合,將轉型的陣痛拆解到一段可以承受的時間範圍之內。
在這個過程中,你還要關注你的活力資產—健康、家庭和友誼—是否同樣在持續增長,它們是你更快樂更滿足地過好長壽人生的重要基石。
楊麗原來是一個知名公立幼兒園的老師,師範畢業後從一個初級老師一直做到了成熟穩重的級長,但10年的時光讓她清楚地知道後面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了,同時在工作中發現自己比較喜歡觀察幼兒和媽媽的心理,也喜歡和媽媽們交流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於是她在忙碌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外,參加培訓班通過自學考取了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證,並申請在學校的心理輔導教研室兼職做助理,以便獲得實踐經驗,同時積累客戶資源。3年後她考取了二級心理諮詢師證,在合適的時機辭去了幼兒園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她前後共花了5年時間重新打造自己的生產資產,在37歲的時候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職業通道,而且這個職業領域相對自由,可拓展空間比較大,還可一直延續到自己的理想退休年齡。這是一個比較成功的重新規劃職業階段的範例。
20+的你:
剛處在職業生涯的開端,那就必須要用全新的四(五)段式思維來規劃未來超過50+年的職業人生了。因為有足夠長的時間,所以建議在做出職業重大承諾之前,可以先花點時間探索清楚自己的方向和選擇。
現在的大學本科以通識教育為主流,在本科畢業的起點上,無論你是打算繼續考研,自己創業,還是選擇一個平臺先試試工作前景,都可以作為探索期的開始。這個階段的目標是並不在於積累財務資產,而是要廣泛接觸社會,建立不同於大學校園的人脈和網絡,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多涉獵多嘗試不同領域的東西,這個階段的試錯成本應該是人生最低的。
《百歲人生》中列舉的簡的例子比較詳細,也比較有指導性,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認真看看。
四段式和五段式人生規劃不同的地方在於探索期和組合期是否都必須單獨存在,其實這兩個階段也可以結合起來,探索清楚之後,就可以趁機組合自己的職業優勢做好規劃,當然也可以在一段單一但穩定的職業期之後再考慮重新轉型和組合規劃。
職業階段有時需要和人生階段互相結合,同時也要考慮和活力資產之間的相輔相成,才能互相成就互相鞏固,確保有意義有價值的長壽人生。
有句話說,我們聽了很多大道理,但也過不好這一生。
那是因為你缺乏行動力。
如果總是停留在規劃層面,而不去積極地行動和實踐,那你就是在自我欺騙。
認真規劃和實踐你的四(五)段式人生吧,不然得騙自己50年,太漫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