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如何影響中國?

2021-03-01 廣東共青團

包圍盆地的高山上,

曾經分布著比現在規模更大的冰川。

隨著冰雪逐漸消融,

大量流水沿著山麓向盆地匯聚,

形成眾多河流和湖泊

▼環繞西北地區的高山上發源出眾多河流,紛紛向低洼的盆地匯集。(左右滑動觀看)

流水夾帶著從山區「搜刮」而來的沙礫,

或是製造出廣大的衝洪積平原,

或是在湖泊底部逐漸沉積,

最終在盆地內部,形成了厚達數百米的沉積層

即便是如今的和田河,

一年攜帶的泥沙量也在600萬立方米左右,

這就意味著100萬年中,

河流流域將出現約120米厚的沙層,

相當於40層的高樓

而實際上塔裡木盆地的沉積物,遠比這更加深厚。

這些沉積物,成為了中國沙漠主要的沙源

▼天山腳下形成的衝洪積扇,攝影師@鍾躍

每年8月後,

西伯利亞的空氣逐漸降溫,並向低空下沉,

和南方形成了鮮明的氣壓差異。

於是寒冷而乾燥的氣流大舉南下。

北部的蒙古高原坦蕩如砥,

自北而來的強大氣流便由此趁虛而入,

灌入西北地區的盆地和平原中。

▼ 西北地區冬季風向示意圖。(左右滑動觀看)

冬去春來,光禿禿的地面溫度迅速升高,

形成的低壓抽吸周邊空氣,

又可謂是「就地起風」。

於是在風力強勁的地帶,

滿地基巖裸露在外,成為巖漠

其中不乏形態詭異的巖石。

▼地表起伏、基巖裸露是巖漠獨特的景觀。下圖是內蒙古海森楚魯怪石林中的風蝕蘑菇石。攝影師@徐樹春

在沉積層地帶,

大風從地表呼嘯而過。

捲起較輕較細的沙塵,形成「風沙流」,

可謂是飛沙走石。

▼ G217段的沙塵暴。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沉積層失去了沙塵,

只留下滿地粗糙的石礫,

成為礫漠

由於依然保留著沉積時的灰白色,

也被稱為白戈壁。

▼新疆哈密附近的礫漠。圖片源自@VCG

到了盆地深處,風力逐漸減弱,

又或是遇到地勢阻擋,

沙塵終於落回地面,一切歸於平靜。

如此長年累月,

堆積成了一望無際的沙漠

▼ 庫木塔格沙漠。攝影師@龍柏山人

其中不乏高大巍峨的沙山。

▼必魯圖峰,頂峰高於地面500米,相當於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固定沙丘。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更為細小的沙塵則走得更遠,

最終堆積形成黃土,

是為土漠

▼ 黃土高原,地表受風蝕、水蝕嚴重,形態破碎,多數劣地成為土漠。圖片來源@VCG(請橫屏食用)

而一些乾涸的河湖周邊,

留下了龜裂的黏土,形成泥漠

或是不斷鹽漬化,形成鹽漠

▼泥漠中泥土乾裂成無數多邊形。攝影師@孫太升

不同景觀交織錯落,

共同構成了西北地區浩瀚無垠的荒漠風光。

▼交織出現的不同荒漠景觀。攝影師@陳劍峰

但風的創造力遠不止如此。

它不僅創造了沙漠,

還塑造了形態各異的沙丘

▼不同風向讓沙丘呈現不同的形態。參考Lutgens等人《Essentials of geology》

當風向和沙丘走向垂直時,

連綿的沙丘鏈便誕生了。

如同瀚海中串聯的新月,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沙丘鏈。攝影師@武林

如同密集的波紋,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密集的沙丘鏈。攝影師@王漢冰

如同綿延的山嶺,

▼巴丹吉林沙漠。攝影師@吳瑋(請橫屏食用)

或者如同一個愛你的形狀。

▼庫木塔格沙漠,沙丘凹面就像一顆心。攝影師@趙來清

若兩個風向基本一致

則形成左右均勻的脈絡。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沙壟,如同魚脊。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如果多個方向的風都不甘示弱,

一種特別的沙丘形態便形成了,

宛如一座高聳的金字塔。

▼敦煌鳴沙山是典型的金字塔形沙丘,也被稱為星狀沙丘。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就連沙丘表面,

