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長徵八號來了!它身上有未來火箭的影子

2020-12-27 瀟湘晨報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

隨著中國航天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此前我國新一代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

長徵八號應運而生。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該型火箭將有力推動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而且將帶動和牽引我國中低軌衛星的發展,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

除了意義重大,從長徵八號身上還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能將我們對未來火箭的許多夢想一一變為現實。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圍繞新一代運載火箭開展了規劃,逐步形成了小、中、大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型譜發展規劃。

經過數十年預研和工程研製,我國成功研製了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了2.25米、3.35米和5米直徑的通用模塊,為後續新一代運載火箭「模塊化、系列化、組合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長徵八號的研製遵循既定發展思路,充分繼承在役型號的產品和技術,借鑑已有的試驗驗證成果,實現型號快速集成研製。

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宋徵宇介紹,長徵八號是在長徵七號火箭基礎上,與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三子級組合形成的新構型火箭。其採用芯級捆綁2枚助推器構型,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起飛推力約480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

肖耘表示,目前我國具備中低軌道發射能力的主力運載火箭,只能將3噸有效載荷送到太陽同步軌道,而長徵八號將此項能力提升到了4.5噸。這不僅是長徵系列火箭運載能力的提升,對衛星等有效載荷來說,也是平臺的升級換代。

「未來,長徵八號將和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更加優化、合理的能力布局。這將大力提升中國航天進出空間的能力,對推進中低軌道衛星組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肖耘說。

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為重複使用奠定基礎

據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段保成介紹,長徵八號火箭在立項之初就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研製,從能力指標、經濟可靠性等綜合考慮,努力實現火箭研製和市場挖潛「雙成功」。

記者從一院了解到長徵八號的研製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模態分析技術,全箭動特性數據在已有模塊試驗數據及動力學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全箭動力學模型組裝和數值仿真計算獲取。長徵八號的研製探索,為後續大型、重型火箭的模態綜合技術奠定了基礎,有助於大幅縮短其研製周期,降低研製費用。

為了能在商業市場佔據有利陣地,研製團隊在對長徵八號電氣、結構等方面進行低成本設計的同時,還開展了垂直起降研究,對該火箭採用了可回收設計,力求實現可重複使用。

要想實現火箭的重複使用,發動機推力調節是重要技術之一。本次飛行任務中,長徵八號液體發動機實施了節流控制,這是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在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實現工程應用。該技術不僅能大幅提升火箭的總體設計優化能力和任務適應能力,其首次應用也為後續相關技術進行了先期技術驗證,為我國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奠定了基礎。

多項新技術讓火箭更聰明

近年來,我國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已呈常態化,但也偶爾發生飛行故障甚至飛行失利的案例。如果火箭具備故障診斷和自主飛行能力,在發生故障時,自主調整,飛行結果便能大幅改善。

科研人員在長徵八號身上,通過研究分析各種減載穩定控制方法,並採用自抗擾技術進行實時補償控制,提高主動減載的效果,解決了大整流罩帶來的靜不穩定度大的難題。

同時,基於控制效果的噴管極性辨識和控制重構算法,能讓運載火箭更聰明。通過該技術的應用,長徵八號具備了滑行段飛行故障在線辨識能力,能夠在特定故障工況下自主進行姿態控制重構,提升了飛行控制適應性和智能化水平。

針對當前我國運載火箭測試周期長、在發射區佔位時間長的問題,科研團隊積極探索火箭快速發射路徑,為長徵八號設計了「兩平一垂」發射模式,即水平組裝、水平狀態整體運輸、星罩組合體垂直轉場對接。預計在2022年左右,長徵八號將實現「兩平一垂」發射。屆時發射區將不再需要規模龐大、組成複雜的塔架,可減少建設成本。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向太陽同步軌道發射衛星?

對傳統戰略型任務來說,長期穩定性和全球覆蓋能力是衛星軌道應該具備的重要特性,如地球靜止軌道(GEO)、閃電軌道(Molniya)和太陽同步軌道(SSO)等。這些軌道都著眼於衛星長期在軌執行任務。

太陽同步軌道的軌道平面與太陽的夾角保持不變,有利於衛星對地面進行長期觀測。太陽同步軌道可以為一些觀測型任務提供較穩定的太陽入射條件,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在相同的時間和光照條件下觀察雲層和地面目標。因此,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和照相偵察衛星一般都選取太陽同步軌道,以使拍攝的地面目標的圖像最好。

為了保證對地觀測類衛星前後2天可在相同時間、相同光照條件下觀察雲層和地面目標,衛星的軌道平面,要與太陽、地球連線保持固定的夾角。由於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因此太陽、地球連線也一直在轉動,相應衛星軌道平面也要隨之轉動。地球圍繞太陽公轉1年,為使軌道平面保持固定的角度,衛星必須旋轉或進動360度,即軌道平面每天旋轉0.9856度(360度÷365.25天),且軌道面向東方向轉動。

