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中小學語文教材對古代詩歌的選錄的篇目越來越多。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楊萬裡的詩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多有選錄。其中《小池》更是選錄最早做多的詩作。這首詩也廣為人們熟知,深受人們喜愛。
最近,卻有的家長認為應該從教材中刪除這首詩,我們來看看為什麼?
楊萬裡其人
在我國古代,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豪放飄逸的李白,沉鬱頓挫的杜甫,豪放曠達的蘇軾,深具愛國主義情懷的陸遊等等。楊萬裡也是這樣的。楊萬裡是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號誠齋。他創作的詩體因此也被稱為「誠齋體」,其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同時具有幽默情趣,而且清新自然。詩歌的描寫對象大多是自然景物。是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南宋四大家之一。其中《小池》就是其代表作。
《小池》其詩
小池是七言絕句,描寫對象是詩人在小池邊看到的自然景象,清新自然,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在這首詩中一切都是那麼小,那麼柔,令人陶醉其中,不想去打擾這美好的自然景物。只願陶醉其中,感受大自然美的氣息。
詩歌四句寫了四個景物,但是又互為聯繫,有機統一。
泉和活水相連,充滿生機,用眼形容泉,說明其小。水流是細,這才符合泉眼的特點。「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如此。
小池旁有樹,樹好像也喜愛這泉眼似的,用樹蔭來愛護小池。
荷也是嫩嫩的,剛剛露出小角,就像嬌羞的女子,遮遮掩掩,欲說還休。小荷配小池,更是絕配。
在這安靜的環境了,有蜻蜓飛來,增添了一絲的活力。動靜結合,讓畫面更具美感。
在這首詩裡,明亮的陽光、深綠的樹蔭、翠綠的小荷、鮮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組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透漏了詩人對此景的熱愛讚美之情。
整首詩用語淺顯易懂,清新質樸,是「誠齋體「詩歌的典型代表。
有家長建議從教材刪除這首詩,為何?
《小池》這首詩能夠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並喜愛大自然,同時讓學生愛上中國古典詩詞。這也是《小池》這首詩屢屢被選進教材的原因。
不過有的家長卻建議刪除《小池》這首詩,是因為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學生現在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接受的信息也非常多元化。這句話容易讓學生想偏,容易向不好的方面引導,給學生造成壞的影響。如果任由其發展思考,那麼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應該是負面的,因此建議刪除這首詩。
當然了,這種想法在當今社會的存在是有一定原因的。但是這種想法強加於古典詩詞的理解上,肯定是被社會風俗帶偏了,是一種杞人憂天的想法。教材上的詩詞是絕對不會存在這種情況的。
我是窩商談教育,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如果您感覺此文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評論,轉發與收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