也被雕琢出行雲流水的紋理。

▼沙坡上優美的沙脊,拍攝於巴丹吉林沙漠。攝影師@武林

最終,

中國西北部獨一無二的溫帶沙漠群形成了。

II

水來了

沙漠,似乎是一個與水截然相反的概念。

以我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為例,

這裡年均降水不超過100mm,

最低記錄只有5mm左右,

但年均蒸發量可以達到驚人的2500-3400mm。

幾乎沒有水的容身之地。

但實際上,

由於中國沙漠特殊的地理位置,

水在這裡別有一番天地

相較於熱帶,

我國的沙漠在冬季時格外寒冷。

水汽在這裡迅速凝結,

常以降雪的形式落到地面,

給沙丘蓋上了厚厚的「棉被」。

▼大雪覆蓋沙丘,如同天地的撞色。攝影師@姜鴻

高原和山川包圍著沙漠,

從其間匯聚而出的河流既是豐富的沙源,

也是不可或缺的水源。

其中最聲勢浩大的黃河,

一口氣串聯起3大沙漠,

奔騰著進入遙遠的渤海。

▼騰格里沙漠沙坡頭旁流經的黃河,此後黃河還將經過烏蘭布和以及庫布齊沙漠。攝影師@石耀臣(請橫屏食用)

而其他大多數河流,

則是永遠見不到海洋的內流河。

由於水量有限,

加上劇烈的蒸發和滲透,

離開山區後往往消失在沙漠之中。

▼從崑崙山發源的克裡雅河一路向北,最終將消失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攝影師@文興華

一些「倖免於難」的河流,

則在尾端形成內陸湖泊

如同點綴在項鍊末端的珍珠。

▼ 居延海是黑河(下遊稱額濟納河)的末端,詩人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描述的就是居延海附近。攝影師@盧文

而滲入疏鬆地層的水分,

則成功地躲避了地表的乾燥酷熱,

形成地下水

這些水在地表之下不斷匯集,

等待著有一天重見天日。

▼我國沙漠裡的水從哪裡來?(左右滑動觀看)

最蜚聲中外的,

莫過於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群。

這裡分布著100多個沙漠湖泊,

在沙山之間星羅棋布。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清晰可見,其中多數位於沙漠東南側,最大面積不超過2平方千米。圖片源自@Google Earth

一些湖泊有幸得到充足的地下水補給,

湖水適於飲用,是生命絕佳的水源。

▼巴丹湖,巴丹吉林沙漠中為數不多的淡水湖之一。圖片來源@VCG

而其他大多數湖泊,

則是蒸發劇烈、鹽分積累的鹹水湖。

因為獨特的微生物或礦物質作用,

呈現出各異的色彩。

▼巴丹吉林沙漠中呈現粉色的湖泊。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然而即便是鹹水湖中,

依然不乏汩汩清泉從地下湧出,

令人嘆為觀止。

▼巴丹吉林廟是沙漠中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始建於260餘年前;旁邊的廟海子是鹹水湖,但其中卻有一口淡水泉眼。攝影師@施維天

科學家曾估算,

我國沙漠地區的地下水儲量高達1300億噸,

甚至超過了青海湖的蓄水量,

是名副其實的「地下海」

水塑造了不一樣的沙漠景觀,

更重要的是,為沙漠帶來了生命,

也為人類帶來了機遇。

III

機遇

春天,沙漠中冰雪消融,

形成了可觀的水源。

短短1個多月,

一些植物就可以完成發芽到凋零的全過程,

被稱為「短命植物」。

▼短命植物的平均生長周期僅有75天,下圖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的一種短命植物--獨尾草。圖片來源@VCG

或者為了探求深埋地下的水源,

發展出龐大的根系。

▼ 駱駝刺的水平根系可以達到20餘米,圖中的鳥為漠䳭(jí)。攝影師@張爭鳴

又或者為了保留好不容易得到的水分,

乾脆連葉子也捨棄了。

▼剛發芽的梭梭,梭梭沒有葉片,僅用綠枝進行光合作用。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即便是那些鹽分較高的土地,

也能生長高大茂盛的林木。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胡楊;胡楊是泌鹽植物,能將轉化不了的鹽分排出體外,形成「胡楊淚」。攝影師@王漢冰

