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

2021-02-08 臺大萬事屋

小編語:

小編的一個好朋友是畢恆達老師的小迷粉,他跟我說:

「初版幫我度過了艱苦的碩士班撞南墻;而如今,在陷入博論撞墻+1+1+1的過程中,看到了新版,特來推,畢老師《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升級版。」


作為粉絲一枚,如果你感興趣想要購買,可以跟小助手聯絡(ntu_wanshiwu),可以代為寄回大陸(目前往返都要隔離,人肉帶書,可行性較低),如果人多的話,可選擇統一郵寄再分寄;如在臺灣的陸生,歡迎直接去購買,如需要簽名版,也可以去臺大城鄉所預約老師,老師是一個超級和藹的超級好的人。


本文摘自畢老師的臉書,內容有三部分:第一是畢老師的自序《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第二是本書新版的Q&A,第三是本書目錄。



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

2020進化版 作者序


研究與生活畢竟無法等同,但是卻有許多相通之處。


一個平日就擅於聆聽、聊天的人,很有潛力可以成為好的訪員;反過來說,一位認真的研究者,在生活中也可能擅於同理他人的處境。


Mills(1959)說最受人尊敬的學者不會將研究與生活分開,而是兩個部份相互滋養。將生活與研究分離時,可能也同時去除了主要洞見的來源。


Peshkin(1985)指出研究者除了研究自我(the research self)之外,同時具有人性自我(the human self)。進一步說,一般人如果受到研究訓練的滋養,可以成為更具邏輯思辨能力的人。


研究的目的在於提升知識之深度,改善社會與眾人的生活。


論文發表後,如果無人閱讀與引用,即使可以計算點數,意義有限。


研究的成果除了發表論文,如果可以少些艱深的專業術語,使用大眾可以理解的論理與敘述,則可以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一般人也可以從研究精神中獲得啟發,能夠分辨描述性詞語與判斷性詞語,提出足夠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不要讓自己的信念或情緒先行,或可減少當前假新聞的傳播。


我認為多讀小說多看電影,可⋯⋯以增加研究者的理論敏感度;而寫影評和寫論文,其實共享著基本的論證原則。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期待,研究可以往生活靠近,而生活可以往研究靠近。


這本書起源於學生的邀稿,撰寫幾千字參加論文口試的心得,刊登在臺大城鄉所的通訊上。


隨著教學與口試經驗的累積,文章也不斷增補。二萬字的電子版本,由研究生傳給指導教授,從老師轉給學生,在臺灣各大學流傳。


後來有出版社編輯邀稿,擴充成六萬字的版本,於2005年出版,洪文龍幫忙取了一個厲害的書名《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傳統教科書,講述抽象應然的準則,然距離實際操作的實然,有時搔不著癢處。我嘗試從研究生的角度,體會一個學習者可能面臨的困境,並思考解決之道。


有些教科書,講述寫作的規範與格式,強調跟著做就對了,要學生不要問為什麼。


我則認為,不管是大到論文結構、文獻探討,小至參考書目要不要分類、為何要以姓氏排序,都有其設計的邏輯。不管同不同意,可以有個基礎來辯論;如果想要超越格式,也才知道對抗的是什麼


以前臺灣出版的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書籍,書名通常是「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規範」、「如何撰寫學術論文」此類中規中矩的書名。


《教授》出版之後,改變臺灣學術論文寫作的出版生態,《就是要這樣寫》、《傻瓜也會寫》、《通關密碼》此類書名成為常態。


《教授》於2010年修訂,增加訪談、無性別歧視、理論圖形等章節。


十年之後這本《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又增補了白話知識論、研究策略與方法、研究倫理等單元。


我希望,不論是新進或資深的研究者,甚至是不在學院中的社會人士,都能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對於生活與研究的靈感與啟發


最後要特別感謝在撰寫初稿期間,幫忙校對、給予修正建議的吳嘉苓、林雯瑤、蕭文滔、黃子倫、劉應琳、劉昱辰、吳欣隆、饒祐嘉等人,感謝吳柏勳設計封面的手寫體書名、黃海濤設計小畢空間 出版社印章、施承澤與黃沛瀅協助拍攝玩偶,並感謝撰寫序言與推薦語的諸多同儕好友。


本書獻給我的母親,一位刻苦、勤奮、聰明、善良而環保的女性,張秀琴女士(1938-2020)。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Q & A


(1)目標讀者是誰?


