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欲偷襲鄭國成就霸業,不料大軍反被晉國全殲

2021-01-11 施州阿峰

春秋五霸的老二晉文公去世後,秦穆公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秦穆公決定要挑戰晉國的霸主位置,但是直接和晉國開戰又沒把握獲勝,於是秦穆公就準備把更好對付的鄭國打敗,秦國想要稱霸,為什要對付鄭國?

原來這個鄭國和晉國都是一家人,他們都是一祖宗繁衍下來的,秦國要是趁晉文公死後,晉國無人主持大局的時候,把鄭國給收拾掉,也可以向天下諸侯宣示,秦國是不怕晉國的,現在晉國連自己的兄弟都保護不了,他的霸主位置應該要讓給我秦國來坐了吧。

秦穆公是說做就做,他立即派出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帶領著秦國的精銳部隊向鄭國出發了。

秦軍這邊剛剛出發,晉國的細作就已經探聽到情報了,秦軍進攻鄭國的消息很快就傳回了晉國的朝堂上,晉國的新任君主晉襄公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晉襄公派人把消息傳遞給了鄭國,他自己又帶領著晉國大軍去到了秦軍的必經之路崤山埋伏。

秦國軍隊來到鄭國邊境後,發現鄭國軍隊已經做好了防備的準備,孟明視等人看偷襲已經沒機會了,硬拼的話萬一晉國軍隊前來支援,那秦軍可能不是晉鄭聯軍的對手,於是孟明視就下令撤退。

秦軍在撤退到崤山的時候,被埋伏在這裡的晉國軍隊打了個全軍覆滅,孟明視等人也被活捉了去,後來在晉襄公母親的勸說下,晉襄公才把孟明視等人放了回去。

秦穆公的雄心壯志就被這樣給了當頭一棒,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除了對付西邊的義渠、西戎等少數部落能獲勝外,對諸侯國的戰爭幾乎沒有勝利過。