植物的枝葉能有效降低地表風速,

根系則牢牢固結流動的沙礫。

於是當沙丘有10%以上被植被覆蓋,

風便再難以使其肆意流動,

形成了固定、半固定的沙丘。

▼植被佔據沙丘。攝影師@張爭鳴

而那些水源充沛的地區,

更形成了鬱鬱蔥蔥的景觀,

分布在山麓邊,

▼鄯善縣坐落在天山山脈南麓,夾在山和沙漠之間。攝影師@都文明

河道旁,

▼ 塔裡木河沿岸的綠洲。攝影師@趙來清

湖泊或地下水豐沛的地區間,

▼敦煌月牙泉,由於地下水的補給,一直未乾涸。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綠洲」

綠洲土層深厚、水源充足,

同時又日照充分、溫差明顯,

格外適宜農作物生長,

對於人類來說,發展生產再合適不過了。

蔥鬱的小麥,

▼塔裡木河流域的綠洲田野。攝影師@趙來清

雪白的棉花,

▼新疆和碩縣的棉花豐收,攝影師@王威

繽紛的瓜果,

▼葡萄如今已經成為新疆遠近聞名的特產。攝影師@賴宇寧

都是綠洲給人類的饋贈。

即便在今日的新疆,

佔地不到10%的綠洲,

依然是這裡主要的經濟來源地。

而在古代,

綠洲不僅是人們安居樂業的樂土,

更是長途旅行者最珍貴的補給站

憑藉著鑲嵌在沿途的綠洲,

古人終於得以往來於死亡沙漠之間,

一條串聯東西的走廊最終應運而生,

史稱「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如同被綠洲串起來的一條路,著名的「西域36國」即為沿途36個綠洲國家,下圖中標註了其中一部分。(請橫屏食用)

當時的絲綢之路沿線,

可謂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區域,

中國文化因絲綢之路變得更加多元。

▼敦煌莫高窟。圖片源自@VCG

商業貿易在這裡繁榮,

大蒜、胡椒、香菜,

西瓜、葡萄、石榴,

相繼從這裡進入內地,

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味蕾,

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造紙、印刷、桑蠶等技術則從中國遠傳西域。

▼寧夏的西瓜田。攝影師@曾國福

絲綢之路對東西發展的貢獻,

一時間可謂無與倫比。

但倘若沒有綠洲,

這一切都將消失在漫漫黃沙之中。

在綠洲帶來的機遇下,

人類文明欣欣向榮,

背後也隱藏了危機。

IV

災難

到了唐代,

西北地區依然是廣袤的糧倉。

公元749年,

唐王朝從隴西收購的糧食超過了全國的30%,

正可謂「天下稱富庶者莫如隴右」

——《資治通鑑》

但和數百年前相比,

一些文明卻消失了,

比如盛極一時的樓蘭,

又如神秘莫測的精絕。

精絕是一個僅有3360人的小城,

但卻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

▼精絕古城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之中,曾是尼雅河旁的一片綠洲。

依靠尼雅河的水源,

精絕人種植小麥、培育瓜果、釀造美酒,

打造了一片富饒祥和的世外桃源,

時至今日,這番景象依然令人神往。

▼尼雅遺址出土的上等蜀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個漢字清晰可見。攝影師@劉玉生

大約晉代後,

精絕便在茫茫大漠中銷聲匿跡了。

是因為戰火還是缺水?

也許真相永遠無人知曉。

但不可否認的是,

漢代時可以流洩120千米的尼雅河,

如今長度已縮短了一半

早已無力為昔日的綠洲續命。

曾經的古城繁華不再,

田地乾裂、果園荒蕪、樹木枯萎、房屋傾頹,

最終被黃沙掩埋。

直到1500多年後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稱為「尼雅遺址」

▼尼雅建築遺址,立柱之多可見建築規模的龐大。攝影師@劉玉生

到了清朝,

為了恢復宋元明時期衰敗的河西經濟,

在河西區域大量移民屯墾,

人口突升至明末時的8倍,

灌溉面積達到了此前歷史的最高水平。

新中國成立後,

中國人再度向西北的荒原進軍。

那個年代,在粗放的發展模式下,

水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20世紀60年代,

由於塔裡木河的上遊來水大量減少,

下遊的羅布泊徹底乾涸了。

▼乾涸的羅布泊。攝影師@李學亮

而地處甘肅武威北部的民勤縣,

由於祁連山冰川退縮、森林減少,

令河流的流量顯著降低,

人們不得不修建水庫、開採地下水。

▼民勤紅崖山水庫。

然而這些措施收效甚微。

水庫蓄水導致下遊河湖乾涸,

地下水位也隨之降低,

更加劇了林地、耕地、草場的沙化。

過去「水草豐美,湖澤廣布」的景象已不復存在,

肆虐的沙塵暴遮天蔽日,

人們似乎看不到這座綠洲城市的未來。

▼在民勤縣中渠鄉,由於環境惡化,1995-2000年間當地人口流失了近一半。其東邊250餘千米的銀川也常遭受沙塵暴影響,下圖為銀川。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不難想像,如若人們再不做出點積極改變,