不只是研究生,也包括社會大眾。


即使沒有要寫論文,我們每天也都幾乎在觀察(捷運上誰會坐博愛座、餐廳鄰座的聊天...)、在論證(要不要廢除死刑、是否該進口美國豬肉)。


底下是改寫自新版的一段文字:


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與朋友辯論社會政策(如死刑、監視器)、撰寫讀者投書、寫影評,或是寫論文,都牽涉邏輯與批判思考。


曾有學者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某個鏡頭、場面調度、音效、眼神)來支持。


《研究的藝術》認為,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


《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


寫影評、學術研究、報導文學其基本精神似乎並無二致。

⋯⋯


(2)新版(2020進化版)和舊版(2010全見版)的差別在哪裡?


主要增加了白話知識論(從電影、臉書、圖形、政治來討論知識論)、大數據、訪談逐字稿分析(主題分析、對話分析、論述分析)、研究策略(現象學、詮釋學、民族誌、自我民族誌)、研究倫理(抄襲、掛名、倫理審查)。


簡單來說,大約有五萬多字是新增的內容。


原有的主題內容,也有許多更新修正。


(3)會不會出版電子書?

目前沒有出版電子書的計畫。



本書目錄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


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2020進化版作者序


有趣!有趣!有趣!:曾嬿芬序


論文登山者的霹靂包:藍佩嘉序


⋯⋯

1 前言:白話知識論
什麼叫做「真」?


2 靈感的前提是努力:選擇研究主題
從日常經驗出發
評估研究的可行性
大數據時代
理論觀點的創新
論文題目自動產生器


3 想像我,陷入愛河:論文題目的擬定


4 營造氣氛的前戲:前言


5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

認識文獻類型
檢索策略與技巧
市井辭典
引文索引資料庫
如何找到全文
漫遊圖書館
豆知識:如何閱讀書籍的版權頁
個人圖書管理系統:EndNote
Eco的搜集資料實驗


6 是文獻回顧,還是家具型錄
何時閱讀文獻
文獻回顧 vs. 概念脈絡
批判閱讀,不是重點摘要
誤讀文獻的心理機制
文獻回顧的dos and don’ts
引用文獻的寫作格式
能否引用網路文獻
維基百科的性別偏見
文獻回顧的譬喻
如何形成研究發問


7 哪一種研究方法比較好
現象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
民族誌
自我民族誌
建制民族誌
紮根理論
非介入式研究法
量化研究的盲點
撰寫研究方法
文獻回顧法


8 邏輯、思考實驗與批判
宣稱、理由與證據
思考實驗
理論結構與圖表
提升研究品質的策略
論文計畫書


9 訪談做為一種交談行動
訪談的竅門
訪談基本句型
多少個樣本才夠
訪談文本分析:主題、對話、論述分析
訪談文本分析實例


10 研究倫理
傷害
知情同意
隱私
剽竊與抄襲
造假
勞務分工與掛名
臺灣的研究倫理審查制度
從無性別歧視到無偏見


11 論文寫作與心理
寫作心理學
如何面對論文寫作的焦慮
寫論文不孤單
檢視版面
語言同時反映與形塑社會
我被打敗了:白痴造句法
論文中常見的錯字
標點符號學問大


