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語:
小編的一個好朋友是畢恆達老師的小迷粉,他跟我說:
「初版幫我度過了艱苦的碩士班撞南墻;而如今,在陷入博論撞墻+1+1+1的過程中,看到了新版,特來推,畢老師《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升級版。」
作為粉絲一枚,如果你感興趣想要購買,可以跟小助手聯絡(ntu_wanshiwu),可以代為寄回大陸(目前往返都要隔離,人肉帶書,可行性較低),如果人多的話,可選擇統一郵寄再分寄;如在臺灣的陸生,歡迎直接去購買,如需要簽名版,也可以去臺大城鄉所預約老師,老師是一個超級和藹的超級好的人。
本文摘自畢老師的臉書,內容有三部分:第一是畢老師的自序《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第二是本書新版的Q&A,第三是本書目錄。
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
2020進化版 作者序
研究與生活畢竟無法等同,但是卻有許多相通之處。
一個平日就擅於聆聽、聊天的人,很有潛力可以成為好的訪員;反過來說,一位認真的研究者,在生活中也可能擅於同理他人的處境。
Mills(1959)說最受人尊敬的學者不會將研究與生活分開,而是兩個部份相互滋養。將生活與研究分離時,可能也同時去除了主要洞見的來源。
Peshkin(1985)指出研究者除了研究自我(the research self)之外,同時具有人性自我(the human self)。進一步說,一般人如果受到研究訓練的滋養,可以成為更具邏輯思辨能力的人。
研究的目的在於提升知識之深度,改善社會與眾人的生活。
論文發表後,如果無人閱讀與引用,即使可以計算點數,意義有限。
研究的成果除了發表論文,如果可以少些艱深的專業術語,使用大眾可以理解的論理與敘述,則可以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一般人也可以從研究精神中獲得啟發,能夠分辨描述性詞語與判斷性詞語,提出足夠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不要讓自己的信念或情緒先行,或可減少當前假新聞的傳播。
我認為多讀小說多看電影,可⋯⋯以增加研究者的理論敏感度;而寫影評和寫論文,其實共享著基本的論證原則。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期待,研究可以往生活靠近,而生活可以往研究靠近。
這本書起源於學生的邀稿,撰寫幾千字參加論文口試的心得,刊登在臺大城鄉所的通訊上。
隨著教學與口試經驗的累積,文章也不斷增補。二萬字的電子版本,由研究生傳給指導教授,從老師轉給學生,在臺灣各大學流傳。
後來有出版社編輯邀稿,擴充成六萬字的版本,於2005年出版,洪文龍幫忙取了一個厲害的書名《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傳統教科書,講述抽象應然的準則,然距離實際操作的實然,有時搔不著癢處。我嘗試從研究生的角度,體會一個學習者可能面臨的困境,並思考解決之道。
有些教科書,講述寫作的規範與格式,強調跟著做就對了,要學生不要問為什麼。
我則認為,不管是大到論文結構、文獻探討,小至參考書目要不要分類、為何要以姓氏排序,都有其設計的邏輯。不管同不同意,可以有個基礎來辯論;如果想要超越格式,也才知道對抗的是什麼。
以前臺灣出版的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書籍,書名通常是「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規範」、「如何撰寫學術論文」此類中規中矩的書名。
《教授》出版之後,改變臺灣學術論文寫作的出版生態,《就是要這樣寫》、《傻瓜也會寫》、《通關密碼》此類書名成為常態。
《教授》於2010年修訂,增加訪談、無性別歧視、理論圖形等章節。
十年之後這本《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又增補了白話知識論、研究策略與方法、研究倫理等單元。
我希望,不論是新進或資深的研究者,甚至是不在學院中的社會人士,都能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對於生活與研究的靈感與啟發。
最後要特別感謝在撰寫初稿期間,幫忙校對、給予修正建議的吳嘉苓、林雯瑤、蕭文滔、黃子倫、劉應琳、劉昱辰、吳欣隆、饒祐嘉等人,感謝吳柏勳設計封面的手寫體書名、黃海濤設計小畢空間 出版社印章、施承澤與黃沛瀅協助拍攝玩偶,並感謝撰寫序言與推薦語的諸多同儕好友。
本書獻給我的母親,一位刻苦、勤奮、聰明、善良而環保的女性,張秀琴女士(1938-2020)。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Q & A
(1)目標讀者是誰?