這裡終將走向和精絕古城一樣的結局。

而失去了民勤綠洲,

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將連成一片,

形成中國第二大沙漠

▼民勤縣夾在兩大沙漠之間,如同一片綠洲孤島。

民勤也並非特例,

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

綠洲變為沙化土地的情況屢見不鮮。

農田退化,糧食減產,

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煮一鍋」。

草場萎縮,林地消失,

▼20世紀50-80年代,隨著塔裡木河水量下降,河流下遊的胡楊面積減少了70%。攝影師@張爭鳴

列車停運,機場關閉,

▼2006年,烏魯木齊-北京的T70列車遭遇沙塵暴,一側車窗基本全被沙石擊碎,列車晚點32小時。下圖為黃沙中行進的列車,僅作示意。攝影師@張一飛

造成的影響甚至波及遙遠的華北平原。

▼北京的沙塵天氣;曾經北京受沙塵暴影響之嚴重,一度被戲稱為「西北起沙暴,北京下泥雨」。圖片來源@VCG

20世紀末期,包括沙漠和戈壁在內,

我國沙化土地已達到174萬平方千米,

並且仍以每年340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張。

一場「抗爭」勢在必行。

V

抗爭

20世紀50年代,

新中國的沙漠科學研究體系終於起步。

1954年,

寧夏沙坡頭建立了第一個風沙觀測站

中國人終於開始系統地認識沙漠、了解沙漠。

▼剛建立的觀測站,現名為沙坡頭沙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圖片來源@研究站官網

4年後,包蘭鐵路通車,

這是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

也是第一條開展風沙防治工程的鐵路。

▼穿越騰格里沙漠的包蘭鐵路,如今沿線已有成熟的防護林帶。攝影師@劉偉釤

隨後的1977年,

中國派遣代表參與了「聯合國沙漠化會議」,

沙漠化防治一時間成了沙漠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

(1994年的《聯合國防止沙漠化公約中》,「沙漠化」被改譯為「荒漠化」,其範疇包含了礫質化、鹽漬化、石漠化等多種地表景觀變化)

而經過近60年的研究和發展,

人們逐漸轉變觀念,

開始關注人、水、沙之間微妙的平衡,

現如今,治沙方法也愈加理性和科學。

在水源稀缺的區域,

人們用當地廉價易得的麥草設置方格,

用以降低地表風速,固定流沙。

▼庫布齊沙漠中的草方格固沙。攝影師@曾國福

當水源足夠供養植被,

則根據灌溉條件選擇性地栽種植物,

既能防風固沙,

還能改善土壤條件。

▼庫布齊沙漠中剛種植不久的防護林。攝影師@西安-鐵牛

人們也更加小心翼翼,

不斷嘗試新的灌溉方式,

節約珍貴的水源。

▼內蒙古包頭附近的灌溉耕地。圖片源自@Google Earth

21世紀後,

我國沙化土地持續減少,

2009-2014年間效果尤為顯著,

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1980平方千米

在新疆現有的沙漠綠洲中,

有一半由人工改造而來。

更令人欣慰的是,

一些已經乾涸的湖泊,

再次恢復了生機。

▼居延海,由於黑河流域30座水庫的修建,已與1992年乾涸;2003年河水重新流入湖盆。攝影師@方力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

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

止沙生綠。

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

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四億噸。

▼地處防沙治沙第一線的陝西省榆林市,60多年來持續開展大規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運動,將全市林木保存面積、林木覆蓋率分別由建國初的60萬畝和0.9%提高到現在的2157萬畝和33%,陝西的綠色版圖因此向北推進了400餘公裡。

 

曾經岌岌可危的民勤縣,

也逐漸重現綠洲城市原本的模樣。

時至今日,

中國人依然沒有停止對沙漠的探索。

人們獲取電力,

▼寧夏中衛的光伏發電廠,位於騰格里沙漠邊緣。攝影師@王訓斌

開採能源,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油田。攝影師@文興華(請橫屏食用)