相關焦點

  • 晉國的一位君主,兩次擊敗秦國,將晉國霸業推向巔峰
    —公元前628年),姬姓晉氏,名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策略,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
  • 最意外的戰爭:秦國偷襲鄭國失敗,順手滅一小國,卻被晉國笑納
    當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去世沒多久,晉國的接班人是晉平公。秦穆公在位三十年了,一直渴望向崤山以東擴張,可是晉國實力強大,鐵塔一般擋在前面。而秦、晉兩國還是姻親,晉文公在世的時候,秦國不敢也不願和晉國撕破臉。當然,此次秦國出兵並非針對晉國,而是計劃穿過晉國和周王室的疆土突襲鄭國,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一舉拿下。之所以選擇鄭國,無非是吃柿子找軟的掐。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秦晉聯合攻打鄭國,最後燭之武拜見了秦穆公,然後說服秦穆公退兵了。燭之武的主要論點就是,秦國打鄭國沒用。不僅僅沒用,還會讓晉國更加強大。這個論點實際上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秦國離鄭國非常的遠,不接壤。就算秦國把鄭國打下來也沒啥特別的價值。
  • 秦穆公一生中的最大錯誤
    秦穆公便撤出了幫助晉國攻打鄭國的援軍。 秦晉關係的不確定,使得晉文公致死都無法有新的動作。 秦穆公三十二年冬天,晉文公去世。 正值此時,鄭國有一個人向秦穆公出賣了鄭國。 這個鄭國人是鄭國城門的守衛。他說,只要他和秦國裡應外合,秦兵一到,他就大開城門,偷襲鄭國就不在話下。
  • 秦穆公:舉賢納才,開疆拓土
    秦國從未放棄像東發展影響力,但晉國又恰巧是個強大的諸侯,像一座大山一樣橫亙在面前,不是說邁就能邁過去的,而且一旦步子邁大了,還容易扯著蛋。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重耳是個記仇的人,在搞定了楚國,衛國和曹國後,公元前630年,新晉霸主晉文公帶著自己的姐夫兼老丈人秦穆公向鄭國興師問罪,把鄭國包圍了起來。罪名也非常簡單粗暴:當年鄭國對晉文公不敬。
  • 死後霸業存續百年,吊打諸侯
    歷盡千辛萬苦,在秦穆公的幫助下,他得以回國即位,開始了他的霸業,這時他六十二歲。楚莊王是「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而晉文公呢?十九年不鳴,一鳴震九州!霸業存百年!曹、衛兩國宣布跟楚國絕交。楚將得臣非常惱怒,就攻擊晉軍。晉軍後退,晉軍軍官問:「為何後退?」晉文公說:「我曾經與楚成王有過約定,如果兩軍交戰,我軍自願後退九十裡。
  • 如果歷史上發生「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吊打秦國?
    其中從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開始,至公元前482年晉定公止,是晉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直稱霸中原。眾所周知,晉文公為「春秋五霸」之一,其他四位是齊桓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通過對經濟、軍事等多領域的改革,加之自然資源豐富,使得齊國實力大增,同時,在遊牧民族襲擾中原之時,適時的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令到齊桓公在諸侯中迅速建立起了威望。
  • 稱霸西戎的秦穆公,因死後177人殉葬為人詬病,蘇軾說了公道話
    但在路上,百裡奚逃跑到了楚國,被楚人抓住成了一個放牛的,秦穆公知道後想盡辦法用五張羊皮將百裡奚買了回來。秦穆公與百裡奚談了三天三夜,確定這就是能輔佐他成就大業的人才,而後來的事實證明,秦穆公的眼光是非常好的,正是百裡奚輔佐秦穆公稱霸西戎。百裡奚原本是虞國大夫,熟知中原文化,他在秦國倡導文明教化,輔佐秦穆公內修國政,外圖霸業,讓秦國真正強大起來。
  • 《燭之武退秦師》: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實?
    說詞中的陽謀事情的經過並不複雜,鄭國被秦穆晉文兩大霸主圍攻,燭之武不顧年邁,借用夜色的掩護綁在繩子上溜到了城外(夜縋而出),見到秦穆公後說了這樣一番話: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 秦穆公獨霸西戎,秦國之國勢獲得重大發展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他胸懷大志,積極進取,試圖超越中原強國,建立霸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廣納賢人能士。他聽說原虞國大夫百裡奚有治國安邦之才,但晉獻公滅虞後,他逃亡到楚國,淪為奴隸。為了讓百裡奚歸秦,秦穆公便派使臣帶五張羊皮到交楚國交換百裡奚。楚王收下五張羊皮,就將百裡奚交給了使臣,使臣將他帶回秦國。
  • 【名人歷史百科】「智」霸春秋的一代不世君主——秦穆公
    賞析: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重回國執政,為報復鄭國與秦國聯合出兵伐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說鄭國與秦國不相連,讓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道主去對付晉國,牽制晉國對秦國有好處。秦穆公認為有道理就立即撤軍。唐劉長卿《別陳留諸官》詩:「戀此東道主,能令西上遲。」亦作「東道」、「東道主人」。
  • 晉國名將先軫取得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勝利,為何最終主動自殺?
    尤其是重耳,離開晉國之後開始了長達十九年之久的流亡生涯,當然,他並非是一個人,身邊還是至少五人之上的一個小團隊,他們都是重耳的追隨者,都希望將來有一日重耳能夠回到晉國成就一番事業。先軫對晉文公分析了晉國必須救援宋國的原因,即「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意思是:一來晉文公在外流亡的時候,宋襄公曾好好接待過晉文公,這恩惠不能不報;二來宋國在晉楚之間選擇了晉國,如果晉國出兵救援了宋國,就會在列國間樹立威信,這對晉國的霸業只有好處。
  • 典故成語說晉國! - 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既然晉國不給秦國五座城池,這次借糧也不能改善兩國的關係,就好像連皮都沒有了毛將在哪裡生長?第二年韓原之戰中,晉國大敗,惠公被俘。這就是後來人們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來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的道理。話說作為「秦晉之好」第一人的秦穆公,也想在中原有所作為,就得先跟東鄰晉國搞好關係,便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
  • 為何晉國的霸業可以持續百年,而齊國、秦國稱霸一代後就衰落?
    到秦穆公之時,他多次平定晉國內亂,並不斷向西北擴張,一度稱霸西戎。然而,秦穆公一生可謂「成也晉國,敗也晉國」。因為平定晉亂,秦穆公得以聞名於東周;卻又因強大晉國的存在,讓秦國東擴進程戛然而止,秦穆公也始終未能奪得中原霸主之位。秦穆公去世後,秦國更是長期未能突破崤函天險,被晉國牢牢封鎖在渭河平原之內!
  • 晉文公三計得天下,打垮了楚成王,氣壞了秦穆公,霸氣
    晉文公即位後重用趙衰、狐偃、先軫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使晉國國力大增。他雖然已經是一個花甲老人,但他想和自己的偶像齊桓公一樣做一個霸主。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就在晉文公意圖稱霸的時候,周王室內亂,晉文公看到了機會。王子帶篡權,周王室內亂齊桓公正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春秋的第一個霸主,晉文公也需要「尊王」,因為只有尊王才能成為名正言順的霸主。
  • 晉國的一位君主:輔佐周平王東遷,奠定晉國霸業!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晉國在春秋時期的強盛,也是多位君主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晉文侯,無疑是晉國崛起道路中的不可忽略的人物。對於晉文侯來說,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為晉國的霸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 嬴任好
    晉惠公忘掉秦國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後面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係修好。秦穆公為了掌控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係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