12 整本論文的意義:結論與建議
論文如果可以寫成這樣


13 留下線索到原典:關於參考書目


14 終於可以寫謝誌了:論文口試
論文口試的Power與Point
論文口試前的自我檢查


參考書目


相關焦點

  • 我們在臺灣推薦---臺灣人文與學術2019年年度推薦書目(一)
    >崔玲只剩38天,這一年即將過去如果你有未完成的計劃 未表白的心意 未說出的話語 請盡量去做 如果一切都已圓滿那麼和我們一起看看今年的好書因公眾號回家拜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陳華秋學友聯繫各校學子共同推薦2019年我們讀過的好書他們有陸生有臺生
  • 倫理學研究需要面向現實生活
    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範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東南亞南亞研究】認識東南亞,你應該要讀的20本好書
  •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研究
    為進一步處理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工作,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已經高度重視並關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進展,以便於在健康的城市環境中享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對優勢即新事物是否比舊事物更具有優勢;兼容性即新事物是否符合人們的需求、價值觀和經驗;易用性即新事物是否比舊事物更使人們覺得便利;可試驗性是指人們是否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對新事物進行試驗;可觀察性是指人們對於新事物所產生結果的可見程度。如果將垃圾分類視為一種創新,垃圾分類政策應當致力於提高垃圾分類的相對優勢、兼容性、易用性、可試驗性與可觀察性,從而促進垃圾分類行為的擴散。
  • ART LIVING•藝術即生活
    假如非要追問當前世界性通達共享的藝術觀點、藝術流派即關乎新藝術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什麼?毫無疑問那就是「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藝術即生活」即藝術衍生品概念的新生活美學生態!「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藝術即生活」的新生活美學觀念已成為世界性、國際化,共享共融、互通互聯的新時代的藝術觀,即世界性新藝術觀念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 地暖安裝及附帶生活熱水循環,讓生活熱水龍頭即開即熱
    今天我們介紹一篇地暖安裝以及附帶生活熱水循環的安裝案例。房子概況:一套兩層的複式樓,上下兩層全部安裝地暖,安裝面積為154平米,燃氣壁掛爐放在樓上陽臺,並做生活熱水循環系統,讓水龍頭即開即熱。熱水循環泵安裝熱水循環泵的作用是讓水龍頭即開即熱。當熱水器與衛生間用水點比較遠的情況下,需要放掉很多冷水,等待很長時間。
  • UCLA史學博士研究與生活經驗分享
    一、什麼是紀律與研究紀律?什麼是紀律(discipline)?簡單說,就是規矩或規律。在本文中,特指生活的規律。比如說,每天早上七點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類似的生活規律,就是紀律。根據上述定義,所謂的研究紀律,就是將研究這項活動,納入個人的生活之中,並且規律地、反覆地執行,最終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
  • 我們在臺灣推薦---臺灣人文與學術2019年年度推薦書目(三)
    雖然是借用「觀眾」的視角分析畫作與創作者的時代性和特徵,亦重於闡述「生活、政治、社會」及「心理、觀念、宗教信仰」。作者石守謙院士為享譽海內外的山水畫研究專家,此書為其多年研究的集結與綜合,即包含了作者早期對唐棣及元代李郭風格的研究,亦包含〈趙孟頫乙未自燕回——元初文人山水畫與金代士人文化〉等論文的擴展,還有近期作者的「血戰古人」說。
  • 艾瑞:2019年生活探索類真人秀研究報告
    本篇研究報告旨在研究綜藝與紀錄片兩大藝術形式在內容逐漸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垂直類節目——生活探索性真人秀,通過數據深度分析此類節目的發展態勢和商業化價值。影視寒冬下,綜藝行業如何突圍?回顧2019年的影視行業發展,政策監管趨嚴、內容同質化、影視製作公司市值萎縮,與2018年的火熱景象相比,今年的綜藝市場似乎爆款難現。
  • 民族誌:研究方法還是生活態度?
    其實實地的生活場景,都是田野。我自己的博士論文是04年的時候在昆明做田野調查,研究中國人怎麼樣在一個大壓力的教育制度之下培養孩子,會有什麼道德悖論。昆明人經常會說,你怎麼會到我們這裡做調查,你不知道國內人常常都說我們都是很懶惰的、才住在昆明,很休閒。可是其他他們的孩子壓力也蠻大的!所以他們一認識我,知道我是說英語的、在美國長大,馬上就「啪,給我的孩子教英語好不好!」
  • 即插即用的免驅無線網卡精選,免驅無線網卡便捷生活
