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打工人」經歷過最艱難的一個冬天。
除了習以為常的996「福報」,和接踵而至的「猝死」新聞,臨近年關,沉寂了許久的「睿智」老闆們也按捺不住寂寞,紛紛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找起了存在感。
比如某知名餐飲品牌的賈老闆,繼「715、白加黑工作法」怒遭網友炮轟後,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話鋒就突然一轉,鼓勵年輕人:
「找工作首選北上廣。」
就在缽叔深深為賈老闆推動中國城市建設的胸懷感慨落淚之時,很快又收到了另一張圖
合著搞了半天,自己家的生意都在北上廣?
結合最近西貝一個饅頭21元、一盤生菜46元的新聞,不難發現,那些動不動打著「過來人」、「長輩」身份來勸誡你的人,心裡想的很可能都是生意。
面對這樣的老資本家,普通「打工人」能做的,除了抵制,恐怕就只剩下罵兩句、吐口痰這樣單純的發洩行為。
遺憾的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日漸發達,這樣的「精神勝利法」似乎也行不通了。
前兩天鬧得沸沸揚揚的「某知名電商品牌辭退匿名發帖員工」的事情,就給所有熱衷在網上吐槽老闆的小夥伴們敲響了警鐘。
打工人說:「我天天熬夜加班,被你壓榨剩餘價值,連匿名上網罵你一頓都不行嗎?你還能有本事把我找出來?」
老闆說:「不行。」
HR說:「我能。」
打工人,卒。
玩笑歸玩笑,一個在社交平臺上匿名發言的人,究竟如何被老闆和HR成功「逮到」的?相信不少小夥伴都和缽叔有著一樣的疑問,為此,缽叔經過多方調查和求證,終於整理出了一系列老闆們常用的破解「匿名」的手段,供各位打工人參考。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
第一種,機緣巧合法。
顧名思義,這一方法類別下,被發現的匿名用戶都是源自一些巧合,亦或是自己主動「自爆」。
包括但不限於:發帖吐槽的行為被老闆/主管/同事目睹,吐槽內容過於精準/狹窄,以及事後某些無意中暴露身份的行為。
比如前一段時間,某位借著QQ匿名痛罵老闆的打工人,因為騷話過多,成功被系統授予「龍王」標識(獎勵給前一天發言最多的人),真實ID也隨之洩露,當場完成自爆。
作為眾多破解匿名手段中,最沒有技術含量的一種,這一方式本來並不值得多說。
但考慮到不少職場小白還對此道不甚了解,甚至還在吐槽「拒接了老闆327通來電」這樣具體的內容,缽叔覺得,在這裡有必要提醒一下大家:
「罵老闆的精華在於』罵』,而不在於』老闆』,工作細節部分越模糊,就越安全。」
第二種,內網鎖定法。
這一種方法就比較陰險了,畢竟,破解匿名需要的是高科技,而找到發帖的「打工人」,只需要一點小小的黑科技就行了。
很多打工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登陸社交媒體匿名吐槽的過程中,除了最終的發帖過程是匿名的,其他的環節,全部都處在公司的嚴格監控之下。
比如前一段時間,網際網路大廠裡傳的沸沸揚揚的「張一鳴怒懟原神群」事件。
不少同在群中,準備吃瓜的字節員工就發現,自己在「飛書」(字節跳動旗下辦公平臺)上截取的圖片都帶有姓名和工號的水印,可謂從源頭杜絕匿名分享。
這時候,不少朋友就會問了,那我把水印打碼/消除再轉發不就行了嗎?
