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題(13分)
【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於城西北隅,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皆竹樓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鶴氅②衣,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但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王禹偁③《黃岡新建小竹樓記》有刪節)
【注】①椽(chuán):裝於屋頂以支撐屋頂蓋材料的木桿。②氅:chǎng。③王禹偁(chēng),為人稟性剛直,不畏權勢,因此多次得罪權要,一生屢遭貶謫,此文為其謫居黃州之作。
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題。(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識菱者,仕②於南方。席上啖菱③,並④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⑤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⑥地不有!」
【注釋】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並:連同;⑤以:用來⑥何:哪裡
1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1)遽契其舟()(2)不亦惑乎()
(3)從其所契者()(4)席上啖菱()
13.選出句中加點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項:(3分)()
A、其劍自舟中墜於水B、其人自護其短
C、置之其坐D、其人自護其短
14.翻譯句子:(6分)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
②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們可以從甲乙兩文中分別獲得什麼啟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