    即插即用的免驅無線網卡精選,免驅無線網卡便捷生活 2020年09月04日 11:2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免驅無線網卡一個像U盤一樣的小小東西,但是用起來方便了追求高效率或者不會弄網絡的人,雖說無線網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網絡設備,但還是有人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挑選一款合適的,接下來小編為各位推薦幾款即插即用的免驅無線網卡。
  • 心理解惑生活第二集:為什麼需要心理學?心理學研究什麼?
    心理學到底研究什麼呢?心理學是研究心智和行為的科學。要想充分理解這個概念,我們需要明確三個詞。第1個是心智。心智這個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經常聽到,甚至自己也說過。所以科學是一種觀察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和面對問題的時候的研究方法,簡而言之,科學提供的是思維方式和研究問題方法,它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世界的邏輯模型,即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體系,我們把這種邏輯關係稱之為原理。原理應用在具體事物上所形成的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叫做技術,所以科學和技術其實是兩回事,科學向上是哲學,向下是技術。
  • 美術研究|朱良志|《石濤畫語錄》中的「蒙養」與「生活」!
    吳冠中說:「生活應是指複雜多樣的萬象形態」 上述研究,對我有很大啟發,但我認為,石濤的「生活」不是指豐富的生活體驗,這樣的結論雖然合於他的「搜遍奇峰打草稿」的思想,但與「生活」所要表達的內涵不合;同時,我也認為,將「生活」定義為外在形態生動活潑的美,這一解說只道出了「生活」一語的部分內涵,尚未觸及到這個概念的核心意義,因為在石濤看來,「生活」一語絕不僅限於外在的感性美
  • 介紹大家一本好書《京都一年》
    她精通日文和中文,曾翻譯過多部日本文學名著,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對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六朝文學)有深入研究。她的散文和詩風格淡雅素麗,在文壇上有很高評價。林文月之父林伯奏生於臺灣彰化縣北鬥鎮,至上海留學;其母連夏甸,為連橫長女。故林文月為連橫之外孫女、連震東的外甥女,亦是連戰之表姊。林文月生於上海日本租界。
  • 高級工藝美術師張立人:藝術即生活 生活即藝術
    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的體驗,塑造出來的形象要有生活氣息,這樣人物才豐滿,從形象就能感受到內在精神與氣質。一幅國畫人物畫的作品創作,要數易其稿,要先將初步構思的小構圖畫在一張草稿上,再根據造型、背景等作修改、增補,再分別畫到另一張小圖及中圖上,最後將定稿畫在一個大構圖上,修改完美後再將宣紙蓋在其上進行覆描。
  • 研究發現:「變異細菌」生活在我們的口腔
    研究發現:「變異細菌」生活在我們的口腔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檢測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群,發現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變異。
  • 「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好書介紹
    集團屬下的三聯書店和新雅文化事業公司共七本好書榮獲「最佳出版獎」。有關獎項由來自兩岸三地的專業人士擔任評審,獲獎實至名歸。七本獲獎好書包括:《香港好走系列》(三聯)、《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三聯)、《紫禁城100》(三聯)、《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三聯)、《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研究案例》(三聯)、《香港百年變變變》(新雅)及《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三聯)。
  • 劇看世界|舞蹈即生活,生活亦舞蹈
    舞蹈劇場以意識化的肢體語言討論著人類生存狀況,以及發出地球資源枯竭的警報,"人類拼命試圖在這部史詩中「戲耍魔鬼」,激勵著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生活在這人間。" 阿克拉姆·汗曾說:"舞蹈即生活,生活亦舞蹈"。
  • 一個人的粗茶淡飯 | 不在書店每週推薦
    今日推薦 書目1:《一個人的粗茶淡飯》——米果書目
  • 生活即教育 盤點11月重慶育才中學精彩教育時刻
    重慶育才中學堅持「行知育才、教育為公」的辦學理念,傳承、踐行、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求真、樂群、行知、創造」為校訓,打造「生活教育」辦學特色,構建「生活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了蘊含現代教育理念的、特色鮮明的「生活教育」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