不只是研究生,也包括社會大眾。
即使沒有要寫論文,我們每天也都幾乎在觀察(捷運上誰會坐博愛座、餐廳鄰座的聊天...)、在論證(要不要廢除死刑、是否該進口美國豬肉)。
底下是改寫自新版的一段文字:
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與朋友辯論社會政策(如死刑、監視器)、撰寫讀者投書、寫影評,或是寫論文,都牽涉邏輯與批判思考。
曾有學者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某個鏡頭、場面調度、音效、眼神)來支持。
《研究的藝術》認為,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
《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
寫影評、學術研究、報導文學其基本精神似乎並無二致。
⋯⋯
(2)新版(2020進化版)和舊版(2010全見版)的差別在哪裡?
主要增加了白話知識論(從電影、臉書、圖形、政治來討論知識論)、大數據、訪談逐字稿分析(主題分析、對話分析、論述分析)、研究策略(現象學、詮釋學、民族誌、自我民族誌)、研究倫理(抄襲、掛名、倫理審查)。
簡單來說,大約有五萬多字是新增的內容。
原有的主題內容,也有許多更新修正。
(3)會不會出版電子書?
目前沒有出版電子書的計畫。
本書目錄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
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2020進化版作者序
有趣!有趣!有趣!:曾嬿芬序
論文登山者的霹靂包:藍佩嘉序
⋯⋯
1 前言:白話知識論
什麼叫做「真」?
2 靈感的前提是努力:選擇研究主題
從日常經驗出發
評估研究的可行性
大數據時代
理論觀點的創新
論文題目自動產生器
3 想像我,陷入愛河:論文題目的擬定
4 營造氣氛的前戲:前言
5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
認識文獻類型
檢索策略與技巧
市井辭典
引文索引資料庫
如何找到全文
漫遊圖書館
豆知識:如何閱讀書籍的版權頁
個人圖書管理系統:EndNote
Eco的搜集資料實驗
6 是文獻回顧,還是家具型錄
何時閱讀文獻
文獻回顧 vs. 概念脈絡
批判閱讀,不是重點摘要
誤讀文獻的心理機制
文獻回顧的dos and don’ts
引用文獻的寫作格式
能否引用網路文獻
維基百科的性別偏見
文獻回顧的譬喻
如何形成研究發問
7 哪一種研究方法比較好
現象學方法
詮釋學方法
民族誌
自我民族誌
建制民族誌
紮根理論
非介入式研究法
量化研究的盲點
撰寫研究方法
文獻回顧法
8 邏輯、思考實驗與批判
宣稱、理由與證據
思考實驗
理論結構與圖表
提升研究品質的策略
論文計畫書
9 訪談做為一種交談行動
訪談的竅門
訪談基本句型
多少個樣本才夠
訪談文本分析:主題、對話、論述分析
訪談文本分析實例
10 研究倫理
傷害
知情同意
隱私
剽竊與抄襲
造假
勞務分工與掛名
臺灣的研究倫理審查制度
從無性別歧視到無偏見
11 論文寫作與心理
寫作心理學
如何面對論文寫作的焦慮
寫論文不孤單
檢視版面
語言同時反映與形塑社會
我被打敗了:白痴造句法
論文中常見的錯字
標點符號學問大
12 整本論文的意義:結論與建議
論文如果可以寫成這樣
13 留下線索到原典:關於參考書目
14 終於可以寫謝誌了:論文口試
論文口試的Power與Point
論文口試前的自我檢查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