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徵戰一生,趁亂拓展出的當年面積第一大的割據勢力,如今成了十國中最早滅亡的政權。由於歷史上有許多的蜀國,他這個被稱為前蜀,既然是前蜀,那就說明還有個後蜀。
沒錯,後唐滅前蜀後,派來了兩個節度使,像唐末一樣把這裡分為東川和西川分開治理。結果新任的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赴任後,愈發覺得這裡太適合割據了,並於公元933年吞併東川且打贏了後唐派來的鎮壓軍隊。第二年,這個當初李克用的手下小將登基稱帝,仍叫蜀國,史稱後蜀。
孟知祥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傳給了他的兒子孟昶。此人又有前蜀二世王衍之風,特別喜歡享樂,但他的運氣要比王衍好很多,能夠做到在蜀中安坐皇帝長達三十一年,這對於五代十國這個亂世來說,算是個奇蹟了。那麼他又是怎麼做到的呢?其實就兩條,第一他繼位之初剷除舊臣得力;第二他堅持龜縮路線。
第一條比較好理解,當年輕的孟昶剛繼位時,滿朝都是孟知祥的舊臣,仗著各種功勞張揚跋扈,孟昶就連小事都決定不了。於是他開始一步步剷除舊臣,雖然也有幾次挺危險,但說到底這些舊臣裡沒有太過厲害的角色,最後皇權還是被孟昶盡數收回了。這樣一來,後蜀就避免了內部因權臣自立或另立他帝所帶來的動亂,內部平靜了再來看外部。
所謂的龜縮就是不僅不敢主動出擊他國,而且就算等到什麼主動送上門來的機會時也不敢要。這一條特別適合後蜀這種本身國立不強,但仗著亂世他人無暇顧及,自己又與他人有山川阻隔的政權。本身亂世中誰打誰都有可能,但先打誰後打誰就是門學問了,一個勢力決定首先攻打另一個勢力,那麼對方要麼是太過弱小容易吞併,要麼是對方對自己威脅最大。後蜀雖弱但加上地理優勢就不算最弱的了,龜縮不前又讓後蜀不對任何勢力造成威脅,所以五代十國的其他勢力根本無暇理它。
其實歷來在蜀地立國的勢力一般都會首先覬覦漢中,而當時漢中屬於中原正朔的五代管轄。孟昶時期經歷了中原正朔從後晉到後漢,再從後漢到後周,再從後周到北宋的三次大變更,在這些變更中,曾經有數次漢中的管理者因不滿新來的統治者而選擇主動投靠後蜀,但這樣的機會後蜀一次也沒抓住過。有時是出兵接應一下結果被後漢軍隊打敗,有時是收到信後乾脆不敢回復,總之對孟昶來說不惹事就是最大的原則。
當然再龜縮,一旦他國之間的仗都打得差不多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也難逃被目光注視的命運。直到公元964年,五代都結束了,北宋軍隊終於前來徵討,大軍從出發到滅蜀只用了66天。在那個沒有什麼交通工具,騎兵必須得等著步兵一起行進,且還有"蜀道難"的各種限制下,66天的意思基本就是說到成都就立馬接受了後蜀的投降。孟昶比王衍更幸運的在於他遇到的不是李存勖,而是趙匡胤,所以他得以安全地被送進開封府,還被封了公爵。