未來5年至10年,太陽同步軌道的較大噸位航天發射任務需求旺盛。

【責任編輯:李沐霖】

【來源:科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長徵八號來了!它身上有未來火箭的影子
    新華社記者 周佳誼攝  王偉童 高崇芮 董佳瑩 錢 航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
  • 長徵八號來了!從它身上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
    長徵八號來了!從它身上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  ◎ 王偉童 高崇芮 董佳瑩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
  • 祝賀丨長徵八號來了!從它身上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
    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該型火箭將有力推動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而且將帶動和牽引我國中低軌衛星的發展,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除了意義重大,從長徵八號身上還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能將我們對未來火箭的許多夢想一一變為現實。
  • 長八首飛意義有多大?專家:從它身上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 這是一型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的新型火箭,它將中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由3噸提升至4.5噸,有效填補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進一步完善了中國運載火箭型譜。
  • 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一窺未來火箭的影子!
    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作為一款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一飛沖天對於中國航天發展有何意義?
  • 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八號、長徵十一號都來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告訴記者,隨著中國航天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此前我國新一代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長徵八號應運而生。肖耘說,長徵八號火箭將有力推動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而且將帶動和牽引我國中低軌衛星的發展,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
  • 長徵八號:你期待的火箭樣子它都有
    22日午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長徵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專訪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作為長徵家族的新成員,長徵八號是怎樣誕生的,能力如何,肩負哪些使命和任務?它的出現,是否意味著火箭回收時代正在到來?首飛前夕,我們前往海南文昌,專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 長徵八號來了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
    隨著中國航天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此前我國新一代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   長徵八號應運而生。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該型火箭將有力推動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而且將帶動和牽引我國中低軌衛星的發展,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長徵八號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
  • 長徵八號即將首飛 未來火箭回收可常態化
    2015年,作為一枚新型的太陽同步軌道火箭,「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進入論證階段。2016年,長徵八號首次亮相展覽會。據介紹,長徵八號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將是一款無毒無汙染的中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3噸—4.5噸。2020年,長徵八號將於年底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實現首飛。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長徵火箭家族迫切需要引入一位「新成員」扛起重任。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應運而生,它能將中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視頻來源:央視新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告訴記者:「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將有力推動中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有望成為中國未來中低軌衛星發射市場主力火箭,為後續衛星網際網路工程、新基建工程、衛星組網工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據介紹,長徵八號火箭是中國首個研製中未開展全箭模態試驗的中大型火箭,採用虛實結合的模態分析技術。
  • 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未來一年應該不少於20次發射
    首飛前夕,我們前往海南文昌,專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問:長徵八號是一款怎樣的火箭?它對完善中國火箭型譜和中國航天發展有何意義,您能為我們簡要介紹一下嗎? 肖耘:長徵八號是一款兩級半構型火箭,2017年5月正式批覆立項。我們用了三年時間,採用借鑑了成熟模塊來進行組合化研製,用於填補我國未來在太陽同步領域4.5噸以上的運載能力。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萬珂 攝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工程於2017年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批覆研製立項並組織實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運載火箭系統。火箭採用芯級捆綁2枚助推器構型,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起飛推力約480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
  • 視頻|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它將補充哪些空白?
    來源:北京日報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剛剛,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釋疑:長徵八號火箭的用武之地在哪?
    長徵八號火箭將我國太陽同步軌道太空飛行器的運載能力由3噸升級至4.5噸。此次發射是長徵八號火箭的首次飛行試驗,屬於試驗性發射任務。未來5年至10年,太陽同步軌道的較大噸位航天發射任務需求旺盛,長徵八號應運而生,它是首款國家立項的面向商業市場的運載火箭,其本身賦有低成本的使命,在電氣、結構等開展低成本設計的同時,通過開展垂直起降研究,實現可重複使用,更是實現低成本的重要途徑,也是商業火箭提升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 長徵火箭,上新了!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權威快報|長徵火箭,上新了!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首飛這是繼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中國航天2020年傳來的又一重要捷報
  • 「長徵」火箭家族上新,長徵八號首飛驗證重複使用先期技術
    目前,全世界真正意義上能夠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只有一款SpaceX的獵鷹9號,未來全球範圍內是否還會誕生新的可重複使用火箭?我國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能否肩負重任?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長徵八號後續也將具備海上垂直回收的能力。2015年12月,SpaceX成功實現了在陸地平臺對獵鷹9號火箭一子級的回收。
  • 航天科技集團成功研製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記
    有了目標「乘客」,便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長徵八號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早在2015年年初,一院總體設計部便在集團公司的指導下,展開了關於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論證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反覆論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2017年5月正式立項,研製團隊頂住壓力、開拓創新,僅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就完成了火箭方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