對於這一批同學,缽叔認為你們還是too young。
因為除了ID水印,公司想要找到匿名者的方法還有很多。
一位在網際網路大廠工作的小夥伴就曾告訴缽叔,他們的電腦裡都被強制安裝了監控軟體,能隨時隨地監控調閱員工所瀏覽的網頁,不僅在閒暇時能夠有效杜絕「摸魚」,還方便在輿論危機時快速找到「內鬼」。
而對於那批不用公司電腦發帖的打工人,無線網地址、攝像頭等一系列手段,也足以把你的匿名重新變回「實名」。
畢竟,大夥心裡也都明白,網際網路大廠那些戒備森嚴,又是保安又是門禁還有人臉識別的大樓裡,那麼多攝像頭究竟是為了誰裝的。
第三種,關聯推理法。
第三種方法就比較有技術含量了,包括但不限於藉助發布時間、圖片關鍵信息、帳號發帖歷史、酒店/風景名勝定位等一系列內容,來組合推導出發帖人的位置、身份。
聽起來很玄學,然而具體的可操作空間卻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遠的不說,前兩天微博熱搜上某Y姓女愛豆的粉絲們,就是藉助當事人微博上公開曝露的學校等信息,一路順藤摸瓜得到當事人的姓名、學號等重要個人信息的。
而這些粉絲的操作,比起下面這一起推理來說,還只是小巫見大巫。
三個月前,nixintel 網站上曾經發布過一個限時挑戰,從下面這張發布於10月30日的圖片中推理出拍攝者所在酒店。
整張照片,除了毫無特色的藍天和建築物,唯一提供的有效信息就是頭頂的一道白煙,發布者表示這是一架倫敦飛往香港的航班留下的。
後面的故事就開始走向魔幻了。
先是一位網友藉助FlightRadar網站,鎖定了這一架飛機的航班號和飛行軌跡。
隨後,另一位網友根據飛機的煙跡和航向,確定了照片中具體的東西南北方位,並根據當天的日出/日落情況,框定了這張照片的具體拍攝時間和地理區間。
之後,根據這張照片上高度超過6層的建築,和這一地理區間的特點,他們鎖定了這一塊唯一的城市柏林。
最後,根據這條煙跡在空中傾斜的角度,對比飛機的航線建模,他們確定了拍攝者位於柏林的大致位置,並最終藉助谷歌地圖找到了最終的答案。
當然,並不是每一次照片的推理都需要如此龐大的步驟,大部分時候,老闆們只要根據你拍攝照片中的一點標誌性元素,比如桌上的小黃鴨水杯、鏡頭外的風景角度、工位地毯的花紋,就可以得知你的身份。
比如這一次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軒然大波的救護車照片。
事實上,該電商平臺根本不需要脈脈提供匿名員工信息,只需要對著圖中央那棵姿態奇異的小樹和那輛白色轎車所處的方位,做一個簡單的角度計算,就可以逆向找到拍攝照片的位置,再結合救護車到達的時間,和監控攝像頭的記錄,很容易就可以鎖定拍攝者。
聽起來很殘酷,但事實就是這樣。
過往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穿西裝帶著蝴蝶結的除了資本家,也可能是柯南。
第四種,也是最後一種,技術竊取。
說白了就是利用爬蟲、木馬等黑客技術,直接攻入社交媒體後臺的資料庫,再找出匿名者的個人信息。
當然,因為這種方法的具體操作步驟都寫在《刑法》裡,所以缽叔也不能多講。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旦涉及用戶隱私數據洩露,對於任何一個社交媒體來說,幾乎都是高壓紅線,具體可以參照Facebook。所以,更多情況下,社交媒體都不會主動同別的企業進行這方面的利益交換。
說了這麼多,可能又要有小夥伴發問了:
「既然老闆有這麼多手段找到匿名的我,那我還能如何安全的發洩情緒呢?」
這裡缽叔也可以給出兩個具體的辦法。
一個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實名制的社交媒體平臺(朋友圈、內網)上誇老闆,但不是真誇,而是發揮陰陽怪氣的精髓,專門往公司痛點上誇。
比如公司喜歡996加班,你就誇公司為員工著想,為了讓員工存錢,不給員工任何花錢的時間;
再比如公司喜歡談人生,談理想,就是不喜歡談錢,你就誇公司待遇好,頓頓吃大餅,管飽。
當然,這種話術也是有風險的,碰見個不吃這一套的領導,估計還是職位不保。
這種時候,還是另一個辦法更保險一點。
俗話說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老闆雖然有這麼多手段找到你,但知己知彼,你只要在吐槽中把這些方法統統規避掉,就可以確保匿名的安全了。
結合我之前所說的幾點:
吐槽內容不能太具體,不要用公司的無線網和機器,規避公司的攝像頭,不要配圖或者定位,不要讓同事看到。
我們就可以規劃出一套安全的匿名方式。
只要你下了班,買一張去外地的機票、火車票,用大衣和口罩把自己裹嚴實了,躲到旅館裡,拿著親戚的手機和親戚註冊的匿名帳號,你就可以盡情用4G信號發洩出你的不滿了。
比如:
「今天加班,真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