修建超級工程,

▼內蒙古額濟納旗臨策鐵路上蜿蜒的防沙明洞。攝影師@王璐

中國人與沙漠的新故事正在展開。

如今的沙漠中,

風聲依舊,黃沙依舊。

這裡曾經誕生文明

也曾經吞噬文明

作為後人,

我們似乎還能模糊地想像出水草豐美的古國,

或是往來如織的古道。

而作為前人,

我們更期待能夠描繪未來的模樣,

一切只是取決於我們怎麼做而已。

這也許就是沙漠給予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攝影師@武林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大的沙漠,如何成為四大文明交匯處?
    「流動沙漠「是指在定向風的作用下,沙漠的移動趨勢傾向於風向的方向,不斷遷移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主要受西北風向影響,近1000年來,整個沙漠向東南或偏東方向伸延了約100千米。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流動沙丘的面積佔82%,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面積僅佔18%。地貌以裸露的巨大沙丘為主,其中高50米以上的沙丘佔流動沙丘的80%。沙丘最高可達300米,形態各異。▲ 塔克拉瑪幹沙漠沙丘形態各異。圖/圖蟲·創意無論沙丘的形狀如何,都和風有直接的關係。
  • 如果塔克拉瑪幹沙漠變成草原的話,對中國的氣候有什麼影響?
    如果塔克拉瑪幹沙漠能夠變成沙漠的話,那麼它對中國的氣候有什麼影響呢?塔克拉瑪幹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位於我國的新疆腹地,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裡。如果塔克拉瑪幹沙漠真的能夠變成草原的話,那麼新疆地區的人口容量將大大地增加,整個新疆也會變得更加宜居。
  • 沙漠蝗蟲對農產品市場影響評估
    成熟的蝗蟲喜歡溫暖乾燥,中國自古就有「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只是中國蝗蟲品種不同,蝗災發生時多為」飛蝗「。
  • 沙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深入分析給你答案
    眾所周知,地球上70%是海洋,其餘部分才是陸地,而在陸地上還有一大部分是沙漠。在我們的印象裡,沙漠就是一片黃沙,並且乾旱少雨,更是很少可以看到生命的跡象。那麼,沙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難道是因為人類的耕地造成的呢?當然,有一些沙漠是有人類的原因。
  • 中國第一大沙漠,曾經是水鄉?
    ▲ 塔裡木盆地深處亞洲大陸中部,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因為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這裡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攝影 / 茹遂初-風物君語-中國最大的沙漠,才不是「死亡之海」!沙漠,從來都是荒蕪和暴烈的象徵,生命幾乎在這裡絕跡。
  • 中國第二大沙漠,為何是片「綠」沙漠?
    天山以南的塔裡木盆地,孕育出中國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而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其南部就被我們今天的主角——中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所覆蓋著。▲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位置。圖/《多彩中國》準噶爾盆地,雖然四周被高山環抱,但由於西側的山地有多處缺口,溼潤的西風氣流和北冰洋氣團得以長驅直入,為這裡帶來了絲絲水汽。
  • 海南島西部的「熱帶沙漠」是如何形成的?
    昌化江入海口 2013年中國國家地理網的文章《探尋海南的沙漠和草原》:多雨溼熱是海南留給我們的傳統印象。東部地區年降水量可達2400毫米以上,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記載:五指山東南迎風坡年降水量最高可達5500毫米,是世界同緯度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海南島中部地區年降水量也可達到2200毫米。而西部的東方、昌江等地,年降水量只有1000毫米甚至更少。
  • 如何找到沙漠神殿?沙漠神殿裡面有什麼寶物?
    今天要跟大家討論的是:我的世界中沙漠神殿如何找到,沙漠神殿裡面會有什麼寶物。玩過我的世界的都知道,生存最有意思的不僅僅是躲避怪物的攻擊,最最有意思的就是去尋找寶藏,而沙漠神殿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之一。1:沙漠神殿如何尋找?
  • 如何建設沙漠圖書館
    如何建立我的世界手遊沙漠圖書館?我給大家帶來這個特殊形狀的火柴盒課程,在沙漠中中建立一個庫!接下來,我給大家帶來我的世界手遊沙漠圖書館建設策略,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我的世界手遊沙漠圖書館首先,用橡木和雲杉木板鋪地板。用砂巖做8根高7的柱子。每根柱子的上方和下方都有兩道砂巖堤壩。用藍冰替換一些砂巖。柱子由橡木臺階連接起來。
  • 如果所有的沙漠都變成綠洲,會對自然生態有什麼影響嗎?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沙漠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因素:乾旱和風。乾旱又有兩個定義,一個是降水量低,因為大多數沙漠地區其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在如此低的降水量下,植被很難滿足生存條件,因此土地沙化嚴重,最終形成了沙漠,比如撒哈拉大沙漠的年降水量平均只有100毫米左右。
  • 這裡的沙漠有洪水?!看「沙漠都江堰」如何以害治害
    團員們在陽關沙漠中合影陽關,敦煌抗擊風沙的第一道防線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中國第三大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的東緣。2013年8月,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中國西部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程國棟,中科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鄭曉靜為代表的30多位科學家專門對「沙漠都江堰」的科技成果進行研討,認為此項工程設計巧妙,其以「害」治「害」、化「害」為「利」的生態治理新模式,融合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思想,極具創造性和推廣性。
  • 美國專家:看不懂中國,還在治理沙漠,卻不知沙漠是棵「搖錢樹」
    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貿易領域、製造業領域、基建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說到引水治沙,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沙漠是一片非常荒蕪的地方,而為了減緩土地荒漠化所帶來的危害,我國一直以來都著重於引水治理沙漠。但美國專家卻評價中國說:看不懂中國,還在治理沙漠,卻不知道沙漠是棵「搖錢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又一沙漠被我國消滅,面積大到不敢相信,是中國的奇蹟
    又一沙漠被我國消滅,面積大到不敢相信,是中國的奇蹟在自然環境中有一些惡劣的環境,不適合人類生存,沙漠就是如此,提到沙漠,很多人都會和乾旱缺水聯繫到一起,沙漠環境也是黃沙遍地。近年來,人類也一直在與沙漠環境做鬥爭,而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成果就十分顯著,但近日就有消息傳出說,又一沙漠被我國消滅,面積大到不敢相信,是中國的奇蹟,那麼這一片沙漠到底是哪裡呢?
  •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國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疆南疆塔裡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第十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是維吾爾語音譯過來的,「塔克拉」在維吾爾語裡面的意思是「地下」、「下面」;「瑪幹」在維語中的意思是「生活的地方」、「領域」。
  • 沙漠種土豆產量一萬多斤,看如何解決供水
    沙漠種土豆產量一萬多斤,看如何解決供水問題。我們知道我們中國人民善於利用手頭的材料和工具創造巨大的財富。例如,沙漠地區的居民在沙漠中種植土豆,收穫了1萬多公斤土豆。眾所周知,大多數國家都會面臨土地荒漠化的現象,居民會想出很多不同的解決辦法。他們的最終目標是遏制土地的進一步荒漠化,防止不斷擴大的沙漠對人類造成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 中國那麼多沙漠,為什麼不用沙漠的沙子來蓋房,其實有3個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地形各種各樣,有沙漠,有瀑布,有平原,有雪山,說到沙漠,中國的沙漠面積佔70萬平方公裡,沙漠真的很大,特別是西北一帶沙漠很多,很長,而且這種地方人很少來,所以很少住,氣候非常惡劣,這裡不熱,水源枯竭。
  • 通訊:中國第七大沙漠牧民變遷記:「沙漠裡有財富,也有幸福感」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鄂爾多斯9月21日電 題:中國第七大沙漠牧民變遷記:「沙漠裡有財富,也有幸福感」中新網記者李愛平「再有20天,19歲的兒子希日古就要到內蒙古師範大學報到。」21日一早,42歲的孟克達來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對記者興奮地說道,「一切變得太快了,考上大學的兒子,算是正式走出了庫布其沙漠。」孟克達來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一名牧民,他居住在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的牧民新村。
  • 中國第一個將消失的沙漠:比海南島還大,現在80%的沙漠都是綠洲
    沙漠風景可能很美,很難忘,也可能是很多人想去感受的一種風景。但不可避免的是,沙漠總是把人們與環境問題聯繫在一起,畢竟這是有一定依據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沙漠都是破壞者,他們有的地下資源非常豐富,但有的真的是環境的殺手,比如今天的主角毛烏素沙漠。
  • 面積和中國一樣大的撒哈拉沙漠,曾經竟然是一片草原?
    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面積為906萬平方公裡,僅比中國略小一些。沙漠位於非洲北部,北回歸線橫穿其中,因氣候條件極其惡劣,被稱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號稱死亡沙海。在這裡,放眼望去,在這裡,你只能看到灼熱的太陽,黃沙,熱氣騰騰的熱浪,稀疏的植被,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類的渺小。
  • 耗資幾十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種的億萬棵樹,現如今到底如何了?
    耗資幾十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種的億萬棵樹,現如今那裡到底如何了?沙漠的治理工作始終是重中之重,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很多地區都是一無用處的沙漠,如果不對沙漠環境進行治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沙漠很容易向四周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